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源于中国的“朱子学”即“道学”曾一度被江户日本接纳为主流意识形态,然而由徂徕学派引领的“脱儒入法”运动却将“道学”高远的形上论尽数拆解,并形成了日本哲学的“化道为术”范式。上述转向与日本古已有之的“实用哲学”传统相关,并曾给其近代化转型提供过某些便利,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文化中“第一哲学”的缺失。而在今天,道术不二、体用一如的“中道”哲学,或将引领人类构建一个融合东西方优长的“新文明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文明走向一个人类共同期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西田几多郎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西田哲学是在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独创的哲学体系。一方面,西田哲学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代表了日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西田哲学又汲取了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是日本学习西方的典范。贯穿整个西田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西田哲学的归宿,是西田哲学体系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一书提出要把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置于“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加以研究的新视角,从这一新的视角入手,该书对近代日本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论析,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哲学的基本特征。该书进而从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视域论证此特征,提出构建和谐东亚、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是东方哲学家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4.
1993年8月3日—7日形上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际价值和哲学研究协会和国际形而上学协会筹备召开的,该协会秘书长美国的麦克林教授、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今道友信、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放桐、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王淼洋以及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菲律宾和斯洛文尼亚共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5.
儒家管理哲学对中国CI战略的启示陈立高,朱芳琼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儒家管理哲学启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日本近代工业之父”的涩择荣一借助于《论语》提出了“经济道德合一论”,现今日本经济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技术”与“技术论”的广泛关注源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唯物论研究会关于技术问题的讨论。日本学者先后提出了技术劳动手段体系说、技术过程说、技术意识适用说等。日本学者一般把技术哲学放到科学哲学或技术论当中去研究,且很少用技术哲学一词。日本学者认为,技术概念的外延大于工学概念的外延,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华日本哲学会继2002年5月举行“日本传统哲学与21世纪的日本哲学”学术年会后,于今年的8月6日至7日在延边大学举行“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转型”中日韩国际学术会议。中华日本哲学会是中国的日本哲学思想文化研究的学术团体。该学会成立20多年来,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日本哲学思想文化研究。学术会议开幕式在延边大学综合楼隆重举行。中华日本哲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徐水生教授主持会议,中华日本哲学会理事长、延边大学潘畅和教授致开幕辞,延边大学校长金柄珉教授致欢迎辞,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小河内敏朗总领事致祝辞。…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宗教哲学都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井上圆了和西田几多郎作为近代日本不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都对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解答。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能超越自己的宗教立场而客观地对待各种宗教,并且都重视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许多差异,圆了视哲学为宗教的基础,而西田则把宗教视为学问的基础;圆了认为宗教是崇信,哲学是求知,西田则认为宗教是体验,哲学是反省。圆了开创的宗教哲学研究为西田为首的京都学派继承,成为日本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9.
杜国庠同志在满清末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帝国大学的经济科学习。京都帝大的经济科,是由日本著名经济学教授河上肇主持的。杜老就是河上博士主持的经济科的学生。一九一九年他从帝大毕业后,就到北京大学执教。杜老在北大除了编写讲义之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从经济到哲学,从诸子百家到佛经,他都钻研着,涉猎着。他眼见当时国事日非,感到非常痛苦,非常傍徨,曾作《吴淞夜泊》和《夜坐》等诗,在  相似文献   

10.
试论实践唯物主义和哲学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实践唯物主义和哲学根本问题[日本]岛崎隆日本一桥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一、什么是实践唯物论众所周知,“实践的唯物论”这一用语,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的:“……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diepraktischenmaterialisten),...  相似文献   

