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杨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4(2):36-38
卡捷琳娜和刘兰芝跨越了巨大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并身处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她们都对生活充满憧憬,对自由和幸福充满渴求,然而,她们最终都投入了滔滔河水之中,结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是封建礼教和宗法道德筑就了她们的悲剧命运。正是在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中,在对那扼杀爱情和幸福的黑暗势力的反抗中,她们展露出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个性力量。她们的悲剧也因此冲破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重大的社会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苏童小说女性悲剧命运的依附意识根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晶晶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54-58
对女性悲剧性的命运,苏童注重从女性自身的问题中探寻根源。人身依附意识是女性悲剧命运根源的突出表现。自轻自贱是女性依附男人的主观潜意识表征;女性间的自相残害是依附意识的曲折和激烈的反映。依附男人的实质是对金钱的依附,女性经济自立才能人格独立;文化视野的局限也是女性走不出依附男人怪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梁玉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4-136
对旧中国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是邝丽莎小说中展现中国题材的独特视角。邝丽莎笔下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承受着身体和思想的双重压迫。她们既是无奈的受害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她们又演化成男性的帮凶,无意识地沦为了施害者。 相似文献
5.
赵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8-29,,32,
朱淑真的悲剧根源是她自主自觉意识的觉醒.表现有二:一是追求独立的人格;二是渴望美好的爱情生活.这同她所处的时代社会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吴波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54-58
奥赛罗悲剧,就戏剧本身的情节发展而言.易形成因谣言和谗言导致的所谓阴谋悲剧的结论,狡诈的伊阿古就成为奥赛罗悲剧的罪魁.这种判断固然不乏合理性.但忽略了主人公奥赛罗本身应承担的重大责任,如果依据旧日结论前提.主人公与古希腊悲剧英雄一样.仅仅是被动地承担了命运的后果,主体意愿层面并无责任.其实,莎士比亚悲剧的最大思想价值就是形象地诠释了"性格即命运"这一日后的常识.即使作为阴谋悲剧.也是通过奥赛罗本人达成的结果.一位因谣言丧失判断能力的人,其病态人格特征自然毋庸置疑.任何性格类型皆有其适应、闪光的特定环境,否则.就会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7.
慎丹丹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95-98
本文试从哈代的三部小说《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苔丝、淑所遭遇的爱情悲剧来反观作者的女性观:作为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对于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强烈愿望及所遭受到的社会和环境的压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而另一方面,哈代的女性观虽具有超越时代性,但依旧未能从本质上揭露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原因,也尚未指出明确的改造道路。哈代笔下的女性大都难逃悲惨的命运,常给读者留下“幻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苦涩的婚恋——福克纳笔下的女性悲剧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宜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3-25
爱情一向被认为是人类美好的情愫之一,她是作家笔下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笔下,爱情不但没有给女性带来快乐和幸福,反而成为她们人生悲剧的重要一幕;婚姻没有给女性带来新生和归宿,反而使她们走进了新的磨难。苦涩的婚恋使福克纳创作的女性形象更具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廖金罗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
麦克白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悲剧的主人公.长期以来,女巫的预言和夫人挑唆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麦克白悲剧的根源,同时也激活和唤醒隐藏在麦克白心中被压抑的欲望.然而,没有超出个体欲望就不可能产生悲剧.只有当个体以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实现自身欲望时,欲望才会导致悲剧.因此,麦克白悲剧最根本的根源不在于膨胀的欲望,而在于欲望实现方式与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体心理结构矛盾影响欲望实现方式与社会现实和文化现实之间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试析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参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45-147
从心理"超我"建构角度分析了哈代笔下女主人公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由于人的身份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存在的称谓,而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指向,所以在父权秩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确立必然要通过不断"内化"父权秩序的各种"规训"来完成.苔丝为了获得"作为女人"的社会身份经历了对父权统治秩序的身份认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最初失贞的生活经历和最终遵循父权统治秩序建构起来的心理"超我"使得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1.
从东汉以前婆媳关系看刘兰芝的被休——《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6):8-10
我们发现,从西周到东汉封建宗法制从产生就一直不断加强,在家庭中“姑”(婆婆)的地位日趋强权化,而“妇”(儿媳)的地位目趋卑弱化,致使婆媳之间地位悬殊,这也就使“妇”的命运完全掌控在“姑”的手中。这样,通过对《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产生的文化背景的追溯性考察,发现刘兰芝的被休就是焦母为了维护和显示她的家庭特权,而使勤劳贤慧但不懂曲意逢迎的刘兰芝被休弃,这正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对年轻妇女的戗害。 相似文献
12.
吕小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16,47
近年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实际运行状况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农村的民主选举遭遇困境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村民对选举的热情不高;宗族宗派势力干扰选举;拉票贿选情况严重;乡镇政府干预过多、指导监督不力等。以上种种问题让农村的民主选举难规范、难民主、难保障、难有效、难公平、难持续。本文立足上述困境,从制度、机制、组织、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探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遭遇困境的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2):94-96,129
战后的美国女性文学是以女性悲剧为特征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个孤独、怨恨、疯狂、自杀或死亡的悲剧女性。女性悲剧是对美国战后妇女“回家去”运动的有力抨击 ,是对女性的呼唤 ,对社会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了《荆棘鸟》女主人公梅吉一生四个重要阶段的遭遇和抗争,证明这部小说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古典悲剧的现代悲剧:构成古典悲剧冲突的双方各自具有伦理力量的合理性,而梅吉的冲突对象则是无穷无尽的荒诞,而且正是这种荒诞最终毁灭了她的幸福。该小说的审美意义在于塑造了梅吉这一现代悲剧人物形象,她那无望而不懈的抗争给人以另一种震撼。 相似文献
15.
陈敬中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描写青年爱情生活的小说。如同《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它的结局是一场悲剧。那么,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主旨何在?这是评价这篇小说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伤逝》研究中人们长期探讨、至今仍然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观点略作归纳,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四种意见:第一是“社会黑暗”说,即认为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制度,它不仅剥夺了这对青年的爱情自由,也不给他们以生存的权利,使他们无论怎 相似文献
16.
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内在根源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志友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在确认马克思与恩格斯悲剧内在根源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讨论了他们关于“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 相似文献
17.
唐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99-103
托马斯.哈代曾一度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他擅长于以悲剧的眼光审视人生,以悲剧性感悟方式和独特的男性话语去体验和刻画两种文明的激烈撞击给人们带来的现实苦难。他用史诗般的文字描写了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小说除了给人以命运悲剧庄严凝重、崇高凄凉的审美体验以外,还蕴涵了作者深厚的理性主义,蕴涵了对人类历史逻辑矛盾深邃反思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8.
试论《雷峰塔》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22-24
从神话命运观的角度来探讨方本《雷峰塔》传奇的悲剧根源。主人公白娘子在命运支配下经历了妖 -人 -神的苦难过程。许宣 ① 、白娘子所演绎的悲欢离合 ,即白娘子忽动凡心 ,许宣、白娘子的四次矛盾冲突 ,美满成仙等都是既定命运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付洪伟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75-77
在中国男权封建社会中,由于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女性不仅丧失了自由,而且失去了尊严。文言小说《画皮》刻画了画皮与陈氏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的经历遭遇不同,对待世事的方式各异,却共同体现了在封建社会作为女性的悲哀,由小说《画皮》也可见男权与女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