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北京人和上海人确有境界之别。如果说,上海人感觉到的,主要是生活的窘迫,那么,北京人体验到的,便多少可以说是人生的苦涩。感觉和体验,是层次不同的两种心理;而生活和人生,更是大小不同的两个课题。感觉总归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随着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比较一下北京人和上海人的优缺点,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北京人最可贵的,是他们的贵族精神。什么是“贵族精神”?依照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说法,“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日贵族道德”。显然,所谓“贵族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其中,人格又最为重要。所以,贵族精神其实无关乎门第和血统,也无关乎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关军 《21世纪》2010,(5):16-17
世博会是宣传中国的契机,也是改善上海形象的良机。当下中国,最著名、最持久的地域歧视,不是针对河南人、北京人、广东人或东北人,而是针对上海人。  相似文献   

4.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和寻求终极关怀性教育。终极关怀性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 ,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教育观 ,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 ,注重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关切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和北京人打过交道的外地人都说北京人讲究多。的确,北京人的讲究确实多,特别是上了些年纪的老北京人,什么事应该怎么做,什么话应该怎么说,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放,什么食物应该怎么吃,全是一套一套的,都有说辞或规矩,差一点也不行。这常让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感到有些困惑,有些尴尬,甚至是有些茫然若失。  相似文献   

6.
自从20世纪上叶哲学发生“语言学的转向”以后,西方真理观的研究一直是在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的。本文首先阐述了现当代西方真理现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理论贡献及其内在缺陷,进而从“生活世界”以及新时代的需求等角度阐明了建立“终极关怀”意义上的新真理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上海题材的汉语小说呈现了上海人的形象,在将小说译为英文的过程中,译者在原文塑造的上海人形象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对上海人形象进行了适度提升,这些加工离不开译者翻译背后的动因.所选取的现当代上海题材小说的汉语原文在展现上海人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上海人偏负面的形象.其塑造的上海人偏负面的形象包含"狡猾算计""虚荣势...  相似文献   

8.
丁品 《北京纪事》2015,(11):52-55
“你妈哪像一个上海人啊!”这话典型地反映了亲朋好友们对我母亲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德虎 《北京纪事》2010,(7):96-98
北京人要说这“损字诀”,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损己,二是损人。咱先说说这损己。老北京人见着生人(陌生人)不敢损。京城地面,天子脚下,首善之区。您知道街上晃悠的是哪个王府的王爷贝勒、龙子龙孙?茶馆里猫着(北京土话,闲呆着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义)的,保不齐就是哪个衙门口坐堂管事儿的老爷。咱见面儿啊,甭管认识不认识,先道吉祥吧。话说回来,惹不起,咱躲得起。不怎么敢损别个,还舍不得损自己吗?要说这损己,也分两种。  相似文献   

10.
终极关怀与园林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理查德.哈格以及罗伯特.康林等人的园林设计思想与园林设计实例可以看到,西方园林设计不仅有包括美观、功能以及生态主义等在内的形而下的设计思想,同时也有关注终极意义和终极关怀的形而上的设计思想。在园林设计中引入终极意义和终极关怀思想不仅是园林伦理价值的提升,同时也是实现终极意义上设计师自身与观赏者他人共同幸福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品咂北京人     
我一直觉得北京是两本书。一本仿如城南,毛边儿线装本,柔软,水痕洇渍,翻开,墨味儿扑面,无论从哪里读起都会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另一本,奥运村,铜版纸造就的超级华丽速读本,挺括,可无论如何也去不掉大工厂批量制作的机械气。  相似文献   

12.
张善培 《北京纪事》2011,(3):100-101
立冬之后,天气渐冷。坐在有暖气的新楼房里,我突然回忆起儿时冬日里的生活。想起五十多年前老北京寻常人家的冬日生活情景,如今“80后”、“90后”可能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13.
张弘  董纯蕾 《社区》2002,(20):42-44
不必穷尽记记忆搜索,只需将历史之钟回拨几个年头,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今天习以为常的事情,若是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一定是闻所未闻,甚至会以为天方夜谭。那时的你我,谁能说得清啥叫乘轻轨、啥叫全球通、啥辰光才有黄金周?在喜迎党的十六大的日子里,我们回眸九十年代以来影响着  相似文献   

14.
李明 《北京纪事》2013,(1):4-16
近期,央视到祖国各地采访基层老百姓,问一个很突兀的问题是:"你幸福吗?"北京人理想中的"幸福"到底是什么?网上很多人道出了心里话,按顺序说应该是这样的:海边有幢别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沐浴阳光,呼吸着新鲜空气,不用担心PM2.5;吃着特供食品,不用担心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子女都送出国读书;有钱看病……看来,"我在海边有套房",已经成了许多北京人的一大追求。  相似文献   

15.
曾樾  张帆 《北京纪事》2010,(11):95-97
骑车的与开车的生在皇城根,跑遍四九城的北京上班族,至少有一半人是每天踹着两个轮子奔跑在上下班的路上。夏浸一身汗,冬披一层霜,风里来雨里去,车水马龙之中,关于骑车族的趣闻轶事那可就多了去了。  相似文献   

16.
对在北京这样一个超级大城市生活的入而言,公共交通早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据<北京晚报>2005年7月份的一个调查显示,受访者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高达80.2%,受访者每入每天平均花在公交车上的时间为68.3分钟,每周平均搭乘公共汽车11.3次,北京市政府每年也把公共交通当作一件与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市政建设的实事来抓.  相似文献   

17.
黄加佳 《21世纪》2010,(3):54-54
中国照相馆、"红都"、"四联"、"美味斋"、"普兰德"……几十年来,这些老字号已成为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它们并非京城土生土长的,而是半世纪前响应"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从上海迁徙而来。  相似文献   

18.
北京人爱养宠物,这是有说道的。譬如一说八旗子弟,首先想到一个词就是"提笼架鸟"。而当今宠物,首推当然是养狗。提到养狗,自然得说说京叭儿,而京叭儿据说还真是满清宫里培育出来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宗宗,最初十几年的人生和千千万万的北京人一样乏善可陈。中学毕业时,他跟随妈妈去了遥远的南非,从此开始了一段不同以往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