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蓉恢 90 6是成都市第二农科所用明恢 6 3作母本、特青早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优质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好、穗大、配合力强、米质优 ,与不育系地谷A配组育成的地谷A×蓉恢 90 6于1995年通过四川省区试 ,与冈 4 6A、Ⅱ - 32A配组育成的冈优 90 6、Ⅱ优 90 6于 1997年、1999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大粒王1001新系 “大粒王1001新系”是在原“大粒王”的基础上,经定向分离、纯化选育的一个优系。突出优点是:(1)籽粒大,商品性好千粒重平均80g左右,比一般小麦子粒大100%-200%。属优质强筋麦。(2)成穗多,用种少分蘖成穗力强,2004年3株单株有效成穗达15、20、23个。据实验,高肥水地块、早  相似文献   

3.
固优14号是湖北省武穴市农作物研究所饶水佳继固优10号后育成的又一优质中晚型新品种。该品种在栽培中重复保持杂交不变.多年作种无融合生殖杂交稻新品种。由中国农产院陈建三研究员指导下将目前三系、二系杂交稻培育出较为理想无融合杂交良种。  相似文献   

4.
淮两优三号     
《小康生活》2006,(4):41-41
淮两优三号系淮南市种子公司配组选育而成,是一个集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目前,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该品种分蘖力较强,单株分蘖一般15个左右,叶色深绿,生长整齐,长势繁茂,株型紧凑。株高115-120厘米,主茎叶18-19片,叶片直、宽、厚、挺。亩有效穗16-18万,穗总粒数175-184粒,一般年份结实率82-85%,千粒重26.5-27克。成熟时秆青、叶绿、籽黄,生长清秀,熟相好。抗稻瘟及白叶枯病,抗倒伏能力强。米质检验结果12项指标中8项达优质米一级标准,2项达优质米二级标准。全生育期140-145天,比汕优63迟熟5天左右。一般亩…  相似文献   

5.
红矮A为一新育成的籼型新质源不育系 ,具有西非栽培稻Dirrid 52 -3 7的胞质 ,花粉不育度 99.95% ,不育株率 1 0 0 % ,农艺性状优良 ,遗传性状稳定 ,开花习性好 ,配合力强 ,杂种一代优势强、米质好 ,抗病性强。所配组合红优 53 55、红优 2 2于 1 999年 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弄清粳型亲籼系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遗传规律,选育优良水稻品种。方法:3个杂交组合的亲本、杂种F1代和杂种F2代研究了待测粳型亲籼系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G2410亲籼并与籼稻的亲缘关系较远,是粳型亲籼系。粳型亲籼系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受多基因控制,在一个具体组合中,常受1-2个主基因和多个微效多基因控制,各主基因之间的遗传力大小常有不同,控制小穗育性的基因数比控制花粉育性的基因数更多。  相似文献   

7.
一、水稻优质米新品种“涪江二号”涪江二号是我校农学系水稻组1977年用泗优1号作母本与矮优三号杂交,经八个世代于1982年选育而成。1981年参加株系鉴定,1982—1983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1984年起参加四川省中稻区域试验,并在20余个点试验试种,表现优质,抗病、中熟、高产,适应性强。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厚忠 《小康生活》2000,(12):32-32
该优系是在鲁引1号的基础上,经数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土豆新品系,生育期60天,惊蛰下地,小满收获,一般亩产2500公斤,高可达4511.5公斤。比鲁引1号增产13.3%左右,亩效益两千元以上.是春种夏收的首选作物。芽眼浅,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第一个大规模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在我国水稻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省长期以来质源单一、组合单一已成为发展杂交水稻的一个限制因子。选育新三系,配制高产、抗病、早熟、优质的杂交稻新组合实为当务之急。从1977年以来我们承担了水稻新三系的选育及利用研究课题,已选育出了几个新质源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并开始投产。现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0.
稻米(均为公斤价):SN265:大穗直立型超级水稻32元/公斤;“重粒三八、固优10号、11号、特籼占13、91—157、威优989 16元;浙1500、特大穗178、兴华长穗一号13元;巴西陆稻16元;陆香(旱地香米)20元;河大144(旱地黑米)24元;固优红宝3号红米、双南红粘红米、固优黑宝一号黑米、胜泰1号18元;水晶稻、美国茉莉香籼、  相似文献   

11.
如今新品种繁多,层出不穷,到底哪种品种最好,乃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这情况今年特引种了中科院陈建三研究员最新育成的分蘖力最强,产量最高新无融合杂交稻-“固优5号”。现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作一介绍,供引种参考。“固优5号”是陈建三研究员继“固优4号”无融合杂交稻又一杂交稻新秀。陈老师从九○年代初就开始领导育种。经在海南基地进行选育工作,目的就是选育出分蘖力、产量均超过“汕优63”的品种,同等条件下单株栽培  相似文献   

