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是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建城至今约有二千三百年历史。作为我国内陆城市的典型,今天的成都城市文化,既是绵远的古典城市文化传统进程的延续,又是现代化城市文化兴起的基点,它同时被赋予了历史性风貌和现实性品格两重特征,它既有生机勃勃的活力,又有闲静不迁的惰性。认识这些特性及其发展规律,是今日建立和发展成都社会主义城市文化的现实需求。笔者在这里牝牡骊黄,不避蛙步之讥,是希冀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城市现代化首先应是城市文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认识到"文化强市"的重要作用并付诸行动,但还存在相应问题。在当下成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重点处理好文化产业化、文化资源发掘与文化传承保护、休闲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市现代化首先应是城市文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认识到“文化强市”的重要作用并付诸行动,但还存在相应问题。在当下成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重点处理好文化产业化、文化资源发掘与文化传承保护、休闲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成都地铁对成都城市文化的冲击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地铁的修建对成都城市文化是一次冲击,也是成都城市文化重新组合的一个重要契机,是成都城市文化向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文化过渡的重要整合机会,并且成都地铁文化也将成为新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及相互关系入手,认为文化产业重在产业,城市文化软实力重在城市,他们分别属于不同范畴.文化产业把城市当作施展作为的空间,城市把文化产业当作载体而腾飞.总结并概括了成都文化产业近10年的发展与8项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分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精品、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文化产业意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项加快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清代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使成都人口迅速增长。移民定居成都后相继建立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会馆,以维护他们在成都的发展。作为清代成都移民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成都境内形态各异的各省会馆,不仅是清代西南建筑的杰出代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都社会的发展,使成都的工商业陆续恢复,城市建设也日渐完善,各地文化更通过会馆实现了交汇与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成都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治理是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核心和有效手段。成都从西汉开始就是中国古代的"超大型"城市,本文通过把脉成都城市文化肌理,结合成都历史上作为超大型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上的文化治理经验,论析天府文化在成都超大型城市治理中体现的以"创新创造"为城市文化内核、以"优雅时尚"为城市文化认同、以"乐观包容"为城市文化表达、以"友善公益"为城市文化传承的文化逻辑,从而为超大型城市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少城公园的辟设与近代成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在各主要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由地方当局开辟的公园。建于1910年的成都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即是当时内地省份最为著名的一座。公园的辟设改变了成都的城市空间结构,影响了近代成都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推动着成都市近代化的进程。一、公园发展简史公园是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若干重要城市都相继开展以本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地方学研究,如北京学、上海学、广州学、杭州学、西安学等。成都作为有着四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特大城市,也应构建成都学。成都学就是以成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本文认为成都学研究和学科构建要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考察,因而研究者应具备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战略视野,同时还要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即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普及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安排方式也日趋多样,各种各样的休闲方式也随之丰富。乡村旅游,由于距离近、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已经成为如今城市居民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常选择的一种出游方式和休闲行为。然而,随着城市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乡村旅游文化欣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具有相融性,乡村旅游开展应重视城乡传统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开发与再现。成都是一座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休闲安逸文化、水文化、诙谐幽默等民俗文化是成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城市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具有紧密的关系,乡村旅游开发应重视城市传统物质文化的挖掘与表达、城市传统生活文化氛围的营造、成都传统行为文化的塑造、成都传统文化心理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个城市的历史,去透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值得趋避的经验与教训,是城市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成都作为一个聚焦点,可以涉猎城市规模、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以及地理、历史、人才、经济、技术,城市管理机制、生态机制、监督机制和应变机制等诸多问题,这也都是当今世界性"城市化"浪潮中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公馆建筑长期以来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近代成都的公馆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历程,是岁月的积淀,也是时间的传承。旧成都的公馆作为成都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成都文化的一个标志,承担的正是成都的历史风貌、文化脉搏。逝去的公馆所包含的老成都中上阶层生活传统也应该是这个城市在特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首先对公馆做了概括性的描述,着重探讨了旧成都公馆的地域特征即其所体现和包含的旧成都地方文化色彩,并对如何开发成都的公馆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成都历史文化特质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与中国众多的城市相同的文化内核,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和谐包容的文化气度、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府南河整治工程是成都市20世纪最大的一项城市改造建设和环保工程.这一历时五年基本就绪的工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华,蕴含了成都治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的现代化精神.成都人民在府南河整治工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性,以及在实践中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吸收世界新的理论成果而开创的"成都精神",应当高度肯定并进一步弘扬.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冲击,纷纷张扬起自我文化进行对抗,"未来的战争将是文化的战争"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文化中国"的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文化是由各地域文化融铸而成,成都作为巴蜀文化的聚焦点,必须以自己的努力,为"文化中国"的现代重构和中国声音言说,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为全球性城市化进程探索"成都模式",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特大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成都要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点,必须走区域一体化的道路,构建大成都城市圈。要构建大成都城市圈,则应优先发展成都城市,强化城市功能,让它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川经济起飞,并与重庆形成实力强大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从而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战略支撑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是成都的女婿。抗战期间,朱自清曾四次到成都。在成都,他结交了许多朋友,作过学术演讲,萌生了写作《新诗杂话》的动机,写出了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系列分析文章,与叶圣陶合作,撰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两书,撰写了著名论文《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创作了《外东消夏录》《重庆行记》等优秀散文和名诗《悼一多》。朱自清为成都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成都则因有这位女婿而增加一份光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全球化趋势、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重机遇。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各种优势。当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本文分析当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被媒体大肆吵作的"成都三部曲",为我们勾勒了怎样的一个成都?基于怎样的条件和基础,想象中的成都诞生在了网络这一特殊的媒体上?作者笔下的这种对于成都的想象又是符合成都的吗?作者又缘何能为读者建构这样一个想象呢?该文从三部闻名的网络小说探讨关于成都城市文化的特质与定义,通过对成都的想象描述成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现实场景.  相似文献   

20.
杨森在成都修马路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这种 趋势和要求,在成都由于市区街道残破不堪严重制约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客观事实而凸现出来。杨 森督促成都市政公所拓筑市区马路,客观上顺应了成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尽管在城市管理新旧 体制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社会震荡.但杨森借修路逐新潮、博虚誉的个人动机和军阀的 蛮横作风加剧了社会震荡,不利于市民文化与现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