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国际私法(冲突法)的产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法律制度变迁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际私法(冲突法)作为法律制度变迁的一个结果,既是制度间均衡的体现,又是制度自身均衡的体现。它是法律规则进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带动了法律借鉴和法律移植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本身也是法律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和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表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虽然都以制度为研究对象,但这两种理论是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因而它们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具体表现在制度的重要性、私有制是否具有最高的效率、制度的现象与本质、制度范畴的内涵、制度范畴的研究重点及两类制度理论的基本结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与绩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中外对比以及过程分析 ,本文以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滞后已成为束缚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的重要原因。因此 ,加速市场化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制度变迁理论对诸多学科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史研究中也体现了其适用性。当研究视域放置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时,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变迁理论视角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农村改革较为曲折,从开始阶段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农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到改革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到国家以新农村建设为方略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这种曲折的经历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加以解释,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的成本较低,但相应的收益十分明显;而随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则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相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失去优势,从而出现资源向城市集中;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表明国家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但关键的因素在于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寻找实现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路径.为此,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进程;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财政支持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框架内运行的,其性质、范围、进程及效果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基础性制度的影响。适宜的制度环境是历史上农村合作医疗获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制度环境的变迁是过渡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农村合作医疗缺乏生命力、迅速解体和难以恢复的根本性原因。制度环境沿着既定的轨迹修正和加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行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过去,老年人口比例即将达到历史最高峰,为迎接人口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国家已经提出把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保障农村居民晚年基本生活的主要渠道。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首先是要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传统理念、方式及路径依赖,挖掘"传统养老保障""老农保制度"与"新农保制度"变迁的原因及机理并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依赖为:"试验—试点—全国"模式下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土地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依赖;分析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社会化农村养老保险与政府主导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建立、农村集体土地的入市收益平衡农村社保基金是基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探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配冲突视角下的新制度变迁理论以及产权结构-行为选择-经济绩效分析框架,对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历史经验的反思中得到如下对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方向、方式有益的启示:其一,农地制度始终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绩效的核心因素,其中由农地产权决定的农业剩余分配问题是构建科学合理农地制度的核心;其二,国家须适当参与农业剩余分配,落实农民应有土地财产权益;其三,农地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需做次优选择,最大程度地释放提升资源分配效率的制度潜力;其四,控制制度变革的摩擦成本,引导农民内生的制度变革需求和认知选择。 相似文献
9.
制度问题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独特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以及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决定了相应制度及制度变迁问题的复杂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形成独特的制度结构和制度演化模式。解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结构,并使之和全球文明协同演化。本文提出了在文化演化层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和微观社会主体行为层面推进形成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11.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前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历史教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中经济特区思想、T字形战略、“两个大局”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外部经济失衡调节的政策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外部经济出现了失衡,已引起国内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何调节外部经济失衡、实现内部与外部经济均衡正成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热点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外部经济失衡及其效应分析,重点研究了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政策配合调节机制和完善内外经济均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 ,决定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 ,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 ,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 ,是中国共产党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现实要求。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鲜经验 ,积极进行理论概括 ,正确地回答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邓小平理论的与时俱进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本质 ,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 ,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 ,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基本原则 ,根本动力 ,发展战略 ,客观规律 ,环境条件 ,主要内容等 ,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特性包括:紧追性与渐进性;继承性与创选性;民族性与开放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全局性与战略性。邓小平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新时期的新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依法执政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的依法执政理念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广泛。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法制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等各方面论述,为依法执政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构筑了依法执政理论的总体框架,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手段,最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为目的,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它伴随着大学的诞生而诞生,也伴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大学制度伴随着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走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大学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大约可以分为滥觞期、初创期、转型期、变革期和发展期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周易》以阴阳为其核心观念,通过"天人合一"理论的落实和道、气、文三者之间的关联,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主要从"阳尊阴卑"、"阴阳对待"、"阴阳和合"等三个方面分而述之:"阳尊阴卑"观念的形成导致古代文论对风骨、劲健的偏爱;"阴阳对待"构成"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区分;"阴阳和合"则以"文质彬彬"和"含蓄蕴藉"为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