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的组织形式更加松散;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使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公共道德与信任关系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认同出现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观念认同三个方面建立起发展目标明确、充满社会活力、利益结构合理、利益关系和谐、具有广泛社会认同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2.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开明的现代经营管理观念。它的建立使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发展,使社会组织、公众、社会三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追溯中国人移居泰国的历史,探讨1945年以来中国移民如何通过同姓宗亲这一传统观念为凝聚力建构网络关系,考察泰国华人宗亲组织的发展脉络及活动情况,讨论宗亲组织在华社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认为在华人高度认同泰国的情况下,宗亲组织适应侨社变迁的现实需要,致力于聚合、组织华人,维系华人独特的传统习俗,有助于增强华人次族群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够和谐的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较低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首要原因,但我国渐进式改革推进过程中非均衡的制度变迁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深层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的非均衡,经济体制变迁与文化体制变迁的非均衡,制度变迁的地区非均衡、城乡非均衡、产业非均衡、阶层非均衡等是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主要原因。非均衡市场化体制改革滋生、引发的各种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的不够和谐,产生了诸多利益矛盾与冲突,导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所以,我们必须以反思促改革,破除不利于社会关系和谐的障碍,以保证改革成果为全民共享,从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基层政权组织行为的制度逻辑探宄是社会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传统,已形成两种研究视角即结构一制度与制度变迁视角。结构——制度视角关注的是社会结构和制度对基层政权行为的限定。其特点是重视组织行为的社会规则,力图呈现基层政权行为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关系。制度变迁视角力图从动态的时空背景中来呈现基层政权的组织行为与乡村经济制度变迁的逻辑关系,突出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对重塑基层政权组织行为的意义。制度逻辑一方面彰显了制度因素对基层政权行为的重要性.其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基层政权的主体性与政府间盘根错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对塑造该组织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制度变迁提供外部环境;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转型社会下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迁。各种社会利益分化组合,各种利益群体逐渐显性化,社会利益出现多元化需求,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空前尖锐和激烈。社会呼唤新的制度、组织来迎合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利益协调的需求,第三部门兴起契合了社会利益协调的需要。本文将以利益协调机制为视角,来论证第三部门在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利益协调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保障第三部门利益协调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于集体记忆所形成的共同祖先观念是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象征着族群社会结构的永久连续性。通过共同祖先意识把民族不同支派成员连接在一起,促使成员对本民族产生归属感和凝聚感,并借此不断强化民族认同,使其社会得以延续。本文以新疆青河县哈萨克族阿巴克克烈部落成员的集体记忆为例,结合相关文史资料,从共同祖先追溯、氏族部落社会组织传承记忆等视角探讨了哈萨克族基于集体记忆的社会延续与民族认同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不仅阐释了追求利益是人们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而且指出了利益关系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思想的基础和价值的尺度。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的利益冲突导致的价值失范是社会最大的风险和危机。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个体化趋势和价值多元化缺乏思想和制度准备;二是对转型社会的改革还存在观念和意识形态障碍;三是缺乏机会平等和程序公正原则,并且这种缺失已成为社会价值危机的根源;四是新兴社会群体呈“亚健康”状况,价值倾向严重失衡。那么,社会从利益认同达到价值共识,再走向共同富裕并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一是超越单一价值导向模式,树立利益导向的重要地位;二是必须注重改革开放的价值排序;三是以制度引导、整合社会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四是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是一个建构性概念,既能从族群认同、地域认同获得极大的建构资源,又不得不面对二者的某些消解。根据国家整合社会各集团的理论,本文主张从利益、观念、制度三个维度来建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兼容正向良性的多重复合认同关系模式,为我国顺利完成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与政治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1.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和谐是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必须通过构建和谐央地关系、和谐党政关系、和谐党群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阶层关系、和谐民族政治关系,实现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三者的和谐,从而达成民族地区政治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就一直存在证人基于一定亲属关系可拒绝作证的法律制度,现代国外许多国家也有证人在涉及自身利益、家庭关系、职业秘密、公共利益四种情形下享有拒证权的法律规定,而我国现行立法却否定证人享有拒证权。构建证人拒绝作证制度,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习惯和法的最大价值追求,也有利于特定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结合我国国情,证人在自己有受刑事追诉危险、特定身份关系和特定职业关系时可享有拒证权,但这一权利不是绝对的,在特定情形下会丧失或被取消。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整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衍生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显性化、政治诉求多样化以及多种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给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执政党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以社会公正为准绳,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加强思想理论宣传,协调好不同的利益关系,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才能不断扩大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防治不同利益群体矛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顾追求所谓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忽略了在全社会树立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荣辱观,是导致当前不同利益群体矛盾不断加剧的认识根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们明确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准则,理顺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氛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防治不同利益群体矛盾的观念基石,能够有效防治不同利益群体矛盾。  相似文献   

15.
矛盾学说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运用矛盾学说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矛盾学说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运用矛盾学说,分析社会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重大。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要防止社会矛盾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冲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规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以及能够有效处理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关系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文娟 《国际论坛》2011,(1):45-51,80,81
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建立和连结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国际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并未给予情感问题充分的关注,三大主流理论的理论体系尽管都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情感因素,但并未对此做一系统化的深入分析。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国际关系中的情感问题,情感与理性、情感与身份以及情感与规范都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议题。这不仅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体系进程因素的认识,如战争的爆发、合作的达成、身份的形成以及规范的维持等。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对其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凸显着其独特的价值认识原则。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价值主体与三个价值客体(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思维客体)之间的关系上。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提醒人们必须遵从辩证的思考认同与选择的关系,这也是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从发展中求生存、在和谐中求发展,妥善协调解决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出现了相对和谐的社会景象,形成了“和谐边区”的雏形。这一尝试,其意义不在于这种“雏形”有多么完善和自觉,而在于它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利益关系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出现了多样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引起了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并带来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巨大变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如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格局的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本文着重就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以及劳资关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产生矛盾、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平衡与协调机制,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此,需要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多元利益关系的整合力,增强政府对多元利益关系协调的执行力,并同时增强社会对多元利益关系发展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