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平无事可述,惟读书数十年,著书百余卷耳。”——东塾先生《自述》一八一○年(清嘉庆十五年庚午春二月十九日)生。一八一六年(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六岁。入塾,读《论语》。一八一八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八岁。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八一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九岁。读《孟子》、《诗》、《易》、《书》。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十岁。读《尚书》、《礼记》。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壬午)十二岁。读《左传》。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丁亥)十七岁。肄业于粤秀书院。“复问诗学于张南山先生”,“问经学于侯君漠先生。”(自述) 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辛卯)二十一岁。读《四库简明目录》。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壬辰)二十二岁。读《禹贡锥指》。学算。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甲午)二十四岁。著《汉地理图》。读《文选》,治《谷梁春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津出版社新近样行的大陆学者严明的《清代广东诗歌研究》,至少在两方面显示出引人注目的学术价值:一是首次完整地梳理了清代广东诗歌的发展流程;二是努力将这一地域性分体断代的文学置于岭南文化透镜中审视。就岭南诗歌史来看,尽管“开无贤相”张曲江标志了岭南诗歌真正崛起,但直到明代,岭南诗坛尚未取得颌顿中原诗坛的地位。岭南诗学的全面兴盛是在清代完成的。其标志有三:一、产生了一批任何文学通史都不能够“疏漏”的大家,从清初“岭南三大家”到清未“诗界革命运动”的领袖黄遵宪、梁启超等嗣响不绝;二、从明代以来主要…  相似文献   

3.
李绪柏 《学术研究》2006,4(2):108-111
《东塾读书记》分上下篇,上篇论“经学”,下篇论“经学史”。陈澧生前撰著、身后刊刻问世的《东塾杂俎》实为《东塾读书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塾杂俎》有稿本、编录本、刊本三种之分,它通论了古今学术、考论了经学源流正变得失所在。由于《东塾杂俎》成书要比皮锡瑞《经学历史》早20余年,故陈澧实为中国经学史的先驱,《东塾杂俎》应为中国经学通史的开创之作。  相似文献   

4.
(一) “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此地多精英,有时生才杰。”唐代诗人高适充当了天才预言家的角色。八百年后,在清代的湖湘之地,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湖南学派。湖南学派,以“湖南运动中国”的勇气和力量,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导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湖南学派……清代王夫之、曾国藩、王闿  相似文献   

5.
清代广东在阮元、张之洞先后督粤期间曾出现两次大的文化突进。这两次文化突进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地方主政者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兴学育才,发展教育;发展图书出版业;保护和利用地方文物、文献;大力促进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会。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广东历来以商业文化闻名海内外,广东文化传播与粤商在各地建立的销售网络密不可分清代以来,粤商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商业会馆既是广货销售的网络,也是传播广东文化的窗口与基地。深入探讨此课题,对当令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不无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7.
清初至中叶,由关内流放至东北的十余万众“减死免等”的流人中,就文人而言,顺、康、雍三朝,仅有案可查者,多达数百名。他们主要集中在盛京(今沈阳)、宁古塔(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尚阳堡(在今辽宁省开原县东清河水库地)、卜魁(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这些不幸被遣的流人文士中,既有在关内就已才名卓著的名士,亦有事迹难考的普通布衣,但他们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面对着艰苦环境的重压,出于各种原因,大都不忘读书治学,勤于写作,不废吟咏,为后世者留下了数目可观的作品,其中尤以诗歌最丰。这些作品虽多已散佚,但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宗教和商业的渠道,西洋画家来到中国,其作品及技法也逐渐传入中国,广东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梳理清代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广东的各类西洋画家,以及在他们影响下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西洋绘画作品,指出清代广东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西洋画风,是中国艺术史、中国社会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内容。这些西洋画风既充分反映中西美术的差异和交流,又体现出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有助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广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清代广东监狱初探万安中清朝,广东省一共有13个府、96个县,共设监狱110所。按照清朝刑部(1906年改为法部)的有关法律规定,广东省不仅在每个府县设立了监狱,而且建立了管理监狱的各种制度。深入探讨监狱的设置、沿革变化以及管理制度的重要特征,对进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代东北流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东北流民,系指“内地人私入垦辟者”而言。究其实质,流民乃是指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剥削下,破产和丧失生计的一切劳动者,被迫自发地沦落到东北“求食”谋生的人口。他们源源而来汇聚成一个社会阶层。流民成为东北社会人口的重要来源,分布极为广泛,它在东北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东北土地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对北方省区产生流民的社会根源、东北吸引流民的社会条件,以及流民在东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三个问题,试作考察。  相似文献   

