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荒原》和《坐六》作为东西方诗人对人生本质把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类生命至奥的体验和追求,对诗歌艺术永恒与世界性的向往。艾略特的成功,是几千年西方人道观的历史总结和现代人生思考的开始。龙彼德基于文化多元性和流动性的眼光的全面纵横考察,以东方的睿智,实现了世界、人和人生全面的把握,达到了人道的人类沟通。  相似文献   

2.
屹立在素有欧洲大门之称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市(ROTTERDAM)卡顿德莱斯区(kATENDRECHT)的东方壁画《劲节凌云》,是东方美术进入西方世界的划时代的作品,是欧洲壁画史上的第一幅中国风格壁画。它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东方人的骄傲。同时,也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东方丛刊》提醒人们: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就人类而言,其为整体存在而必真。就地域而言,人类这一整体分为东方人和西方人两个部分。在思维和创造技能上,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类型特征。就审美而言,东方人的审美意识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也截然不同。雨果曾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西方艺术源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东方艺术则源自人类对自然的感悟。与自然的这两种不同的关系产生了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差异。西方美学的特征是在审美欣赏中渗入了认识因素,多以“理念”为基础;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4.
荣格认为:“东方的艺术形式和宗教,展示了对于世界的抽象的态度。因此,世界在东方人眼中,一定与它在那些用移情来使它生气勃勃的西方人眼中完全不同。在东方人看来,对象世界一开始就是灌注了生命并对它占有压倒优势的,因此它才退缩到抽象的世界之中。”(《心理学与文学》第225页—226页)荣格因此断定东方人是内倾的、保守的,在对象的神秘感面前疑惧地退却,建造起一种用抽象构成的、具有保护性的、与之对抗的世界来。在美学类型中,当属于抽象类型者。  相似文献   

5.
一、东方道路理论的产生东方道路理论,指关于非西方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社会的理论,是许多关于这问题的学说的总和,是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及世界现代化进程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15世纪末,西方人来到印度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世界.但曾几何时,这些在东方物质文明前自愧不如的冒险家就发现:东方人怕他们的大炮.此后两个世纪,来到东方的西方人越来越多,他们眼看着自己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东方国家(当时主要指土耳其、印度等)却不断衰落下去,遂逐渐产生了东方停滞、西方进步的思想.到18世纪后期,西方人  相似文献   

6.
从凌叔华的《古韵》、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跨越了20世纪从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创造的家族传奇在东西方经久不衰,西方人借此看陌生神秘的东方世界,东方人借此回顾历史和文化。这两位作家的自传体小说所呈现的家庭状态、异国情调以及书写技巧,既来源于自身独特的经历,也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望所创造的"中国想象"。两者的写作探讨了海外华人女作家写作家族传奇的规律,以及随着时代的演进,隐含在文本中的文化心态和文学传播技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他者”现象在殖民游记作品中的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几乎是欧洲殖民者的一项发明.在他们眼中,东方是一块神秘、浪漫、险象环生的风水宝地.在殖民时期,西方对于研究东方的政治、哲学、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等便颇感兴趣.西方人来到东方(此处的东方包括亚洲、非洲、大洋洲等非欧美国家和地区)探险和考察,写下大量关于东方的旅游札记.这些游记作品反映了西方对东方的兴趣,揭示了东西方之间的强权关系,并在许多方面视东方人为“他者”而造成东西方的对立.作者们往往以一种正常化的力量、权威性的面孔出现,通过采用介绍风土人情、描述风俗习惯的手法,筛选主题和形象,确定背景和场所,采取某种叙述口吻和方式,运用某些结构和词汇,把那些从外貌到内在都与他们大相径庭的非西方人归类为“他者”而加以排斥.“他者”形象在殖民时期游记作品的写作特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仅从以下各例,读者便可对“他者”现象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卡夫卡作为中国和西方现代文学中的最杰出代表,他们怀着不同的人生目的,划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文学去滋养自己的人生,用生命实践了对文学的执著追求。他们用各自独特的人生体验无情地剖析人性,揭示生的艰难与困惑,无助与无奈。他们的表达手法有同有异,书写风格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最终都做同样一件事,那就是对"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野家启一和大阪大学教授鹫田清一在日本《情报知识的含义》(1999年版)上刊文指出,所谓东方主义,以前仅指文学艺术上的东洋情趣或学术上的东洋研究。但是,自从巴勒斯坦批评家爱德华·塞德的《东方主义》(1978年)一书出版以来,这个词被赋予了独特的批判的意味,即成为“西方统治、压迫东方人的样式”。简言之,即指西方对东方进行支配的诸种方式。塞德对西方的这种将  相似文献   

