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章句仅言成章;意格则畅论命意用笔之各种方法,已较章句作进一步之讨究。譬之绘理:章句言其点线体面之构造而已;意格则论其正侧俯仰疏密之态势也。譬之兵书:章句言其军旅营伍之组织而已;意格则论其进退攻守静动之阵容也。故章句只道其常,意格则兼求其变,章句易明,而意格难知;有一成不变之章句,而无一成不变之意格。然则兹编之论意格,不几犹“画脂镂冰”,劳而无当耶?是又不然。章学诚有言:“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无定之中有一定焉。知其意者,旦暮遇之。不知其意,袭其形貌,神弗肖也”。(《古文十弊》)论文如  相似文献   

2.
(一) “意境”是什么?有人说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形象,又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典型形象。据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意境”虽然可说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或者包含着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绝不等于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并且,不是所有的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都有“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李璐  曹炜 《江淮论坛》2022,(3):166-172
上古汉语中的无定代词主要有“某”“或”“有”“莫”等。无定代词“某”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定语,也常作宾语和主语,更多指代不明言的人、地、事、物等。无定代词“或”只作主语,一般指代人,很少用来指代事物,指代事物时多用来指代动物。无定代词“有”均作主语,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有部分用来指代事物,“有……者”结构中“有”的性质一般均为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绝大多数作主语,也有作兼语的情况,绝大多数用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地点等。  相似文献   

4.
<正> 文学的根本特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凡是文学作品,就都具有艺术形象;但这并非说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只有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本质方面,并成功地运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而又具有共性的形象,才堪称之为艺术典型。这里,所谓共性,就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个性则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的集中鲜明的具体表现。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致敏·考茨基》)恩格斯的这段关于  相似文献   

5.
人类所说之“言”与所做之“事”既反映人类的本质特征又构成人类世界的两个主要面相。所以,先秦史官不仅重视记“言”述“事”,而且将“言”与“事”分别而书。先秦之“言”经历了从神言到人言、从具体之言到抽象之言、从散见之言到结集之言、从格言警句到系统论说的发展演变。在此过程中,言事关系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向:一是“言”朝着离“事”而独立的方向发展。“言”的形成虽然离不开人类所做之“事”,但伴随着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越来越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秦诸子立“言”成家,最终完成了对具体之“事”的超离与统摄。二是“事”作为更为本源性的存在,本质上“言”亦属于“事”(人类活动),伴随着人类的觉醒与人类活动的日益复杂,“人物行事”愈发成为记录的中心,及至《左传》寓“言”于“事”,将经学思想、诸子言论、格言警句、俚语俗谚融入历史叙事之中,“事”最终实现了对“言”的主导与统合。“言”与“事”及其关系的演变,与经学、子学、史学的起源、形成有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正> 孟子生前,“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是,由于他言必称唐虞三代之德,著必述仲尼之意,忠实地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在去世之后,经历代学者的推崇,逐步确立了儒学嫡系传人的地位。不仅其学说与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而且封建朝廷屡加封赐,直至赐以“公”爵,尊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相似文献   

7.
<正> “形似”和“神似”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审美范畴。对于它们的看法,古人有争论,今人也有分歧。这里想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什么是“形似”呢?“形似”就是样子的“象”,是指艺术形象与被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形状的相似而言,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形似”也就是艺术上的真,是艺术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反映现实“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能够成立的基础。文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品应当忠实地描摹出客观事物的真实形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反映现实的,诗也是反映现实的,两者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但是,哲学是用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说话,诗是用生动具体的图画和艺术形象来说话,要寓情于最物,情景交融,故有意境。情与景物作为组成意境的要素,是诗的内容。情与景只有与一定的诗体和语言结合起来时才吟成了诗。意境与诗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具体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自述对前贤著述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但孔子的"述"实则是叙述、阐述、论述、评述,是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述"的形式,融贯于对经典的"诠释"之中——寓作于述,或以述为作。这种"述"体现在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的过程之中。孔子对前贤著述的"删""定""修""序",固然有其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但其伦理取向则是最为鲜明的,凸显了儒家"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鲁迅很早就对辩证法有精湛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这从他写的《文化偏至论》和《科学史教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许多艺术辩证法。这是我国现代艺术创作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宝藏。这里略举数例,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更大的重视,共同进行更好的发掘和继承。一、逼真和传神逼真就是我国传统画论所说的“形似”,传神也就是我们传统画论所说的“神似”。在“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范畴中,鲁迅首先是强调“神似”的。他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最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但是鲁迅  相似文献   

