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象征",在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派诗人那里,被赋予了超越诗歌修辞学层面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更有着和"生命"、"存在"同等的意义."神"和类"神"意象、"肉体"、"野善"是其诗歌意象系统中最富代表性的象征性意象.从诗歌基本层面的"意象"入手,勾勒穆旦诗歌的象征性意象结构系统,并探知其诗歌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陶陶 《江汉论坛》2004,(1):97-99
在诗歌审美创造中,色彩的感觉最容易触发诗人的美感和联想、想象,因而,诗人将色彩赋诸诗歌意象,由此而形成诗歌的色彩意象或抒情形象.对不同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的抒情美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的基本规律或范式;每种色彩所构成的意象形象,它所隐含、折射的抒情信息内涵,常常是有一定的抒情范式的.本文着重讨论诗歌中的红色意象的抒情审美范式,即常态意蕴抒情范式、隐喻变异意蕴抒情范式和象征意蕴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3.
左鹏 《江汉论坛》2004,(3):95-98
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意象中所隐含的历史真意。文章首先进行了学术源流的追溯和概念术语的界定,接着以唐代的江南诗歌为讨论对象,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芳晨丽景、林泉高致、朴野偏远,由此来认识江南在唐代的微妙地位和诗人们对江南的文化感知。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构建诗歌意境的必备要素,诗人往往喜爱营造意象,用意象进行思考和表达.自然花草树木是诗人所钟爱的意象,随着时代的不同,也被赋予约定俗成的象喻意义,但由于诗人情感、审美情趣各异,也拥有不同的情思.杨花因其特质,在唐诗中经常出现,又因时代的不同,在数量、意蕴上而独具特色.杨花意象在和不同意象的组合中,也产生了不同象喻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有关“时间”的意象几乎占了一半。虽然同为“时间”,但因时间、背景、心境等因素的不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含义。林氏诗歌的“时间意象”大体分两层意思:第一,对“时间”有着较为普遍的关注和思考;第二,这种关注和思考有着统一的内涵与意蕴。本文希望梳理林徽因诗歌时间意象的类型、诗歌时间意象的意蕴、诗歌时间意象的成因,进而勾勒林氏诗歌中“时间意象”的发展脉络和意义层次,以便从“时间”的窄门中挖掘出更广的时代律动与更清晰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意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抒情诗歌中经常为诗人所使用。意象的使用成为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手法。文章通过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两首诗歌的分析,揭示了意象所表达的意蕴以及和诗歌内容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同时还提示读者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要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深层内涵,需要首先领悟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7.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历代关于丁香的文学作品分析,丁香意象的意蕴是多样性的,有着丰富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对丁香意象多义的解读不能忽视其"幽怨"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8.
宋代谶谣的产生取决于宋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其流传又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宋代谶谣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宋代谶谣除了涉及政治以外,还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了最直观的历史材科.而谶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对宋代及后世的诗歌、话本小说、人物传记、文人笔记等文学作品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者们对禅宗诗歌充满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从“意象”这一美学范畴出发,探讨禅诗中意象的意蕴。本文试从意象的概述出发,近而涉及禅宗神奇的意象及其文化意蕴,并以“门”为例,管见禅诗中蕴含的深邃意象。  相似文献   

10.
现知敦煌遗书中,《云谣集》抄录在斯1441、伯2838、伯3251三个卷子上。自《云谣集》敦煌写卷面世以来,此集在迻录、刻印、校勘、注释、考证等方面都产生了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其研究仍留下不少问题。作为最早的词体文学,《云谣集》与其他敦煌所见之曲子词一道,奠定了后世词体的基本走向,为词体的起源和成熟提供了新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周和春秋时期是先秦诗歌的黄金时期,《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都在这一时段产生。相比之下,战国歌、谣、杂辞等韵文作品多保存于史书和子书中,数量也极为稀少,这是礼崩乐坏之下采诗献诗制度废弛的结果。然而,这些作品的内容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与《诗经》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是一致的。下文在有史可依的基础上,对现存战国歌、谣、杂辞的创作时间加以考订和编排,以凸显其创作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大致体例如下:题名,出处,作者国别及姓名(若作者姓名失载则标为"佚名"),创作大致年代及有关考证文字,题名源起及收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围绕诗歌意象问题,长时期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亟需梳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性范畴,其确切的界定应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达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意象不应当混同于诗中名物,表名物的词语有可能产生表象,但难以揭示人的情意体验;只有在表象的关联与组合中构筑起张力,让诗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来,意象始能成立。诗歌意象的构成材料亦不限于物象,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从而体现出意象艺术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适用性。而由意象向意境的延伸,即从"立象尽意"进入"境生象外",更标志着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自我圆成。  相似文献   

