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力图用笔者提出的三维贫困测度观来重新考虑有关贫困水平测度的准则,其要点有:(1)为了表明贫困水平变化的三种状态,Sen氏贫困测度的后两个准则需要作进一步推论。(2)对有关准则在贫困测度中的功能或作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3)由于贫困者人数是直接影响贫困水平的三个基本因素之一,对贫困普遍性的关注也应该作为测度贫困的一条准则;(4)贫困人数关联准则、收入差距关联准则和弱转移准则对应了影响贫困水平的三个基本因素(贫困者人数、贫富收入差距和贫困者收入差异程度),是设计贫困水平测度指标的三个基本准则,所谓贫困的三维测度观,就是指用这三个准则来指导贫困水平的测度;(5)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有关贫困测度的准则往往只能被单独地满足。  相似文献   

2.
贫困与福利问题的定量研究要求尽可能准确地描摹贫困的状态及其程度。传统的单纯考察货币性指标的方法已不适应社会对贫困测度质量的要求,因此包含更多非货币性指标的多维模型应运而生。此类模型多建立在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基础之上,总体思路是构造综合性的贫困指数,但是研究者所采用的维度与指标设计体系方案以及数学处理方法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文章通过梳理贫困多维测度的有关文献,辨析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他们的优劣进行了评判,为探索更理想的测度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5期数据,构建了带有收入门槛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渐趋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存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导致的。具体来看,公共服务维度的减贫效果大于个体维度,收入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收入维度依然是多维相对贫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降低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要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向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转变,在系统性地降低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脱贫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6):115-121
借鉴家庭等价规模(Equivalent Scale)国际前沿测度方法,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结合中国"全面二孩"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家庭成员的消费异质性和家庭整体消费的规模经济性,对中国居民家庭等价规模进行了测度,并基于该测度结果研究了等价规模对收入贫困精准识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衡量贫困时忽略等价规模,会造成对贫困测度指标的高估,从而导致对弱势群体分析结果的实质性偏差,对相应的社会保障及其它公共福利政策造成误导。  相似文献   

5.
Sen氏贫困测度准则推出后,得到了各国学者的认可。然而它是否已尽善尽美了呢?《统计与信息论坛》1996年第1期发表东北财经大学邱东的文章,重  相似文献   

6.
亲贫困增长测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生云 《统计研究》2012,29(7):101-106
阐述亲贫困增长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目的在于总结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关亲贫困增长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七种,都是从收入增长率变动或贫困指数变动角度进行构建。现有文献研究从收入维来测度亲贫困增长,有关多维度的亲贫困增长测度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相应地也可以从多维角度分解经济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目前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都是基于匿名性假定,如何考虑非匿名性情况下的亲贫困增长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田雅娟等 《统计研究》2019,36(1):92-103
主观贫困包含着大量客观贫困无法体现的信息,是客观贫困测度的一种有效补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的主观贫困效应的测度方法,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微观调研数据,对影响我国居民主观贫困感受的决定因素以及主、客观贫困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按照CSS数据中居民对自身经济地位的自我评价,将居民划定为主观贫困和非主观贫困两种状态;其次,为了更加灵活的捕捉连续变量的影响,利用所提方法对影响主观贫困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对主、客观贫困测度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居民主观上的贫困感受不仅受到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家庭规模、人口结构、教育水平、资产积累、医疗支出、家庭遭遇困境事件、居住位置等因素均会显著改变主观贫困发生的概率。因而居民主观贫困的脱离不仅依赖于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从政策上提高贫困人口应对困境的能力都对提升居民安全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丽  崔新新 《统计与决策》2017,(13):100-103
文章根据AF“双界线”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利用在山东省费县进行的农村居民家庭生计与发展调查得到的小型微观数据,对农村居民家庭的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分解.得到以下结论:家庭多维贫困分解结果与单维贫困测度结果相互印证,这与家庭自身特征及家庭成员特征有直接关系;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居民家庭的资产状况,而生活水准仍有待于提高;教育、收入仍是贫困的重要成因,卫生设施、饮用水以及慢性疾病的贫困问题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衡量通货膨胀对贫困影响的传统方法提出商榷,提出能够准确测度通货膨胀对贫困人口在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维度影响程度的新方法,并具备推广到更多贫困维度的特性.该方法以具有加法可分性的R贫困指数为基础,利用Sharply方法对贫困改善的通货膨胀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解,根据2004~2010年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计算通货膨胀因素对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的贡献度,较为精确地测度了通货膨胀对贫困群体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9):111-120
在预期贫困脆弱性测度框架下,将家庭按非时变特征划分队列,利用队列分解方法识别家庭资产的累积风险冲击,据此构造一种测度资产贫困脆弱性的新方法。随后,采用2000—2015年CHNS数据,通过构建资产指数对中国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进行实证测度,并在队列层面予以分解汇总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收入贫困脆弱性,家庭资产贫困脆弱性更为接近实际的贫困发生率,印证了基于资产测度贫困脆弱性的可靠性;年轻组和年老组家庭更脆弱,西部地区农村家庭最脆弱,受教育程度越低越脆弱;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存在差异,但水平效应依然占主导。意味着,在贫困识别过程中应该将家庭资产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刺激居民家庭资产积累的减贫政策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珑 《统计与决策》2012,(18):21-24
文章借鉴现有研究经验,遵循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建立原则,从绿色经济效率、绿色资源环境、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政策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了4个一级目标、9个二级准则和3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实证测度了济南市"十一五"期间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区间型组合预测模型的研究核心是各单项方法权重的确定。鉴于向量投影具有更好的综合测度,它可以同时反映两个向量指标之间的距离和夹角,因此文章引入向量投影测度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投影测度公式。对向量投影测度公式加以推广用来描述两个区间数时间序列的接近程度,以平均标准化投影测度为最优化准则,构建出四个不同投影测度的全新区间型组合预测模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将预测结果与已有研究文献中的区间型组合预测优化模型进行对比,表明了所构建的区间型组合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韩秀兰 《统计研究》2015,32(2):44-50
本文结合国际前沿收入分配测度方法,基于贫困增长曲线(poverty growth curve,PGC)和收入增长相对益贫性(Relative pro-poorness of Growth,RPG)测度指标,应用2013年发布的新一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从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益贫性这一新视角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减贫效应及其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此阐释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益贫性的影响机理,并得到更具针对性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多维贫困的测度及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艳云 《统计研究》2012,29(11):61-66
传统的仅用收入或消费来衡量贫困的方法只能提供单一的信息,从多维角度则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贫困。本文利用CHNS数据库中2000年和2009年数据,借鉴了多维贫困指数的构造及分解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分解及分析,认为总体上城乡贫困程度均有所减轻,农村贫困严重于城市,应重视医疗健康保险、卫生设施、城市住房、做饭燃料等维度上的贫困,同时降低中西部省份的贫困。  相似文献   

