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针对2008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实行结构性松动。“双稳健”政策的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从战略上实现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稳定发展相结合,以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
财政宏观调控是“中性”的.即总是使经济增长“拉向”正常增长的状态;财政宏观调控又是稳健的,因为它的目标始终是指向经济稳定增长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应该是轻税政策。  相似文献   

3.
徐斌 《经理人》2008,(1):26-26
2007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8年经济的重要指示就是,“防止经济偏快转为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具体实施政策就是稳健财政和从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到“从紧”这是10年来首次。货币从紧政策会不会导致2008年银根紧缩、企业融资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面对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央行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货币政策。而随着货币信贷政策变化,社会融资政策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如何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条件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稳健货币政策的解读和意义1.稳健货币政策的解读。针对2010年下半年以来逐步攀高CPI指数,央行自去年以来先后采取了4次加息,12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手段。2011年,央行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讲,加强了对信贷投放和社会融资总量  相似文献   

5.
《决策与信息》2008,(1):4-9
“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这是去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国2008年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定下的主调。中央的“双防”思路昭示着问题的存在,而由此提出稳健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搭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尚属十年来的首次。  相似文献   

6.
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当选所谓“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副总统”,实现所谓“政党轮替”。陈水扁随即强调“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要在既有的良好的基础上,加强与各‘邦交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强调“改善与现有‘邦交国’的关系为第一要务”。[1]陈水扁及其“外交部长”田弘茂在各种场合重申:“我‘外交’政策系超脱党派之外,具有一致性与延续性,不因政权更迭而出现政策大转弯”,“我‘国’将持续履行所有对外签订之条约、协议或议定书”;“我‘国’所承诺之援赠及援外…  相似文献   

7.
据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信息,2005年宏观调控应以中性、稳健为主调,不宜“下猛药”,政策信号既不导向紧缩也不导向扩张,针对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出台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8.
陈勇 《决策》2009,(10):I0020-I0021
在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发展目前的层级中,离开了产品谈品牌建设是空,而离开品牌管理的科学方法单纯推产品,也将事倍功半。目前,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中将业务的关注点逐渐转向立竿见影的促销活动上,如在存款增长无力时就开展一次“暴风行动”,“三月暖阳”营销活动等,业务人员都在忙于要促销政策,渐渐陷入了有政策就增长,有奖励就推广,“一促就销、不促不销”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住宅价格的非理性上升,社会上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愈演愈烈。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及其对全球经济体产生的广泛影响更加重了人们对“泡沫”破裂的恐惧。因此,研究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对银行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以及对居民理性购买该金融产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领导文萃》2008,(5):8-9
2008年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一系列具有明确信号意义的金融信贷新政随之而至,内容涵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2008年的贷款总额、进一步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等多项调控政策。对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只要拿到土地就铁定赚个“盆满钵溢”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融资难是开发商面临的共同困境。一些地方的开发商由于难以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11.
决策者说     
《决策》2010,(12):8-8
房地产调控已尝试“十八般武艺”,1998年是刺激住房消费。2002年控制住房供给。2005年是遏制需求,到了2008年是刺激需求,2010年是增加供给。我们自身的经验也非常值得总结,才能避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房地产调控需要中央、地方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需要调控政策的组合使用,要给地方政府政策“工具包”,包括土地、金融、财税政策等,还要给中央政府一个合理的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12.
王小广 《决策》2006,(8):10-11
下一步宏观调控应在继续坚持“双稳健”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加大“点调节”和“预调控”力度,在确保已出台措施尽快落实的同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新调控措施,努力使信贷和投资加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新调控政策要“长短结合”、“疏墙结合”,同时,加快体制改革,为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创造更为理想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3.
经济政策属于上层建筑,它的变动以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为依归,不是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取消或出台一项新的政策。也要讲究可行性、适时性、承继性.这也是一门艺术。纵观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往往具有高超的艺术性。稳健财政政策的出台,成为又一次实证。  相似文献   

14.
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是加快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看,出现了“舆论宣传淡化、政策扶持弱化、管理服务退化、经营环境恶化”等不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围绕转换思想、优化环境、增加投入三个方面做文章,下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5.
母语的庇护     
徐百柯 《领导文萃》2010,(12):143-143
1955年钱学森归国途中.在香港九龙火车站候车室,有记者用英语提问,他答道:“对不起,现在我要说中国话了!” 这是在用母语向世界宣告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中国诗人曾用同样的语言诵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智利诗人也曾用另一种语言写道:“如果必须生一千次,我愿意生在这个地方,如果必须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16.
2001年 ,面对我国实现入世和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新形势 ,我国政府继续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业运营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判断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 ,了解世界经济增速放慢以及我国加入WTO对企业的影响 ,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深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001年8月~10月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本次调查是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第9次中国企业经…  相似文献   

17.
梁倩 《决策探索》2014,(13):41-43
在房地产市场疲软的背景下,房企资金正面临“寒潮”。记者了解到,不少中小房企近期频频出售资产以避免重蹈“光耀地产危机”,与此同时,一些看似稳健的龙头房企也开始“甩包袱”以加速资金回笼。业内人士表示,从现阶段来看,房企资金链紧绷的状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难以缓解。在资金吃紧的压力下,预计房企收购、并购、出售资产等动作将更为频繁,房地产市场正面临新一轮整合大潮。  相似文献   

18.
郭林涛 《决策探索》2014,(11):19-19
近年来,楼市越调控,房价越上涨;医疗改革越改革,看病难的问题越突出,医患矛盾也更尖锐。究其原因就是决策失效。 在市场经济中,导致公共决策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公共决策失误、公共决策偏离公共利益、公共决策的高成本低效率、公共决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和寻租活动等。仅就楼市调控而言,从2003到2013年,十年间,仅国字头的调控政策就有7次,其中有关部门的调控达30多次。这么多次的调控,却效果甚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当然,调控肯定是出于好意,是为了让“房奴”们“解套”。但这种不理性出台政策的结果却是极大地伤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9,(19):16-17
2009年3月中旬以来,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发生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情。5月11日,卫生部通报,四川省的一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已经被确诊为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5月13日,山东省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第二例输入性确诊病例。面对来势汹汹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央在第一时间研究部署防控措施,胡锦涛总书记两次就疫情防治作出重要批示。目前由卫生部牵头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已经启动。我国各地也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全面部署,严防人感染猪流感疫情。  相似文献   

20.
国家对焦炭、铁合金、水泥等行业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4N下旬联合下发《关于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后期,电解铝生产总能力将达到1300万吨左右,供过于求的局面日趋严重,相关部门将严格清理在建项目,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