13.
顾城诗歌既承中国意象诗之传统,又融现代西方诗歌之理念,其诗歌的意象之域具有独特性,其意象种类之丰富,组合之奇妙,意味之多义,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高峰。虽然顾城并没有刻意于诗歌的韵律,但由于其取自于大自然的意象和萌于童心的天然韵律,所以其诗歌一方面具有自然情感的内在节奏,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民间淳朴的"谣曲"风味。  相似文献   

14.
统观《古诗十九首》中运用植物意象的十首诗歌,其植物意象可以分为四类进行诠释,即“时序之草”、“生命之树”、“遗远芳华”和表现“情爱依附”的植物意象,而每类植物意象又各自具有较为深远的文化意蕴。在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旗鼓意象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意象.文学是文化的审美映现,文化物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审美升华为文学意象.旗鼓在先秦社会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诗经》中旗鼓意象的审美意蕴.《诗经》中旗帜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出行场面的渲染,对盛大军威和战斗豪情的渲染.《诗经》中鼓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经常作为祭祀场景的重要元素出现,用...  相似文献   

16.
西晋时期有关少数民族的谣谶大量流传,深刻反映了民众对少数民族内迁的担忧。谣谶在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首领争相宣传与利用对己有利之谣谶制造舆论,争夺正统。少数民族首领认识到汉文化中天命的神圣,这启发和引导着他们由单纯倚重武力征伐而转向武力与德行并重。这种转变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引导着汉族民众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看法和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17.
李彦华 《理论界》2013,(12):156-158
中国传统诗歌多有比兴寄托,诗人利用比兴手法创造艺术形象,同时又把某种更深远精神的性质、意义、情感深藏在形象之中。诗人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事物特征,去暗示某些深邃、隐晦或抽象、玄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唐代诗歌中,象征意蕴是经常存在的。诗人通过创造意象、象征词语、象征义等手法营造象征意蕴,使诗歌物象与意象虚实相生,使诗意更加丰富含蓄。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的历史地理中,岭南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广大地区和越南的一部分,这时候中原人士对于岭南的认知是偏僻边远、蛮荒贫穷的落后区域,而在政治上,岭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在诗歌地理中,受荒服之地观念的影响,唐诗地理中的岭南等同于失意人生与生命的沉沦,瘴雨蛮烟是其经典的意象。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对岭南地理的普遍认知,并使瘴雨蛮烟意象蔚为大观,但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影响下,江南意象的比对运用及岭南日常生活的大量描绘,使诗歌中的岭南呈现出一片自适闲逸。岭南遂由瘴乡蛮地有了“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的意味。  相似文献   

19.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20.
孟洋 《北方论丛》2012,(3):21-24
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并推崇纳兰性德为有清一代"独得意境之深"的重要词人。王国维不仅于词学批评上对纳兰抱持赞赏与接受态度,而且在词体创作方面也接近纳兰,尤其以袭用纳兰词中"人间"意象为其创作接受的鲜明标志。二人赋予"人间"意象以丰富深邃的意蕴内涵,既有对男女爱情的讴歌,也有对历史兴衰的忧嗟和对世态冷暖的鞭挞。王国维从纳兰词中汲取了丰厚的创作养料,同时也激活了纳兰词中富有时代特性的生命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