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汝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33-39
中国古代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之成果,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批评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以及修改"李约瑟难题"和"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论点.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科学成就和先进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这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灿烂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邓俊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2)
1983年11月29日,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伦敦接受了我院授予的名誉教授学衔。为此,我们约请参加这一盛典的我国代表团成员邓俊秉同志为本刊写了这篇报道,以飨读者,并志纪念。 相似文献
3.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汝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15-19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提出,古代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均领先西欧,为什么16世纪后的中国科技却陷于停滞,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也未能萌发于中国?对此,各科学者众说纷纭,然而,各家之言都缺乏史实的证据。科技探索的动机举世皆然,解释李约瑟之谜的关键在于行为的约束条件。在中国历史制度变迁过程中,“单一权威”始终是主导因素,不仅科技创新行为因此被阻遏,众多独特的历史现象亦与之激励相容。更有说服力的是,如果将儒家作为单一权威制度下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中国历代的知识结构都能与单一权威制度相呼应。而且,“让书目说话”的做法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也超过了对李约瑟之谜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杨冉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8.
<正> 在世界文明史中,人们将永远把李约瑟这个名字同中国镌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倾其后半生的心血撰写了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中国科技史大师"、"当代利玛窦"、"人民友好使者",还在于他以炽烈的热情,从更宽阔的视野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东方民族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宋礼庭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43-247
笔者认为"李约瑟难题"——以高等数学和经典物理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为什么未能起源于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方块文字:中国汉字造型复杂,文字与语言(口语)分离,使多数人无法接受教育,整体上一个文盲社会无法支撑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中国文字的方块造型和发音的诸多美学因素,易于孕育艺术的形象思维,却难于衍生出基于逻辑思维的现代科学;缺乏符号元素的中国方块文字无法进入近代科学赖以建立的逻辑思维核心:符号思维。 相似文献
10.
杨玉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2):1-6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殿堂,而登堂入室的两院院士,在各自的科技领域发表了大量创造性的甚至改变世界的论文和专著,却少有人文社科方面的文章;但偶然涉及,即弥足珍贵,充满了睿智和独到之见,给人以耳目全新的深广启示。所以本刊特辟“院士论坛”,专门刊登他们在宁波大学“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个论坛上的演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陈晓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12
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有不同的表述,他在很大程度上将作为近代科学的狭义科学与包括古代技术的广义科学混为一谈,也对冯友兰和爱因斯坦的相关问题产生误解。冯友兰问题和爱因斯坦问题都早于李约瑟问题而提出,并且涉及更为深刻的问题,即:数学演绎和实验归纳的逻辑方法为什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越方法论层面,深入到“顺从自然”和“对抗自然”的基本人生取向。 相似文献
13.
14.
周斌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根据李约瑟博士多年来已发表的有关研究我国古代医学的若干篇论文,阐述他对我国古典医学的历史评价和我国古代医药学对西方医学的贡献。作者认为,李约瑟的观点对于正在钻研中医药学的现代中国学者是有启发的。作为我国传统的医药文化倘能获得进一步的发掘和发展,对未来的科学世界仍然会有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3)
尊敬的马洪教授: 前已电陈,承蒙贵院授予我名誉博士的称号,不胜感激!我已在中国驻英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荣幸地从大使先生手中接受了授予我这一称号的证书。 我对这一荣誉极为珍视,因为它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我们四十年来着力从事的工作——撰述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赞赏。我下次去北京的时候,一定前往拜访您,以表敬意,同时了解一下贵院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授给贵院的研究生们,不过我很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钱国忠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22-22
这是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院士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文版序中的一首七绝,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及科学家对这位老朋友的真挚感情。如同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东西方人对李约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在西方人看来,他是生化学家尼达姆;而在中国人的眼中,他是“雪中送炭’’及开创中国科技史学科的李约瑟。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叙述以及提出“李约瑟难题”都未必是李约瑟学术工作的最后归宿,他最为关注的是在东西方之间“架桥”。李约瑟这种架桥、沟通工作和毫无偏见的探究,是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李约瑟难题”的钥匙。作为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者,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中西方的“建桥”者.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远远超出了科技史意义,而具有了强烈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钱国忠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23-28
李约瑟的世界观驳杂多元,调和了各种矛盾与对立的思想,是基督教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新道家与儒家思想以及有机论思想的综合体。李约瑟一生不懈地谋求在科学与宗教、生物化学与形态学、宗教与社会主义、东方与西方之间架桥,这正是他在诸多方面取得硕果的根本原因。而酷爱东方文明、强调中国文化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是李约瑟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竭力抨击“西方中心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9.
20.
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从历史描述转向理论解释,并将解释的重点定为"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西方兴起?"近代科学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定义,而应理解为一种高速地创造实用性自然知识的活动和这些知识本身。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可以得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近代欧洲首先形成了一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同时还受到教育普及的推进,使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相反,在中国或其他古老文明国家,在加强对物质资料集权控制的同时,限制和扼杀了科学发展的活力。如果中国当时能形成那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的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近代科学完全可能在中国兴起,而且科学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