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全球高校国际化趋势下两岸高校在此产生的问题及当前两岸高校交流面临的问题,并提升两岸高校合作的层次,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大陆应该确立大陆高教国际化的方向;其次,大陆应该确立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具体方针;其三,大陆应该确立未来两岸高校交流互动的方向与进程,主导两岸高校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世界贸易环境自GATT及WTO等建置后,从降低关税、促进贸易,到形成全球局部自由贸易市场的过程中,两岸经济都深受影响。一方面,中国大陆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市场,另一方面,台湾是贸易导向型经济,贸易占GDP极高的比例;因此,两岸已在新的贸易环境下,面向"赚全世界的钱"的贸易经济中。回顾过去,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台商曾致力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而台湾在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中也维持着经济的增长与稳定。展望未来,"一带一路"的发展,两岸可在沿线基础建设、文创服务世界化与服务业携手化等领域建立战略联盟,互补互惠合作,以巩固和深化"一带一路"之丰硕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陆将展开全方位发展格局。两岸经贸合作方面,应加强"投资拉动型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服务型贸易。两岸科技合作方面,两岸除应加强现有的各项科技合作外,还应从基础做起,改革教育体制使创新文化从"根"做起。在"中国崛起"下,大陆的自信心与综合国力将产生良性循环并不断强化,其实两岸早已挥别早期的"中国法统之争",大陆应以更宏观之心胸与视野善待台湾,以利大陆区域形象之高起。总之,若在正确政策施行不久后,两岸关系"小惠未徧"现象将会发生质变,达到两岸协同发展的高峰极致。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统计数据 ,整理总结了在台商赴大陆投资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形成的两岸总体贸易与农产品贸易的不同格局 ,计算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对两岸总体贸易和农产品贸易增长的不同效果。并从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政策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原因与动机等方面 ,分析了上述不同效果的产生原因。发现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 ,台商投资于大陆的农业与食品产业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殊分工类型。认为在两岸加入WTO后 ,除了要发展基于产品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贸易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两岸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的生产要素层次的比较优势 ,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形成共同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两岸农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两岸和平统一的实践探索中,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是一条重要路径。以福建省为例,目前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看法也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文化涉及不够深入、活动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够、活动中缺少青年的主动性等问题。对此,该文从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误解、活动和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以及政治现实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研究认为,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需要"以我为主"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尊重和包容两岸的文化差异,建立便于两岸青年常态化交流的网络平台,强化文化交流活动的反馈并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从长远来看则要实现台湾青年本土化,吸引他们来闽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0,(13):19-19
去年以来.随着两岸“三通”正式实现.两岸交流合作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陆多个省区领导先后带队赴台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3月24日.由济南市人民政府和台湾海峡两岸商务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10济南城市建设与发展说明会”在台北举行。  相似文献   

7.
李贺 《决策与信息》2008,(12):10-11
11月3日至7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展开为期5天的访台行程,并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举行会谈,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授权最高层级的谈判代表赴台,也是两岸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会谈。二次“陈江会”是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的对台政策新思维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两会制度化协商掀开崭新的一页,必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李立 《领导文萃》2009,(18):96-98
一甲子以来。大陆对台政策一脉相承,历经三次重大调整。而在中南海决策、两岸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陆相比,台湾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当前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介绍了目前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两岸发展的新需求,为两岸高校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两岸交流具有良好的和平机遇,在此背景下研究台湾青年文化认同效应、面临的差异路径,对于推进社会整体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梳理赴大陆台湾青年的蜕变,以在两岸社会结构背景下青年发展的参与为视角,提出资源合作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甲子以来,大陆对台政策一脉相承,历经三次重大调整。而在中南海决策、两岸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专n的内幕故事。  相似文献   

12.
国事要闻     
《决策与信息》2008,(12):70-71
国务院十大举措改善民生;中行出台10项措施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我国将制定首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两会签署四项协议 两岸“三通”框架成形;两岸互赠珍稀动植物。  相似文献   

13.
吴坤湖 《秘书之友》2009,(10):30-32
函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相互联系工作、商洽有关问题、处理具体事务的工具,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被广泛使用着。随着香港、澳门的先后回归及台湾和大陆的频繁交流,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公函在两岸四地之间的往来交流作用日益明显。因此,今天对两岸四地的现行公函作进一步的对比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单小洁 《经营管理者》2009,(24):215-215
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今天的两岸关系正按照“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原则快速发展。从历史的经验和现状来分析,一鼓作气的快速实现台湾的回归并不是一件易事,两岸关系的很多问题,只要一触及到主权、国家、政治层面,便会被激化、升级成为对立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造成重大阻碍,甚至导致两岸关系的后退。如果政治层面的问题不好谈,我们可以转而多谈谈民生和经济贸易等互助互利的软性问题,在全球化浪潮下,大陆可以加大力度推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台湾的发展与大陆的繁荣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在保证两岸稳定的政治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探讨海峡两岸在2012年8月31日签订货币清算备忘录以后的实务运作情况。台湾与大陆在投资、贸易和观光方面往来频繁,不必借道港币和美元,新台币可直接与人民币兑换,节省了许多成本与不确定性。一旦台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则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且台湾可从中获取人民币业务的利益。两岸服贸协议的通过,将影响RQFⅡ操作与人民币的回流。该研究参考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经验,提供两岸共同发展下的台湾成为另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参考,以有益于两岸货币清算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重庆正式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ECFA)。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两岸关系率先在两岸经贸关系上有了制度性突破。这将为日后两岸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的公开演讲中,讲述了很多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拉近了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和平发展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追求,作为身在海峡西岸的媒体人,"两岸故事"也是我们的"中国故事",现如今,新媒体提供了讲故事的新方法、新平台,全球网友逐渐习惯用互联网的新思维去认知世界、分享自身;本文以笔者参与制作的微纪录片《台生大陆求学就业记》为例,探讨如何结合媒体发展,利用媒体人的身份,讲述好我们的"两岸故事"。  相似文献   

18.
妈祖文化是两岸青年融合发展、促进两岸人民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来促进两岸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两岸未来关系的发展。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两岸青年在融合发展中存在困境。该文在分析具体困境与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发挥妈祖文化在增进两岸青年文化认同,形成重大驱动力提出三个新思路,以此加深两岸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两岸青年的民族认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台商投资“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升亮 《决策》2005,(7):36-37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受邀访问大陆,与中国共产党就包括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最终迈向两岸共同市场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议题达成共识,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台商西进投资热潮。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岸关系及人民福祉既需要和平,也需要发展,以顺利取得新世纪的有利态势。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两岸关系可从经济基础延伸到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教育关系,特别是青年交流的推动等方面。目前,两岸双方皆在和平发展前提下开展交流与合作。台湾市场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与潮流冲击下,需调适自身向ECFA的结构发展,以利自身企业之永续经营。台湾在合作准备的心态与行动上,应走出海岛浅碟型经济格局,面向大陆竞合(Co-petition),走向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