12.
以19个两系籼梗杂交水稻组合为试验材料,应用通径分析法从形态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籼梗杂交水稻籽粒增重的因素。结果表明稻穗上、中、下部籽粒表现强、中、弱势粒灌浆生长特点。单株颖花数目与总干物重的相对比例、收获指数对稻穗不同粒位的籽粒增重产生较大的直接效应。单株总干物重对不同粒位千粒重的影响产生较大的间接效应。单株枝梗总干重对中、上部籽粒增重产生较大的直接效应,但对下部籽粒增重产生较大的直接负效应。此外,中、上部一次枝梗干重与其着生的颖花数目的相对比例,下部一次枝梗干重相应对其籽粒增重产生较大的直接效应。对提高两系籼梗杂交水稻籽粒增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秦杏1号是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研究所从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自然实生苗中选育而来。与梅杏、骆驼黄、红梅杏等作对照,经过5年对比试验,该品优系生长健壮,连年丰产,早热抗霜冻,极耐贮运。  相似文献   

14.
对绵单一号选育过程进行了总结。自选的81565自交系,其亲本组合为引进的墨白94S1×自选中间材料(金03×获白)S2,采用“偏才杂交-自交-姊妹交”的方法,经多环境胁迫下育成。它具有热带种质优良特性和温带地方种质的适应性。自交系81565与南21-3组配的绵单一号表现出高特殊配合力,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上乘。配套的改良绵单一号制种单产比对应单交种提高60%以上,一代种产量水平与对应单交种相当,但品质优,籽粒赖氨酸含量达0.36%,更接近高赖氨酸品种标准。经测定:81565及其衍生系同温带亚温带种质有广泛的配合力。81565系的育成,成功地利用了原产热带优良偏才种质资源,同时为西南暖湿山区玉米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优质硬胚乳新质源。  相似文献   

15.
由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农科所合作完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绵恢 50 1的选育及应用”成果荣获 199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绵恢 50 1用明恢 6 311/ /泰引一号 /ⅠR2 6杂交选育而成。具有恢复力、配合力强等特点 ,与野败型、冈型、D型、印尼水田谷型等不育系配组 ,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优良的综合性状 ,用该恢复系配制的Ⅱ优 50 1、D优 50 1、二汕优 50 1、冈优 50 1均比对照增产 ,并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 ,至 1999年累计种植 333万公顷 ;绵恢 50 1播期比明恢 6 3短 5~ 6d ,生育期年度差异较小 ,株型较紧凑 ,分蘖力较强 …  相似文献   

16.
(1)选用良种:当前的育苗繁殖育种,应首选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秦薯1号(优质高淀粉型)、秦薯2号(高产食饲兼用型)、秦薯3号(优质食用型)、秦薯4号改良优系(优质食饲兼用型)以及红心431,通过严格提纯因地区和用途选择利用。(2)适期早育苗:根据栽植  相似文献   

17.
梅营七号甘薯是河南省正阳县梅营新优良种研究繁育示范中心甘薯育种专家叶启营培育而成的,是继“梅营一号、二号”之后,又一个加工淀切干和食用性最理想的高产高淀粉优质品系。  相似文献   

18.
蔡记宝 《小康生活》1995,(11):27-27
诱处4号大豆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作物研究所以早熟3号为母本,安徽大青豆为父本经过多次杂交、复交选育而成。诱处4号适应性广,品质优,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有推广前途,是我国夏大豆产区大面积栽培亩产唯一可超过300公斤的新优品种。我场引种2年。现将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奉献给《专业户》读者。  相似文献   

19.
特籼占13是广东省佛山市吴炯兆先生于用高产品种特青2号为母本,与高产优质多抗粳籼89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高产水稻。94~95两年参加广东省早稻区试,表现丰产性突出,米质特优,适应性广等优点,9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一)主要特征特性。(1)丰产性突出:94~95年参加广东区试和大面积种植,亩产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日前,由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申报的“具有隐性标记杂交水稻亲本及品种的选育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授予专利保护,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聚合全国6省一流专家,用该项专利技术培育的新两优6号稻种,不仅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病虫能力强的特点,尤其是在选育过程中采取了定向培育的科技手段,使其种子具有隐性浅褐色标记,天然颜色可有效防伪,农户肉眼即可识别真假,可有效杜绝假种子坑农现象。去年,该品种在全国16个省示范种植推广100万亩喜获丰收,使农民增收8000万元。据悉,此项成果在全国尚属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