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氏宗祠位于潮州饶平县海山镇黄隆市井中心。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1991年再修建。据传,朱文公长房16世孙金昆、玉季等相继从福建东山到饶邑信宁野水谋生,后定居黄隆,并择址立祠。祠堂坐北朝南,为二进府第式建筑。中间为天井,后进正中供奉朱熹神位,祠内保存有朱文公神牌,明朝青花瓷香炉和铜器多件,以及清代精绣八仙采牌等文物。  相似文献   

2.
薛氏宗祠位于福安廉村对岸的高岑村,又称补阙祠。高岑《薛氏宗谱》记:“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8年),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祀唐补阙及历代祚。1990年重修,并添建了后厅。薛祠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坐东向西。  相似文献   

3.
古榕巷龚氏宗祠系属小宗,位于泉州城内古榕巷后街埕,建于清代,占地约两亩,坐南朝北。其宗祠上悬挂“世翰林第”,当之无愧。一进祠门过一天井是朝东的二重门,进入二重门后便是朝北的正祠,正祠下落为三开间,中间埕院,两翼护厝与正祠相连。正祠高耸宽敞,配有两厢,可以住人。  相似文献   

4.
“褒宠”牌坊在佛山市区祖庙路21号祖庙大院内,是目前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风板刻有“褒宠”二字,故称。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文革”期间,梁祠被拆,牌坊几乎毁于一旦,后由博物馆几经艰辛搬迁重建于祖庙大院之内。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皂帝旨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的,是故龙风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  相似文献   

5.
茂名许氏宗祠于2006年12月,公布为茂名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该祠位于茂名市区新坡路西端。许氏宗祠历史悠久,是茂名地区现存最早的大型祠堂之一。始建于清代嘉庆初年经历多次重修,主体结构未变。从整体的形制到细节的装饰上都饱含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美学内涵、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原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建于清同治七年(1869年),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祠前三面环墙,设一大边门,门额匾书“洪氏庙门”。  相似文献   

7.
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位于淮南史院乡南3公里,史院乡尹祠村杨家祠堂庄西150米尹氏宗祠小学院内北侧。尹氏宗祠由尹氏宗族集资兴建,属祭祖祠堂,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为砖木结构,另存道光三年石碑三座。该祠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分前、中、后三殿。东西走向,五开间,正南向,前殿中为阁楼,上层朝北为戏台,门上方置“尹氏宗祠”匾额。中后两殿为重梁起架,  相似文献   

8.
泰顺包氏宗祠位于浙江温州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宗祠背靠青山,临有水池,颇得玄武朱雀,且很有些规模,约有三凹千平方米。青瓦粉墙,重檐飞突,风格上接近于闽南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年(1847)重修。宗祠分牌楼、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等部分。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敞,建造考究。祠内正厅梁上,高悬有一黑底匾额,上书“不践清土”叫字,书法浑厚,骨气凛然。问其缘由,才晓得是褒扬先祖包世昌所书。  相似文献   

9.
张睿 《中州学刊》2023,(2):141-144
模仿是创造的起始,但在艺术创作中,不能仅对前人作品或其他优秀作品简单复刻,而需基于现状对范型和自身作品作深入思考,进行扬弃后再立新。明清时期是石湾陶高度繁荣发展的阶段,其品类、造型、工艺、釉色和装饰手法都呈现出兼容并包又具创新的特点。模仿只是手段,绝非目的,石湾陶工在对其他窑口进行有选择的模仿借鉴后,逐渐在实创中赋予了石湾陶新风气,彰显出“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美”的“石湾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汉志》武功县淮水祠建置年代考李瑾河南大学中文系一、问题的提出古代渭水流域曾经存在过祭把“淮水神”的民俗,这一依据仅见于《汉书·地理志》武功县下有“淮水祠”一所的记载。这是一条孤证,除此而外的任何史籍都没有提及武功有过“淮水祠”的记录。兹转录《汉书·...  相似文献   

11.
一、“蓝关”考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从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来广东潮州(今广东省汕头专区)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中的蓝关究竟在哪里? 据《昌黎先生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注解说:“蓝关,即秦之峣关,在陕西蓝田县”。但据清代广东兴宁知县仲振履重修韩祠亭路碑说:“龙长之交有蓝关,顶建韩公祠,土人相传即雪拥蓝关处也!其事荒远,不可考证”。他说的  相似文献   

12.
宋朝的休假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朝的休假制度,涉及当时的职官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等,它既是当时官僚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宋朝凡由官府按照“令式”规定的假期,一概称为“式假”①。管理“式假”的官署,在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前,一是祠部:宋真宗规定,祠部郎中和员外郎所管全年节假日共100天,其中包括旬休日36天②。二是鸿胪寺: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二月下诏,凡鸿胪寺所管式假,并令太常礼院行遣③。元丰改制后,鸿胪寺不再经管“式假”之事,完全由祠部负责,全年节假日共76天…  相似文献   