15.
货币总量统计在货币政策制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于2000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MFS),它无疑是各国编制或公布经济和金融数据的指南。在探讨国际准则MFS货币总量界定及其选择标准的基础上,评价国际准则MFS货币总量测度方法,从中得到启示,以期为中国货币总量的测度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亲贫困增长测度及其分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阮敬 《统计研究》2007,24(11):54-58
摘  要:亲贫困增长主要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在讨论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收入分布的亲贫困增长测度方法并用Shapley值法对之进行因素分解,并采用CHNS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够自动缓解贫困,需要进一步采取瞄准式扶贫措施来解决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测度问题是信息革命下宏观经济统计面临的新测度挑战,为了准确核算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贡献程度,构建数字经济卫星账户(DESA)是一项较为可行的方案。本文在总结OECD等国际组织及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对数字经济测度及DESA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数字经济的现状,尝试提出中国DESA的整体框架,剖析了DESA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中心框架、核心表式与数据清单,明确了编制数字经济的静态总量指标与直接贡献指标,探讨了DESA的实例编制方法,以期为中国DESA的编制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2000—2019年城镇住户收入分组数据,测度与分析中国城镇住户相对贫困的程度,估计相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相对贫困弹性,构建相对贫困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财富分配与相对贫困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城镇住户的相对贫困率和相对贫困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相对贫困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旨在减少财富分配不平等的政策比提高平均收入的政策能更有效地治理相对贫困;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富分配极不平等时,增加收入或改善财富分配都对城镇住户减贫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广义空间信息准则,以解决广义嵌套空间模型的变量选择问题.依据大样本性质的不同,将该准则分为两类:空间AIC类准则和空间BIC类准则.研究发现,空间AIC类准则能有效解决空间模型中变量的错选和漏选问题,但存在多选变量的倾向;而空间BIC类准则能同时解决空间模型中变量的错选、漏选和多选问题,而且在特殊条件下能更有效解决错选和漏选问题,但往往需要更大的样本容量.Monte Carlo模拟结果印证了上述相关结论.最后,本文以城市对外资银行的吸引力为例,在给定测度指标的基础上,验证其空间相关性,并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变量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次将Rasch模型引入中国多维贫困测度的研究中,并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对中国家庭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份的家庭贫困状况差异明显,且大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就全国家庭而言,收入维度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基础设施类维度贫困发生率较低;2在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中,Rasch模型具有方便、独立、客观、可预测等优点,其既可用于计算贫困的发生状况,也可用来快速评估个体的贫困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