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丹  张芷凌 《南方人口》2020,35(6):40-52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流动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CLASS2014数据,基于家庭流动安排将农村老人区分为留守老人、流动老人和一般老人,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三类老人的社会网络和抑郁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中介效应检验讨论了社会网络在老年人家庭流动安排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留守老人抑郁水平最高,流动老人抑郁水平与普通老人差异不显著。(2)留守导致老年人家庭网络萎缩,朋友网络维持不变,流动导致老年人朋友网络萎缩,家庭网络基本维持。(3)家庭网络在留守和抑郁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农村老人来说,随同子女流动到城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离家子女尽可能保持与留守老人的联系和支持,以切断家庭网络萎缩在留守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妻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留守家庭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核心劳动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当前她们在婚姻家庭、 生产生活负担、 自身的保障和发展等方面都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急需社会关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2015年我国留守妻子在规模、 分布和社会经济特征上呈现的新特点;突出家庭的视角,通过留守家庭的居住安排和同住老人、 子女的状况进一步剖析留守妻子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当前亟需开展全国留守妻子专项调查、 增强留守妻子及其家庭的发展和建设能力、 依托精准扶贫优先解决其生产和生活中突出困难、 实现留守妻子及家庭帮扶常态化、 体系化、 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周福林 《西北人口》2007,28(1):63-66
本文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0.95‰抽样数据对2000年我国留守妻子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已婚男性流动人口的外出,全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妻子群体,总量为1302.4万人,她们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丈夫外出后,留守妻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状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过渡性问题,又是一个在现有人口规模下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本质是收入困境。理论上可以证明,留守老人的边际收入呈现递减的趋势。实证研究也表明,留守老人的年龄与收入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没有外部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将有恶化的可能。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和生活问题是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政府应该把为留守老人建立社会安全网作为一个长期战略问题来考虑。  相似文献   

5.
成年子女外出状况及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大规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乡到城转移的背景下,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在河南、贵州部分农村进行的调查数据,从居住方式、代际互动、生活满意度几个方面对成年子女外出给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虽然农村留守老人在居住方式上出现了独居化、空巢化和隔代化的趋势,且在与外出子女间的代际资源交换中并未明显获益,但通过子女外出前后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对比,发现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符合家庭利益最大化原则,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泰和县人口计生委面向辖区内的二女户、"绿色养老"家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流动人口及奖扶对象开展了"寒冬送暖"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好评。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组织了大型“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的调查,以此为基础,探讨农村青年劳动力人口外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影响。一方面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农业劳动、家务劳动等负担的增加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照料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照料网络如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区、志愿者等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体系还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网络对老年人提供的照料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弱化了家庭照料老人的功能而忽略了其对社会照料体系构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镇平县不断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关怀关爱,在全县406个村成立“爱心驿站”,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系列关爱活动,为农村留守人群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9.
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 2 0 0 4年 7月在安徽省寿县、河北省承德县和河南省浚县等 3地调查的数据 ,对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后对留守老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后 ,留守老人在居住方式上逐渐呈现出空巢化和隔代化 ;留守老人的家务负担和农业劳动负担都有所加重 ,而且在生活和经济等方面 ,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 ,留守老人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 ,但孤独感加重。此外 ,外出务工子女的孝顺观念没有因为外出发生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压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留守确实增强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压力,留守妇女承受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抚养赡养压力都要大于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年龄、家庭特征、当初择偶时对般配的重视程度、夫妻异质性、与外出丈夫的沟通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家庭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国华 《西北人口》2010,31(5):82-87
留守儿童能否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与教师的认知与态度是分不开的。本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父母外出后,给孩子成长带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是根据他们日常生活中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从而形成对其的总体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总体评价与判断是比较可靠的。同时,调查也发现农村基层教育系统尤其是处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重视,但要警惕将留守儿童"标签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结构及其与父母的居住模式是流动和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根源。本文利用2006年的珠三角农民工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农民工子女流动或留守的两种生存状况出发,探索了决定这两种生存状态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农村社会支持、迁移距离和父(母)在城市生存状态,他们的流动与否不仅是作为农民工父(母)理性选择的结果,还与国家、地方、生产等方面的制度有关。也就是说,与人口迁移中推拉理论的论述一样,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也是由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各自的推拉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甘肃等欠发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寻找机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留守人口。与其他农村居民相比。这部分留守群体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更加复杂也更为迫切。因此.分析农村留守成员对新农合体系的认同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政策以防控其虐待风险,那么当前留守儿童的虐待风险如何?虐待形成的创伤是否严重?虐待的成因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本研究试图利用基于四川省Z市1 245名被访者的实证调查来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各类被调查儿童的虐待风险整体上较为严峻,双亲留守儿童的忽视率比普通儿童高18.8%~25.8%,单亲留守儿童的精神虐待率同比高17.4%~22.1%,而两类留守儿童遭受复合虐待的比例也同比高15.2%以上。二是虐待会导致各类儿童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每提升1个单位的虐待强度就会增加0.23~0.24个单位的抑郁度和0.25~0.62个单位的行为问题,留守儿童尤其是双亲留守儿童并未表现出比普通儿童更强的创伤适应性,"变色龙本性"和"伙伴群"的理论解释在中国数据中并未能得以证实。三是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虐待成因有所差异,父母的抑郁性人格对于普通儿童的受虐风险具有预测力,婚姻冲突的外溢与暴躁性人格则对留守儿童的虐待防范威胁最大,而"压力释放"及"暴力循环"等学理解释则相对较弱。我国政府应增强留守儿童保护政策的落实能力,提升虐待创伤干预...  相似文献   

15.
参保行为与养老观念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倾向于子女养老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较低,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改变着居民的养老观念。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得出了养老保险淡化“子女养老”观念的净效应,进而指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家庭养老观念。国家大力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行为与观念两个层面上挤出了家庭养老,以国家制度化养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替代性。在养老模式的变迁中要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功能与责任,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评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评价正常的比例为46.7%,评价偏低或偏高的比例分别为25.6%和27.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评价没有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的焦虑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幸福与满足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所在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与孩子交流情况、班主任老师的关心程度对其自我意识评价状况有显著影响。针对研究结果,从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孙丹  钱佳 《南方人口》2020,35(3):33-45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调查数据,本文采用IV-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了留守对农村儿童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相对于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认为与父亲、母亲关系"很亲近"的概率分别低11.7%、16.0%;第二,母外留守导致儿童与父亲、母亲关系"很亲近"的概率低26.7%、40.6%;第三,双外留守对儿童与父母双方的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留守儿童与父亲、母亲关系"很亲近"的概率分别降低了14.7%、15.8%。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对揭示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完善青少年人格个性的培养具有直接意义,也对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间接意义。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national 1%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 in 2005, together with CGSS2006 and CHNS2006,the author explored what effect the movement of rural laborers has had on their family welfare.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due to the migrant workers long-term vacancy of their role in the family,their left-behind parents could not get enough emotional relief,nor adequate daily care,whereas they had to bear heavy housework,and suffer mental and manual damnification; their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also affected negatively concerning their enrollment in schooling,their building of interests,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H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ctions to reduce the loss in their family welfare and to ease their worries.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1年5月在安徽省巢湖市农村地区进行了"安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问卷调查,并在2003年11月、2006年12月、2009年6月进行了三次跟踪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对孝文化观念下的农村家庭中子女养老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兄弟姐妹间的养老行为存在示范作用,并对老年人获得子女供养的状况有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经济支持还是生活照料,兄弟姐妹分担程度越高,子女个体越有可能提高对老年父母的支持;而子女的分担程度越高,老年父母获得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