11.
王紫微 《船山学刊》2011,(4):142-145
汉晋时期班固、张衡、左思三位京都赋作家均具有出众的史学素养,而深厚的史学功底正是完成京都赋庞大文学架构所必备的学术支撑。“国都”类京都赋的史学传统早在东汉早期即由史学家班固奠基,其《两都赋》与其两汉史书的写作互相呼应。《二京赋》在题材上踵继《两都》,秉承了班固所开创的“文史结合”的京都赋创作思路。至魏晋时期,左思《三都赋》在继承班、张“征实”思想的同时,使京都大赋的写作更具有兼顾史、地的学术价值,并且在无形中将“国都”类京都赋与“乡邑”类京都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京都赋文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孙利天  韩涛泽 《江海学刊》2023,(5):75-82+255
分析的哲学思潮作为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三大哲学思潮之一,在当代哲学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对于这一哲学思潮,我们常用“分析哲学”来概括,有时也用“逻辑哲学”或“语言哲学”来称谓。就分析哲学谈分析哲学,割裂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联,可能导致人们对分析哲学及其相关称谓所隐含的哲学范式变革意义并不自觉。从哲学史的坐标系来看,分析哲学及其不同称谓都有相应的“靶子”:“逻辑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世界观哲学”,“语言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意识哲学”,“分析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体系哲学”。由此,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较为隐蔽的深层关系及其不同称谓所隐含的哲学史变革的多重意涵,也就获得了更为清晰的“澄明”。  相似文献   

13.
近卫文是近卫笃之子 ,毕业于京都大学。他不仅承袭了其父的爵位 ,而且也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侵略思想。他主张打破现状 ,重新分割世界 ;诬蔑中国是“一个名词 ,不能看做一个国家” ;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说成是“自取其辱”。为了实现日本吞并中国的“大陆政策” ,在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下 ,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 1 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近卫畏罪服毒自杀。  相似文献   

14.
蒋国保 《船山学刊》1987,(1):101-106
方以智(1611-1671),我国明末清初时的重要思想家。三浦梅园(1723-1789)“在日本是罕见的思想家”,他的哲学乃“明治以前日本最高体系的哲学”。这两位异邦思想家的思想到底有什么可比较的?作这样的比较有什么理论意义?本文拟就此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斗争哲学”与“和的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斗争哲学”与“和的哲学”许全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作为毛泽东的语录在“文化大革命”中广为宜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斗争哲学”受到批判,无人再敢提起。“物极必反”。在批判“斗争哲学”之后,有人主张“和的哲学”。近来,有人甚至认为:21世...  相似文献   

16.
诸葛孔明四论谭啸一、历代史论的孔明评价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评价,在古代分为两大阶段。从魏晋至唐代,重在评论他的才德功绩,称之为贤相、名将;宋、明时代,则从伦理道德的立场,视他为“三代下一人”。正如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教授狩野直祯所说:关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正...  相似文献   

17.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从20世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浪费型社会,转变为21世纪“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型社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法规体系功劳很大。本文简单介绍了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背景及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法规体系和其运行情况,并归纳了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日本在后京都时代循环型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目的是为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岱年在中国新哲学建构方法上所提出的“综合”之说,本质上是“创造的综合”。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受张申府的“三流合一”说所影响,是对张申府“三流合一”说的深化和发展。张岱年关于建构中国新哲学的“综合”之说有一个发展、深化过程:从以新唯物论为基础“综合”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新哲学,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国哲学、新唯物论和分析哲学以建构中国新哲学,再到以中国哲学的精华为根基“综合”中西哲学之优长之处,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熔铸理想主义精神的“创造”的“综合”,最后归结到建构新哲学的方法和建构中国新哲学的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外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理论主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国外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主干进行了清理,这一主干包括了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葛兰西、青年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柯尔施、施密特,南斯拉夫“实践派”及捷克的科西克等人的实践哲学思想。中期的本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如东德的柯辛“一体化教科书”和赛迪尔的“实践中心论”思想。最后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的芝田进午、岩崎允胤等人的新体系及广松涉的实践“关系本体论”。本文作者力图通过总括性地梳理,为我们勾勒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一系的沿革、传承和重点关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对“公共性”的消解。哲学是根植于“公有现实”的一种理论形态,“公有现实”是哲学的起点与归宿,这点决定了哲学具有追求“公共性”的本性。但由于传统哲学对“公共性”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样式,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哲学的元价值观,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从人的主体性,从哲学的生存论等各个层面对“公共性”追求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拆解和批判。公共性之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后果,它昭示人们:超越后现代哲学的关键在于在合理的地基上重塑哲学的“公共性”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