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不解决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就难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目前,学界存在过度赞扬传统文化的学术倾向,对《道德经》的探讨尤其明显,这股过度赞誉风潮已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老子学说,虽是中国文化宝贵的精神源头,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创新的生成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反对变革和交往、提倡“不争先”、奉行“知足不辱”、轻视经验知识、主张百姓无知无欲、拒斥技术及其运用、反对重用人才、否定人的合理需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国学热”的兴起张继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共同创造和形成的反映本民族特征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审美情趣、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精神文明的总称。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  相似文献   

3.
孔子老子人生价值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老子人生价值观比较研究阮青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人生价值问题研究的民族。孔子老子为先秦时期两大“显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尽管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出现“人生价值”一词,但是,在围绕着“人”的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论述中,却经常涉及到个人对...  相似文献   

4.
我国先秦道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 ,体系庞大 ,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先秦道家思想在元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历史观上 ,都有许多精深智慧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其历史地位 ,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推动了儒家思想哲学层面递进。老子的“道”是不具有神秘化、人格化、意志化的品格 ,是对天命神权的否定 ;并且其辩证思维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萌芽于习近平知青时代“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的自我思考,丰富发展于在河北、福建的“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文化建设理念中,在主政浙江、上海时期于“建设文化大省”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逐渐走向成熟,成为新时代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思想指引。作为习近平文化观的重要组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经典内容,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础,建基于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是聚焦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谋划攻略,也是引领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先进理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践行这一重要论述,需要坚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文明,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进文明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伟大转机,它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刺激下,通过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审美形态的种种变革,最终获得了现代性的话语平台。但是,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文学革命所完成的终极历史使命,也只是“文化”的转型而不是“传统”的否定。这其中就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去向问题,我们必须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兴起的“文化热”中,一些人不择手段,对中华民族精神竭尽诬损否定之能事,一度导致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滑坡。这些手段中最危险的,就是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他们胡说“马克思主义等于乌托邦,已经过时,不适合中国国情,应该予以彻底否定”,竭力造成全民族的信仰危机,企图从根本上摧毁中华民族精神。这种“釜底抽薪”的战法,应引起一切有志于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人们的高度警惕。早在40年前,  相似文献   

8.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不等于关公文化,关公的出生地不等于关公文化的源头,关公文化的源头也不可能是关公奔波征战于一时的冀豫、徐兖、江淮等地,而只能是其威震华夏、显灵成神的荆州。  相似文献   

9.
著名彝族学者、民族学家刘尧汉教授在其专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进一步发挥其早期著作《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中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原始葫芦文化”观点,认为“人类文化史上曾有过葫芦容器时代”;“葫芦里装着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龙、虎两部落”;“虎伏羲部落的遗裔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因果链。社会发展创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发展,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社会发展”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否定.“经济发展”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否定。这种否定在思想领域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扬弃.“文化投入”是指对于发展现代文化所作出的投资。现代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要素,它决定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时间/速度/效率).  相似文献   

12.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杨翰卿先秦时期,老子和孔子分别建立了以“道”和“仁”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这两种文化观念,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两位文化巨擘的创造和对中华民族与人类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曾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昌盛,闪烁过历史的光辉;鸦片战争之后,却作为酿成国弱民穷的根由之一,几度遭遇批判与否定。然而,当欧美式的现代化度过了鼎盛、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时,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整体思维、强调天人谐调以及重视“人伦”、“执中”、“致和”的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等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中挖掘合理内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将为后现代化社会提供有价值的馈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繁仁 《文史哲》2006,(4):5-11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古典生态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从作为其源头的《周易》分析,它包含“太极化生”、“生生为易”、“天人合德”、“厚德载物”与“大乐同和”等极有价值的生态智慧内涵,成为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行阐释,有利于我们在把握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担当。从历史语境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语境与世界语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契机和顺应世界历史变化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从历史方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通过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生命力并发挥其世界性影响作用,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表征了人类文明形态历史演进的基本取向。从历史方法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根本上依赖于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自觉把握,需要在坚持学术自觉和理论自主的前提下对“两个结合”展开深入的探索,在实践方面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渊薮 ,是世界古代文化格局中自始至终繁衍不息、影响至今的先进文化的代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体现了这种与时俱进的古老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 ,符合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也是落实“三个代表”的一次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本体性否定基础上的文学的个体化理解 ,就是文学的原创性。它既不能依附于古代文化传统或西方文化传统 ,也不能沿袭以往的“辩证否定”立场 ,但目前较为普遍流行的“现代性”、“文学性”概念以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文学史观念中都存在着这种依附性倾向 ,这是不利于文学的原创性的  相似文献   

18.
传统保健体育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用以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其文化本质特征“和合”观与和谐社会理念一脉相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文化特征及传统保健体育与和谐社会理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传统保健体育文化,参与传统保健体育活动,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应当成为现代文化的构成因素 ,这是学界一致同意的。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这一目的却导致了两种结果 ,即朱德生、李登贵先生在《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哲学研究》19 95年第 11期 )所说的 ,或者是“对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学搞教条主义”,或者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这两种结果在现实中的情况是 ,要么对传统文化基本肯定并推崇备至 ,要么对传统文化基本否定而偶有赞扬。这是因为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评价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 ,即二位先生所说的“非历史地解读先贤的典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具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就充分表现出多民族性,一方面是各自独成谱系且分布广素;一方面又多维交叉,或“同源异流”,或“异源同流”。在五千余年的文明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广博的智慧,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和震撼世界的文化成果,并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是中华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愈加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富含了浓厚的人文底蕴。历史终于跨越时光的隧道即将迎来21世纪的曙光。人类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