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语》与《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译介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这些国学经典在日本的译介状态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引入历史视角的同时,侧重于对这些国学经典的当代日本译介状态尤其是优秀译本进行考察,并指出无论基于文化传播的规律或是历史的事实,经典译介主体的最佳选择应是具有多变文化体验和修养的日本汉学家。  相似文献   

2.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于丹〈论语〉心得》只是当代社会快餐式的心灵鸡汤,它在给大众启蒙的同时并没有全面深刻地传达出《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也使《论语》在当代陷于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3.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绝不亚于《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有若干疑难问题需作深入探讨,包括《论语》的编著者、《论语》的真谛、《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的疑难句等;认为《论语》主要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参的弟子们编纂而成,也包含了冉求、闵子骞的弟子编纂的一些内容;《论语》是一本政治哲学书,围绕着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的内容展开;《论语》核心思想是"仁",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仁之体为内心修养,仁之用为"仁民爱物"。  相似文献   

5.
荀春荣 《中华魂》2012,(19):26-28
老实说,《论语》并非我最喜欢的书,也不是我读得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我之所以读它,也不是像当今"国学"大师们所倡导的那样,要从中"找到"什么"人生坐标",更不相信读了它就"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只是因为它是儒家的经典,是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巨大的著作。事实上,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读《论语》不行,作为一个喜欢古典文化的读书人,不读《论语》不应该。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蕴含着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论语》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论语》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积极人格、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核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有些数词表示虚指,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本文就其模糊性而产生的修辞意义进行探讨,主要表现为委婉和借代,从而更好地解读我们的国学经典.  相似文献   

8.
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传统文化经典。从人类学视角中的人观概念出发,《论语》中的人观思想主要表现在人类能力和活动的基础、自我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三个方面。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化著作,《论语》中的人观思想在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中有积极意义,但基于《论语》的成书时代,其中的人观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论语》在其产生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语》在其复译过程中产生了逾四十本风格迥异的译本,其中蔡志忠漫画中英文版《论语》为经典阐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蔡版《论语》把作为一本充满东方气韵的古代哲思语录《论语》从独一无二或少数人特权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兼具民族个性及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引发出我们对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论语》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问题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在现实语境和学术语境的双重变革影响下,当代《论语》翻译研究已然超越了如何译好《论语》这一朴素的主题,发展成为以经典的跨语际诠释为核心的、融合多元学术进路的问题平台。《论语》作为"开放的文本"在诠释过程中不断被重构,其翻译问题有着深刻的诠释学学理基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分别为《论语》翻译研究开创了以共时性、描述性和语篇性为特征的语言学进路,和以历时性为特征、高度关注翻译的文化塑造力量所牵涉的话语、权力、政治等问题的文化研究进路。本文借助"首届《论语》翻译研讨会"所汇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论述这一平台在当代呈现的问题方式和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1.
《论语》对朝鲜古代汉诗的影响很大,其中的诸多名言警句、经典情境被朝鲜诗人大量引用。这些《论语》典故很好地提升了朝鲜汉诗的表达效果,使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皆有可观之处。这种文化现象是《论语》在古代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重要证据和丰硕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经典传播方式及诗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国学经典是立德树人的本质依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进中小学教材)的重要载体。教育部提倡“有温度的教育”,国学经典恰恰能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可以涵养学生的君子之德、培育学生的浩然之气、树立学生的和谐之念、构建学生的至美境界。国学经典(仅以《庄子》为例)的研读过程恰恰与核心素养的建构过程相一致。从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入手,以语言能力的建构、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文化价值的理解走进《庄子》,感受到的是庄子对人成长的温度,彰显的是国学经典作为课程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经学及儒学哲学的发展相互交织,共同推演出经典诠释独特的嬗变路径和演进图景,实现了《论语》诠释的转型和变革。总体而言,北宋前期《论语》诠释新旧学风双线并行;中期以后涌动于民间的解经新风得到官方推重和倡导,《论语》义理之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取代汉唐注疏之学成为学术主流,新旧学风合流;与此同时,理学型《论语》诠释孕育胎动于《论语》宋学的发展流变中,其诠释思想和诠释方法被南宋理学家所接受,为理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论语》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古代研究《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文献,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和学说,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宽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宗周《论语学案》与黄式三《论语后案》同为浙东学派研究《论语》之经典。在注解原则上,《论语学案》志在教化,《论语后案》还原经典。在义理阐释上,《论语学案》求心之要;《论语后案》则对心颇为警惕,并将求心之要转化为寻礼之本。在解经方法上,《论语学案》直抒己见,《论语后案》重视考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当代青年与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素质问题,探讨了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作用;并从中西文化交往史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文化价值难以得到显发和逐渐式微的原因。第二部分以《论语》为材料,梳理了孔子“仁学”道德体系的内容,着重探讨了孔子以人心作为道德根源的思想,从而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永恒的根据,为人类文化的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语》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然而文化专有项使理解和翻译《论语》的难度相应加大。讨论《论语》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并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便使《论语》英译更好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国际到国内,从经济到政治,从政治到文化意识形态全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研究从冷变热的六大因素,同时以《论语》的现实关照为主题,探讨了《论语》的中轴原理在于孔子主张的为政之道是名、言、行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以中庸为行为规范的哲学思想和以个人修身为核心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这三位一体的中轴原理在于构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也正是以《论语》的现实关照为核心的"国学"研究热的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名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就诸多宏观命题给予世人的启示,还在于其中折射的微观层面的文化现象。《论语》中体现的孔子与其弟子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现代社会师生之间矛盾频发、关系趋于紧张的现象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试从老师与学生这两个角度,分别探讨《论语》中和谐师生关系的表现与内因,并联系当下师生关系现状,反思从这一文化经典中失落的精神,从而寻求重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由贾平凹主编、晓晓整理的《论语》,被列入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作为推荐读本,应该承担着引领广大青少年初步了解国学经典的任务,但该读本有些注释和译文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有失准确性和完备性。文章对读本中《雍也》篇"井有仁焉"、《乡党》篇"式负版者"及《子罕》篇"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误注进行了驳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