11.
<正>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广东士人中形成了一个经世致用学派。这个学派在鸦片战争前夕,提倡新学风,造就了经世致用人才;鸦片战争期间,其中的多数人成了地主阶级的抵抗派,在近代反帝爱国斗争中作出了贡献。这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和社会活动的影响涉及广东近代历史的全过程,并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但这个地方性的学派的历史,至今仍鲜为人知,更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就鸦片战争前夕,广东士人经世致用学派的形成、基本学术思想及其成员的活动,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广东科学文化建设的丰碑──《广东百科全书》座谈会纪要《广东百科全书》在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700多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历时六载,于1995年1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今年6月3日,该书编委会在广...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 ,巡抚已正式成为封疆大吏 ,其治绩优劣 ,实与一省之吏治民生、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自顺治至道光前期出任粤抚之人选进行了历史考察 ,并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 ,对他们在稳定社会秩序、振兴社会经济以及盐政、粮政、开放海禁、开发矿藏、加强海防、严禁鸦片、遏制民间械斗等领域之施政得失 ,作出详尽的考察与评述。其正反事例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清代学田个案研究:广东学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资料表明,传统的关于广东学田数量的记载是错误的。清代广东学田来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官府拨置和捐献为主。关于学田的经营管理,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定,其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但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政府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确保学田的租税收入。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就广东而言,人口数量在清初增长较慢,乾隆中期以后陡然上升,超过了全国人口增长的平均速度。清初耕地面积的消长,基本上与人口变动趋势成正比例。但乾隆中期以后,耕地面积只是缓慢地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不断加剧,广东的社会问题相继产生,人口流迁问题日益突出。一、人口激增与流民出现在清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广东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8世纪以后,政局比较稳定,清政权也采取一些安抚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到复苏和发  相似文献   

17.
清代广东民俗岁时用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清代广东民众岁时用糖进行考察,揭示出民俗用糖背后的精神含义,进而指出清代广东民俗用糖风俗的形成,对广东社会民俗的形成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东妇女社会角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广东妇女作为广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对清代广东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广东是南明抗清势力的活动地盘,顺治三年(1646)、六年(1649)清军两度入粤,两军反复争夺,骚扰侵害遍及全境,尤以清军烧杀屠城的暴行,破坏特甚。及南明残余势力被次第消灭,又有康熙元年(1662)、三年(1664)广东沿海二十八个州县“迁界”之祸,“尽夷其地,空其人”,前后两次数百万迁界难民流离失所,抛荒田地531万多亩,遭受了广东有史以来一场浩劫。康熙十五、十六年(1676、1677)尚藩叛乱,广东仍处于兵戈扰攘之中。经过清初三十余年一连串的破坏,地方残破,城乡凋敝,人民死亡流散,田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直至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广东实行复界,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东篱 《东岳论丛》2006,27(4):162-164
伯明翰学派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它的文化观念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自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伯明翰学派提出文化就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在第二阶段,伯明翰学派通过吸收马克思主义,将文化的定义从两个角度分别改造为:文化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以及文化是承载社会关系的符号系统;在第三阶段,伯明翰学派将第二阶段中关于文化的两个定义综合在一起,提出文化是联系物质生产领域与社会关系领域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