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可以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离不开隐喻;人类语言中也不乏关于自然的隐喻.常见的自然之隐喻有自然是人、自然是上帝写的书、自然是机器及其变体形式自然是仓库和地球是热力发动机、自然是母亲和自然是网等.这些隐喻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人类——自然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隐喻可以影响并调整人类的生态意识,因此,语言研究者有责任并有义务设计新的隐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起初,人类依附、慑服于自然;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进程的加快,人类产生了驾驭、主宰自然的意识,同时,自然也以环境危机的方式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着报复;惨痛的教训终于使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正是R*卡逊的孜孜努力和不倦探求,唤醒了当代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并以其现代环保运动肇始者的身份开创出以树立地球伦理道德为宗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既是女性的,又是生态的,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女性和自然相联系的概念,批判文学中父权制双重统治,反对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唤起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探讨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旨在解放女性、拯救自然、解决地球环境的承载力问题,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谋求出路。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5.
一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的基本功能就是区别和标识地理实体。地名起源包括意识地名、体语地名、语言地名、图案地名和文字地名等几个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地名也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现在,地名命名的对象已不限于传统的地球表面,月球、金星、火星等星球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地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遭遇生态环境问题。西方思想家们从自身科技专业背景出发揭露生态环境恶化的复杂现实:既从觉醒、反思、呼吁三个阶段展现了生态意识的认知推进,也从人类主体、技术中介、自然客体三个维度提供了生态意识的成因剖析。对这一思想资源的梳理分析,有助于启迪东西方世界重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意识:必须科学把握地球自然的复杂整体性,必须时刻保持对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深刻反省态度,必须主动承担保护自然的主体责任,进而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生态意识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启蒙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虽然经典作家们已看到自然的报复也随之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在思维至上性原则支配下仍然坚持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布莱曼极限)证明思维不是至上的;系统认识论指出认识是结构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构与环境(宇宙暗物质)是支配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看不见的手;蝴蝶效应同时证明了属人世界的脆弱性;协同学绝热消退原理更指出,系统中慢变量役使快变量,人类文明在地球生态史上发展越快,消亡也越快,人类文明面临发展和安全的悖论,需要回归抱瓮灌园的安全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人类世"这一概念自21世纪初被提出以来,在西方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包括将环境、自然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的生态批评。这一概念迫使研究西方生态批评的学者迅速做出反应,在反思人类对地球的地质影响之时,将学术研究的范围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延展:从作为研究主体的人到作为研究客体的环境,再到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都在这个新概念的启发和推动下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包括建立地球意识、推动灾难故事和慢性暴力叙事等。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 ,最直接、最密切的就是人类社会与地球的关系。在地表自然界 ,生物圈、人类圈与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若无重大自然灾害或人类干预 ,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人类在变革自然和创建人工生态系统工程中 ,一方面创造了巨大财富 ,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但是 ,生态灾难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用“生态危机的哲学”唤醍全人类的家园感 ,是生态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使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人类上古神话和原始习俗研究原始人类的生命意识及其生死观这项文化心理。原始人类将人的生命意识同化到自然变化的模式中,从而使其生命意识饱含超越的精神和恢宏的格调与厚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两大基本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两大关系的对抗程度不断加剧,现在,这种对抗已危及到生态圈和人类社会的安全。人类所依存的是一个贫病交加的地球,传统的做大蛋糕的方式已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而难以为继。人类社会的内部对抗,已加剧到使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保障被置于足以反复毁灭整个人类和整个生态圈的高科技火药堆上。在21世纪,人类只能选择持续的全面变革,告别“两个对抗”,走向“两个和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创作与自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文学与自然日益疏远,依据文学心理学和文学接受等原理,在文学创作中刻意强化自然意识,并借用现代传媒的诸多优势,在“文学参与自然”的行动中,唤起人类精神性自然的意识,恢复文学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逐步把生态意识纳入社会的基础知识体系,最终使文学或文学创作在拯救物质性自然,缓解生态危机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环境污染、野蛮开发资源已严重损害了地球母亲的健康,不仅危害到当代人的生活和生存,而且将危及子孙后代。今年6月6日是世界第34个环境保护日;今年4月22日,是世界第36个地球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是未来环境的保护者、受益者;是一个在环境保护上具有特殊影响和潜在力量的大有希望的群体,是未来的环保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保护环境从儿童抓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了解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从小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齐齐哈尔市向阳路小学“‘环保’从我做起”的讨论,对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她乡》中,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通过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意识,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和关爱等女性价值观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这恰好与当下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相吻合。本文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解析,解读小说《她乡》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从而得出只有遵循生态女性主义,解救自然生态与人类自我,建设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才能够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能源滥用致使地球气候极端恶化,人类面临空前严重危机。为存续下去,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转化危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低碳环保日渐成为全人类的生活目标。其中,日本在节能减碳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本文拟通过对日本人节能减碳意识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这种意识主导的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活动的具体表现状态的探讨,研究日本人节能减碳的领先经验,以期提高我们自身的环保意识、在节能减碳的实践中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其云 《南都学坛》2012,32(2):72-73
艾米莉.狄金森以自然为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首诗歌,通过诗人对自然的体验与认识,聆听自然的声音,阐释人类对自然造成了破坏与掠夺、人类要尊重自然神秘的一面、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等观点,从而在进一步深化认识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同时,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现在一般只进行它的自然科学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并不是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地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地质时代。对新的地质时代的地球研究,不仅需要自然科学,而且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并要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地学价值论是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据此本文对地球的科学有用性、地球的经济有用性和地球的社会有用性进行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生态意识是一种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意识,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与自然相处、通过付出沉重的代价、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命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文明的表现。语言生态意识也是如此。当今世界语言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语言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0.
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近一份关于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生存条件的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模式的改变、技术运用的选择等,都使人类社会的运转超越了地球自然的承载力,而且情况日趋严重。 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用大量数据和图表分析了近几年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大气层水质污染严重、生态被破坏、土壤严重侵蚀、肥力急剧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