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的整合,对女真向满族的转化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当巨大.使原本处于无序状态的女真文化改变了原来的面目,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区别于女真文化的满族文化,从而使满族成为具有统一文化的民族,八旗制度不仅促使这个民族完成了女真向满族的过渡,也使这个民族完成了由自在向自觉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金政权建立后,女真统治者逐渐认识到科举与官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承袭唐、宋科举和教育旧制建立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的同时,还仿汉制大肆兴办女真学校,设立女真进士科,建立了与汉族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并行的女真科举和官学教育体系。女真科举和女真官学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为巩固女真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为巩固统治,培养民族人才,从顺治年间开始建立了八旗官学。八旗官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其在学生的选拔、录取之后的课程设置、学业考核、日常在校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细致而全面的规定。同时,八旗官学生的教育制度也给当前的民族教育一些有益的启示:如促进教育公平,在录取过程中可以采取区域推选与统一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课程设置,注重全面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利用文化认同巩固民族团结;明确民族教育的指向,保持民族特色,服务于民族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代承袭唐宋,于金熙宗皇统年间开设"武举",并逐渐制度化,形成了固定的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取录名额、授官制度等。金代武举的设立,促进了民间武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女真及其他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对于培养和选拔军事人才,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强化君权,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金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先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及女真,与汉族的来往比较频繁。16世纪末,以女真为核心,有汉、蒙等族人员参加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出现在祖国东北地区后,与汉族的交往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变化作些初步探讨,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鉴 《民族研究》2003,(6):33-41
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是国家改革与发展民族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教育政策范围与结构 ,它包括民族教育质量政策、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民族教育课程政策、民族教育经费政策、民族教育教师政策和民族教育学生政策等六个方面。这些民族教育政策又与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文化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 ,经过民族教育政策长期变迁的实践证明是科学、正确和有效的 ;从理论依据来看 ,它同时兼顾了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教育问题两方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肃慎民族的"楉矢石砮"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肃慎文化的特有标志和显著特点.肃慎的楉矢石砮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北部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渊源关系,因而具有文化开创的珍贵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渔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传统有着巨大差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即开始关注学习、吸收汉文化。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从巩固政权的目的出发,为了弥合民族文化差别带来的民族关系矛盾,以汉文化为参照系,大力进行女真旧俗改革,内容包括生计方式、禁止收继婚、学习汉文化,推动一系列有效措施付诸实施。清入关后,承续改革,形成全新的满族风貌。满族家谱则是改革女真旧俗,文化差别日益减少、缩小,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多,最终满族融入中华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9.
金代女真文化与文学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元曲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女真歌谣与歌舞、诸宫调、金院本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为元曲尤其是杂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金代女真帝王对通俗文学的喜好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由金入元的作家队伍等,共同促进了通俗文学元曲和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使元杂剧迅速走向中国古典戏曲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0.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与一般地区相比,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在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和制度规范对象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制度环境的特殊性规定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给制度变迁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非正式制度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进行改革和创新时要顾及社会文化背景和相关的特殊问题;实施机制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注意理顺两个行政系统的职能分工、理顺教育行政系统内部的职能分工,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规范对象的特殊性则要求处理好“民族学校”和一般学校两类学校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氐、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取的是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跨文化比较研究,目的是通过汉族和达斡尔族学生家长的取样测试,揭示汉族、达斡尔族家庭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探讨有关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丧失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每个民族又应保在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丧失文化传统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民族教育中正确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做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和现代教育的现代化。文章结合两个藏汉双语教学的典型实践,从文化的多元性角度,引发了对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学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汉民族凝聚力源远流长,底蕴浩瀚,是汉民族发展的主要促动力。汉民族凝聚力发端于先秦,初步发展于汉唐,提升于宋元明清,升华于近现代。汉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认识关系等层面的胎记。  相似文献   

15.
失落的声音——东乡族女童成长历程的教育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东乡族女童辍学失学的根本原因,本文运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对其成长历程与生存境遇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性别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东乡族女童丧失了自主发展、自由选择、自我展现的机会,成了现代文明浪潮中的"失语人".  相似文献   

16.
民族院校是我国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生动反映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特色鲜明的民族院校在我国加入WTO后 ,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任务艰巨 ,意义重大。本文就加入WTO后我国民族院校教育主权的维护问题 ,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青海高等民族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是中国西部的民族大省。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关乎着青海省经济、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对西北地区的区域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到青海省的民族高等教育尽管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办学经费不足,生源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流失严重,教育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青海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本文也相应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智能素质、心理与意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以汉民族为例,论述了民族体在成熟阶段(处于封建制和传统农牧业社会的民族体)的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李波 《西藏研究》2008,(3):64-70
西藏教育管理体制产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探索、混乱、调整、追赶等几个阶段,形成了现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体制保障.文章在回顾西藏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并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阶段的更替、社会的变革,不一定同时带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一个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时尤其如此.民国时期新疆教育的主流是民族教育.民国初,新疆伊斯兰经堂教育盛于国文私塾学堂,民国中后期,民族学校的规模与普及大于汉族学校,而在内容上,现代科学成分皆无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