13.
<正> 尼山,位于今曲阜市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相传为孔子的诞生地。山的东麓有一规模颇大的建筑群,这便是著名的尼山孔庙与尼山书院。史载,尼山孔庙始设于后周显德年间,而扩建于宋庆历三年,其后屡毁屡建,至明永乐十五年大体形成初具规模的宫殿式建筑群。又经清代的多次重修,益臻完美:殿堂、亭榭六十九间,五进院落;进正门“棂星门”向东是“观川亭”,据说是孔子观看五川汇流而发出  相似文献   

14.
《黟县赤岭陶氏宗谱》是古黟一些名村望族的宗谱中的一种。该宗谱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为手抄本,计有48页,保存于赤岭陶族后裔处。此宗谱内容主要有《黟县陶氏源流序》、《列位再序》、陶氏世家、阖族班辈及陶氏宗祠联文等,对研究陶氏家世及其中一支迁黟情况,对研究陶渊明及其《桃花源记》对古黟的影响,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石湾陶艺是指流传于佛山市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制陶技艺。它以陶泥、岗沙和釉药为原料,在南方龙窑煅烧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其它名窑的工艺精华,兼顾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和丰富的遗产价值.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考古发现,石湾陶艺肇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已出现了专门制造艺术陶器的手工业,较大规模的陶艺手工业则始于唐代。此后,石湾陶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明以前为发展期,陶艺成品以“石湾缸瓦”——日用陶器为主,因其贱价耐用而著名,行销南中国;二、明清两代为鼎盛期,自北宋开始的龙窑煅烧技法发展至高峰,全盛时陶窑有一百多座,从业人员达6万以上,涌现了不少大师级陶艺艺人,“仿名窑”陶器与“石湾公仔”——人物陶塑盛行于两广,并乘海禁大开之便远销海外,出口量仅次于江西景德镇而居全国第二位;三、民国时期因受外国商品冲击与战乱的影响,为低谷期;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复兴创新期,石湾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陶瓷工业基地,被誉为“南国陶都”。石湾陶塑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从艺术造型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大致可分为动物陶塑、艺术器皿陶塑、山公亭宁陶塑、园林建筑装饰陶塑、玩具陶器、人物陶塑等六大类。动物陶塑中,  相似文献   

16.
由义王氏大宗祠位于安溪县剑斗镇月星村。始祖王新六于宋代由长坑草苑宗祠分衍而来。宗祠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5平方米,木质结构,上下进、大厅、左右护厝均为古代建筑款式。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边门,祭事时可使用。正厅面积为140平方米,大厅内上方高悬“由义王氏宗祠”金字祠匾,乃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曾振仲先生于笔。正方形的门幄屹立于庭中。左顾一丘山,平地拔起,形圆如星。  相似文献   

17.
延平郡王祠俗称郑成功庙或开山圣王庙,位于台南市开山路,主祀台湾开山始祖郑成功,配祀郑氏及所属各部将,为台湾的重要古迹。占地广阔,庭园修筑极美,整体风格庄严典雅.是台湾唯一的福州式庙宇建筑。位于祠旁的“民族文物馆”收藏着许多台南文物也十分值得一游。  相似文献   

18.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隆回县岩口乡星塘村。该祠四面环山,树木葱郁。据《彭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民国十七年曾进行维修。该祠属砖、木结构的凹合院,前后两正,两侧为厢房(现为星塘小学教室),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为假门,门额雕有双龙戏珠,雕刻精致逼真,石雕上方塑有戏剧人物和《彭氏宗祠》四字,  相似文献   

19.
《徽州社会科学》2010,(8):15-16
历溪村:祁门县祁山镇西北36公里,现有220户691人。保存有古民居11幢,古祠堂“镇南祠”1座、“合一堂”1座,古石桥1座,古井2口,古墓1处,占水口林两片有古树200多株。还有青蛙石景台、古石碑等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20.
老虫 《徽州社会科学》2009,(3):27-27,29
占川乐寿桥位于屯溪区西郊占川村占溪河上。廊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三十二年和民国37年两度重修,为木石结构风雨(廊)桥,全长16.6米,宽5.6米。石垛,一墩两孔。桥身以粗大杂木为梁,桥上木构架为七开间。明间为关帝神座,太师壁绘云雾升龙图(当地称墨龙),故俗称“关爷桥”,由于关帝神像南向而坐,所以又称“关阳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