11.
偶然性     
夜半醒来,夜雨的淅沥,夜风的呻吟,从黑暗中传人耳际的时候,我常常惊异地想:我是怎么成为今天的我的呢?我是怎么来到现在这个生活位置,这个特殊的时空的呢?“我猛然发现自己就在这里,没有人请我来,也没有人批准我来,我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被自已这一想法深深地震动了。我感到人生的起点就象掷骰子一样,它的偶然性深深植根于一些无法逃避的事实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学素有直笔的传统。历代关于直笔的议论,不出“据事直书”四个字,常常标举董狐、南史以为风范,辄云“直归南董,辞宗丘明”(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其实,董狐等人未必做到“据事直书”,而司马迁也不尽于“据事直书”。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人们对于“史”的观念和历史认识能力的重大变化,是史学长足进步的结果。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来探讨我国古代史学直笔传统的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者说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材和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好的影响.”正确理解和掌握《大纲》中的这一精神实质,是全面贯彻实施《大纲》的前提,研究和落实“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也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大纲》的需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达到教书育  相似文献   

14.
关于艺术典型,恩格斯有一著名论点:“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过去亦有译成“这一个”的。 长期来,人们都把恩格斯这段话看成“典型”的定义。但是,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正> 王船山政治,伦理观念中确有很多封建糟粕。例如,他极力鼓吹“君臣之义”“父子之仁”这些,杨昌济早就指出:“船山所论多有已成明日黄花者”。但这只是船山思想的一个方面。船山在论述自己的治学方法时曾说,“而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即一代而各有弛张,均一事而互有伸诎,宁为无定之言,不敢执一以贼道。”我们分析船山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左传》之中提到了“大屈”一词,可是这个词语究竟有何含义?历代却无定论。在以经学家称著的东汉,大儒们对这个词语也同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解释而不能判定。两个解释,其一以为“大屈”为“弓名”,另一说则以为“宝金”。后世学者,多根据《鲁连子》的异文而多以“弓名”之说为确。可是从考古学角度看来,实在还有商榷的余地。《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楚子事公七一台,使长钱者相。好以大屈。既而悔之。孩后疆闻之,见公。公语之,拜贺。公日:一何贺?”对说:“‘齐与晋、越欲此久也。寡君无适与也,而传诸君。君其备御三邻,慎守宝…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论家周济的“出入说”见于他的《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一般认为,“出入说”是对“作家创作时形象思维的过程和读者的种种感受”的说明,它要求作家“带着强烈的情感去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熟悉各种事物的形象”再“进入创作过程”(“入”),塑造出平淡、浅近、寓寄托于中而又看似无寄托的艺术形象(“出”);也要求读者欣赏时,既理解(“入”)又不执着于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寄托(“出”)。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代表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研究水平,但深入考察,又未尽的当。个别学者虽然正确地指出“出入说”阐明的是学词途径,但对“入”和“出”两阶段的本质区别及其联系却未作深入的理论探讨。因此,笔者不揣固陋,略述己见,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8.
<正>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司马迁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道德方面系统的论文。但是,他在《史记》中对各种人物的功过进行褒贬时,或直抒他的道德思想,或以“寓论断于序事之中”的笔法,流露出他的道德观念。因此,通过对《史记》的分析研究,是完全能够把握住司马迁的道德观的。建国以来,不少文章都谈论过司马迁的道德思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汉语中,一个主谓结构是句子还是词组,取决于主语的有定无定。名词主语无定时,主谓结构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等于一个谓词性成分。因此,主语无定的主谓结构也就是主谓词组。相应地,主语有定时,主谓结构就是句子。句子和词组这两级语法单位典型地体现出汉语意合语法的本质特点,同时也说明了汉语“名词重点”说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唐诗主情,但也不乏丰富的哲理内涵。唐代的诗人们或以空灵明净的自然意境体现生命之理,或寓义理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启发读者,或在宏大的历史意象中追问个体存在的本质,创作了一大批理在趣中,情理结合,包含丰富哲理话语的诗歌作品。唐人在哲理叙述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证明了诗歌中“理”所存在的合理性。从整个诗歌发展流变史来看,它既是对魏晋时期哲理诗的革新与开拓,也对主理的宋诗产生了重要的嫡缘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