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关系到遗址性质、年代的探究,受到学术界及公众的关注。仅就已发表的四片考察,可知其中有的肯定属于西周初年,并可能与周公旦有一定关系;有的以“周公”为卜问主体,虽不能证明即周公旦,但也属西周早期。总的说来,卜甲的各方面特点都类似岐山凤雏卜甲,后者正是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2.
据《宝鸡日报》2005年2月16日报道,文物考古专家对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出土甲骨的整理研究获重大进展。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范围内共发现卜甲760余片,其中有刻辞者有8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文字410字,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骨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清理、拼对、缀合、照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国内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现已将760多片卜甲拼对、缀合为500多片,经拼对缀合后发现有刻辞者99片,可辨识的文字达到495字。  相似文献   

3.
周公庙墓地性质管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岐山周公庙墓地目前的考古发现,认为其性质为周王陵的可能性很小,而极可能是周公家族墓地。作为西周政治中心的丰镐一带,或仍然是今后寻找周王陵不应放弃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据《宝鸡日报》2004年12月3日报道,周公庙遗址考古又有新的重大发现,一座铸铜陶窑惊现于世。这座陶窑被考古专家认定为全国首次发现用于烧制烘干铸造青铜器陶范的原位窑。在这个陶窑内,相继发掘出不少陶范,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周公庙遗址的内涵。铸铜陶窑位于西周大墓东南方向数百米处的铸铜作坊遗址内。  相似文献   

5.
据宝鸡日报2004年9月30日、10月18日报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震惊海内外的岐山县周公庙西周大墓群试掘工作已经开始。10月17日地方党政、文物部门及周公庙考古队举行了试掘典礼。这次试掘任务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联合组建的周公庙考古队承担。此次正式发  相似文献   

6.
位于陕西扶风、岐山县交界的周原遗址,是一处极其重要的周代遗址。周原遗址自古以来就是出土西周青铜器的重要地点,近数十年来不断有重要的西周青铜器出土。周原青铜器的出土,为西周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而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据《宝鸡日报》2004年12月1日,《华商报》2004年12月9日报道。11月30日下午,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工地首次出土青铜器——铜簋两件,令考古人员欣喜的是,铜簋上有20多个字的铭文。据了解,这件铜簋是在周大墓西边的一座中小型贵族墓葬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周原考古与西周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肯定了岐山周公庙高等级陵墓群的发现在西周考古中的里程碑意义.这一考古发现促使学者们突破原有思维定势,完成从"小周原"到"大周原"的思想创新.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对周原遗址继续关注,以期待更加可喜的发现和成果.同时,各省考古学者也对其它省近期有关周代及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的东方文学研究中,日本文学研究成果丰厚。周作人是我国日本文学研究、日本文学史撰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18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为题发表讲演,该演讲以研究的心态,以叙事明理为目的,最早以史的形式论述日本文学,在事实上开启了我国学界的日本文学史撰构。他所提出并强调的通过文化的角度认识域外国家和民族,在认识的过程中须着眼于该种文化与本国、本民族文化之不同等方面的观念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秦文化指的是发祥于渭水流域,定型于周秦时期,辐射其它地区,并极大影响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周秦文化滥觞于炎黄时代,定型于周秦时期,炎黄文化与周秦文化是源与流、因与果的关系。周文化的特征是德与礼,主流是儒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秦文化的特征是法与利,主流是法家文化、法制文化和霸道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1.
西王母是商周时期活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羌族部落,曾被西周册封为诸侯国.西王母之邦的册封是我国西北民族发展史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把师范教育视为重要的精神国防,为了大力推进师范教育,专门设立师范教育运动周。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制定并实施的以师范教育命名的活动周。通过座谈会、演讲、广播、宣誓、颁发奖学金、刊发专号等活动,在国统区掀起了大力推进师范教育的热风。师范教育运动周及其所开展的活动表明,抗战时期为了激发青年学生报考师范生的热情、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采取了诸多实际措施。运动周期间,对战时师范教育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上,即推行师范教育运动,重视教师职业价值,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举提高教师待遇。对师范教育问题的集中研讨促进了师范教育学科的建立。运动周作为战时一项重要的师范教育应变和改善措施,配合其他师范教育改革举措,使得师范教育在战时极其艰困的条件下取得了较大发展。通过大力举办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发出当教师是神圣的事业的时代强音,以精神动员的方式来提高教师职业的影响力,加深社会对师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师范教育运动周在民国时期教育活动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周维权先生的十年力作,在园林史研究上有着很高的价值。这本书反映了周维权先生的史学思想:史籍要内容详实、条理清楚,要搜集大量史料、严格考订史料,应用历史比较法和唯物辩证分析法等史学方法对历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辽代陶瓷业发展过程中是集中原宋王朝的进口和影响发展的。近年来,通过契丹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大量辽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辽代一批精品,同时还在赤峰地区数十处发现辽代瓷窑遗址。主要有:猴头沟缸瓦窑;巴林左旗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窑址;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南山窑址;东白音高洛屯辽瓷窑址。近年在辽墓和辽代遗址中出土大量的陶瓷器,给我们研究辽代瓷业发展不断增加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西周文献中的福是考察早期人文精神建立的一条重要思想线索,铭文保留了福由宗教概念逐渐人文化的演变脉络。周初彝铭中的福以事神致福为框架,聚焦以祭祀规范获得神佑的含义,围绕福的宗教内涵存在一个庞大的概念群。西周中期以降,随着世族的形成与周人政治经验的积淀,西周贵族在铭文中先后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福生发出以德求福的人文意蕴,逐渐演化为统合西周宗教规范与人文规范的论述结构。求福规范的双重内涵在春秋时期裂解为事神致福与以德求福的论争,在战国时期以后成为了中国哲学幸福思想的经典命题。  相似文献   