10.
爱德华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和《文化帝国主义》等著作中,借助福柯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剖析和批判了西方人研究东方的东方学,揭示了在西方文化中东方学是一种霸权话语,它使东方人被当做"他者"而被观看、被描述、被贬低,并试图探索出颠覆文化霸权的策略,以求得东西方之间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关系。虽然萨义德颠覆文化霸权的策略在现实世界有它的局限性,但对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如何与霸权国家相处,怎样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反对霸权主义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哲伦笔下的《蝴蝶君》是对西方后殖民主义《蝴蝶夫人》的拆解之作,是对西方中心神话进行最彻底颠覆的剧作之一。作品中自大自负且自欺的加利马尔以东方主义二分法的视角去审视东方人,东方女人,将她们视为完美的能够为自己殉情的蝴蝶夫人。当加利马尔和宋丽灵“不按套路出牌的游戏”牌底揭晓时,以男子形象出现的宋丽灵彻底摧毁了加利马尔的东方主义幻想,本想征服他人的加利马尔却使自己陷入了自我拆解的漩涡中。  相似文献   

12.
无论东西方,人类早期都朴素地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宗教的产生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东西方生态思想出现分化,西方走上"征服自然"之路,东方保持了"天人合一"传统。征服自然遭到的报复使西方人在20世纪首先开始关于生态的反思,此时东方人则试图重复西方工业化模式。当代东西方生态思想的差距表现为"生态观"与"环境论"的区别。席卷西方的绿色运动标志着生态思想正进入哲学伦理学层次,东方的环境保护则基本上只在经济学、社会学范畴兜圈子。以人为惟一出发点的环境论有待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13.
论东方管理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方管理文化源远流长,曾经帮助东方人创造了辉煌的东方古代文明。本文提出,东方管理学研究的宗旨是要提炼和总结东方管理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完善和发展东方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推进东方管理学的教育普及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东方管理学的复兴,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并将促进治国、治生、治家、治身思想与理论的升华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冥府游历是东西方文学中常见的神话母题. 无论是在古希腊人天真的叙事中,还是东方人古老的传说中,英雄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故事俯首可拾. 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和中国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都有相似的英雄冥府游历情节,通过对东西方英雄相似的冥府游历故事进行跨文化比较,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从来就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我们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应刘道玉校长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学者彼德森教授和西东堂大学的印度及东方思想史学家法兰柏高斯基教授来我校哲学系做了《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论印度佛教》、《论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异同》以及西方思想能从东方文明中学到什么?》等四场学术报告。其中,《西方思想能从东方文明中学到什么?》是由两人以对话形式合讲的,它是全部讲演的总结和概括,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兹就这场报告的主要观点加以简要介绍。两位学者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作为西方思想的代表,以印度和中国思想作为东方思想的代表,从中选取若干基本范畴,通过比较这些范畴,分析东西方思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究东西方思想彼此应该从对方学习什么。首先,他们讨论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彼德森教授指出,提到东西方思想的比较和交流,这就意味着二者存在着差异和隔阂。在东方思想中,许多概念非常丰富、深刻,而且极有价值,但很难翻译成西方语  相似文献   

16.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认为东方的男子不是凶狠的傅满洲便是懦弱的陈查理;东方的女子要么是恶魔般的龙女,要么则是乖巧的娃娃;蝴蝶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而爱情的主角通常也是一男一女。黄哲伦通过《蝴蝶君》讲述的爱情故事对上述三类刻板印象进行了展现和颠覆,意在表明东方和西方只有沟通才能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人都忙于学习,工作,进修,只为求得在激烈竞争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却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光阴瞬间读人生》便是这样一本好书,让我沉思,让我想象三十年前发生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生的30岁左右的人来说,  相似文献   

19.
译者按1931年赛珍珠出版了她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大地》,立刻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次年即获普利策奖。然而,《大地》毕竟是描写中国以及中国农民的生活的作品,因此,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似乎更有发言权。事实上,《大地》在出版以后,在中国文学界同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三十年代就翻译出版了8个中文译本,对其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这里译介的是最早发表的、由东方人用英文撰写的书评。这三篇书评在我国的赛珍珠研究界不大为人所知,所以不常被人提及,个别文章在提到时也语焉不详。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译出的第三篇文章的作…  相似文献   

20.
杜兰朵既是东方意象也是世界意象,众多名家均尝试过自己的艺术阐释和再创造。布莱希特驾轻就熟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魏明伦以民族文化特色回应世界文化。在这同名戏剧《杜兰朵》又相同意象的演绎中,布莱希特和魏明伦趟出迥然不同的艺术和思想的路子,凸现两者之间最本质的戏剧终极理念——魏明伦借《杜兰朵》回溯中国戏剧之源,而布莱希特则从戏剧文本探索人的最深层本能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