16.
西周文献中的福是考察早期人文精神建立的一条重要思想线索,铭文保留了福由宗教概念逐渐人文化的演变脉络。周初彝铭中的福以事神致福为框架,聚焦以祭祀规范获得神佑的含义,围绕福的宗教内涵存在一个庞大的概念群。西周中期以降,随着世族的形成与周人政治经验的积淀,西周贵族在铭文中先后累加了以型效祖先威仪、履行政治规范求福的论述,福生发出以德求福的人文意蕴,逐渐演化为统合西周宗教规范与人文规范的论述结构。求福规范的双重内涵在春秋时期裂解为事神致福与以德求福的论争,在战国时期以后成为了中国哲学幸福思想的经典命题。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按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按国别可分为吴器、越器和干器,按青铜器的文化来源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构成部分,但在西周早期的吴、越青铜器中,都出现了宗周青铜器.长江下游的宗周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康、昭时期,反映了西周早期周王朝对长江下游的经略和康昭时期周王朝对长江下游的象征性控制,而昭王之后几乎不见宗周青铜器,表明昭王之后的周王室对长江下游的象征性控制已日渐衰微.  相似文献   

18.
周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道义主义价值取向,具体蕴含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之中。秦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具体蕴含在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以周文化为先驱的儒学道义论在中国古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但儒学独尊不等于独存,异质同构、儒法互补、义利兼顾才是历史事实;自觉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之对立,坚持“义利兼顾、综合创新”应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义利观取向。  相似文献   

19.
枣树沟脑遗址继2005年调查和2006年、2007年两次大规模发掘后,2008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两组建筑基槽和用婴儿奠基的现象,以及先周时期的壕沟、房址、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其中有些遗物为前两次发掘所未见.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遗存面貌复杂,与周边文化联系密切,其居住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暗示着此地文化交流很可能是伴随着频繁的人群流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动物图像在中国传统造型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鸟图像更是被赋予各种精神内涵。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青铜器风格沉重、神秘、威严,鸟图像以轻灵、变幻莫测的神秘性以及独特的寓意,在西周青铜器造型的沉重之中注入新鲜的生命活力,丰富了青铜器造型艺术语言,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对于灵动、自由与飞扬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