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物·齐论·齐语言——论庄子"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思想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这具体表现在他的"齐物论"思想中.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但大多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齐物论"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齐物、齐论及齐语言.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以打破儒墨言论、解构儒墨是非,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梳理<庄子·齐物论>从"吾丧我"到"物化"的行文结构出发,把握庄子在文中要表达的真意;并进一步总结出此文从"齐是非"到"道通为一"的思辨逻辑,齐物论首先在于"齐是非","齐万物"是"齐是非"的深入,"道通为一"是齐物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梳理《庄子·齐物论》从“吾丧我”到“物化”的行文结构出发 ,把握庄子在文中要表达的真意 ;并进一步总结出此文从“齐是非”到“道通为一”的思辨逻辑 ,齐物论首先在于“齐是非” ,“齐万物”是“齐是非”的深入 ,“道通为一”是齐物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齐物论》提出了《庄子》全书的理论宗旨,即万物虽然作为个体各有特殊性,但在道的高度上他们没有轻重、先后、优劣之分,并在道中相统一。与"齐物"相反的状态就是"分",在现实中表现为是非之辨与善恶之别。庄子认为"分"是世间一切混乱的根源,因为"分"意味着局限性、确定性,而这种暂时的以不确定的标准确立的分别,是违背最终的道的。这种拒斥"分"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谈了读庄子《齐物论》的一些疑惑及其解析,例如:如何理解《齐物论》的主旨和重点;如何理解"三籁"、"两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和"以明";如何理解《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和《齐物论》中"万物齐一"观之间的矛盾等。最后,谈了读《庄子》的一点建议:先读寓言,再读"内篇";"内篇"中,最值得将《逍遥游》和《齐物论》比照而读,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全文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笔者从《齐物论》内容出发,联系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解决了对题目含义历来存有歧见的问题;并对全文结构和被认为纠葛不清的内容,进行了清理。在第二部分,笔者从对《齐物论》基本概念的解释入手,上溯老子哲学,联系庄子的其他篇章,对文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且论证出在观念世界里,没有人类生命价值的绝对真理,得出了与当代存在主义类似的结论。最后,笔者指出了“庄周梦蝶”寓言的蕴涵,认为:前人和时贤的误解,来源于对寓言所起的总结全篇的作用重视不够,也对庄子创作《齐物论》仅仅是属于观念世界里的一种真理追求的努力,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7.
"彼是方生之说"是《齐物论》特意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极为关键。然而,历代注《庄》者对这个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往往把"彼是方生"等同于"彼此方生",把"彼是"等同于"彼此",从而为把庄子归为一种知识论意义的相对主义铺垫了道路。这种解说模式不仅不符合庄子原文的语境逻辑,也不符合庄子思想的根本精神。事实上,"彼是方生"是庄子探讨心物关系的哲学命题,它与《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及篇末通过庄周梦蝶而点出的"物化"一线贯穿,是理解《齐物论》进而理解庄子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无视这一条线索,庄子注定会沦为各种知识论解说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8.
庄子在西方被冠以神秘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等称号.我们在考察译本的过程中发现,英译者对<齐物论>一篇的曲解难辞其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重的:有译者被先人注释所误导;有译者对<齐物论>理解断章取义或割裂了<齐物论>一篇与其他内篇的关系;还有译者受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英译文之"名"与原文的哲学含义之"实"不符.典籍英译的译者应从中获得启示:要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义旨,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做到"辨名析理",在英译的过程中做到"正名达理".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逍遥游》《齐物论》及郭象注释,探讨庄子与郭象思想的差别与联系。庄子以"小大之辨"指点人们从浅近的功利追求脱出,而成就"逍遥游"。此为"无我"的"天地境界"。其形上学为借宇宙论开出的"齐物"论与借认知反省建立的齐"物论"。郭象则通过破解"小大之辨"使人们回归每个个人之"自然性分",以"自得之乐"为"逍遥游"。此为"当下个我"的极度彰显。其形上建构为指认个体任何存在方式与变化样式具至当性的"万有独化"论。郭象在思想脉络上仍属庄学的进一步开展,其"有"论与裴頠的"崇有论"在学理与价值取向上有原则区别。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的名著《齐物论释》通过以佛解庄阐明了自己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自由,“外王”即平等。所谓自由,是指佛家“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所谓平等,是离言绝虑的,既不可说,也不可知,因而,“不著名相,不生分别”,“任其不齐”,才能达到平等。太炎平等观的提出,其诱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和西方世界的“物役性”。他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他救世理想的两个步骤。因而,与作为“隐者”的庄子、作为“适世者”的郭象相比,作为《齐物论释》作者的章太炎,实际是宣传民族、民主和民生主义的彻底革命论者。  相似文献   

11.
卢梭作为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渴望在现实社会中优先建立一个平等的王国。他通过对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进行种种天才般猜测和敏锐分析 ,得出了较为科学的结论。但为了消灭这些不平等 ,保证平等王国建立 ,他在契约论基础上提出了人民主权结论 ,从而使自由与平等思想超越了限度 ,产生了异化 ,最终产生宾雅各派专政的灾难。中国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选择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是正常的自由与平等观 ,而不是异化了的自由与平等观。  相似文献   

12.
论语言的平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语言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尽管它们在语音、词汇、及句子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试图以各语言在认知、语法、哲学、社会诸层面的共同特征说明各种语言的不同仅是形式不同,其在本质和功能上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平等     
人从形成、发展到成熟 ,每一步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的程度越高 ,就越远离生物性 ,因此 ,人们如果有关于对平等的要求的话 ,那么对食物要求的平等和对教育要求的平等 ,应该是人们关于对平等的最基本要求。但由于历史的、经济的原因 ,不平等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地区间的不平等上。社会主义为这种平等提供了可能 ,国家应当从城市和发达地区中抽出身来 ,向落后地区的教育倾斜 ,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社会平等可分为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机会平等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真正的机会平等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追求结果平等,既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注定是一种幻想。在一定意义上,结果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且对社会发展具有无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因此,社会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机会平等与公正。  相似文献   

15.
在男女平等尚未实现,推进男女平等依然任重道远的社会现实中,关于男女平等理论问题的追问与思索仍是非常重要、必要和迫切的.其中,“男女平等,到底是什么样的平等”是明晰男女平等现状、分析男女不平等根源与探究推动男女平等实现路径的一个理论前提.当前,学界给予“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这一问题极大的理论关注,但话语众多,尚无统一界定.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澄清和把握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男女平等是在正视、承认和尊重男女两性生理差异基础上,男女两性作为人的人格、尊严、价值的平等,以及在家庭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权利、机会、结果与责任的平等.  相似文献   

16.
作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罗尔斯提出自由和平等的普遍社会正义原则,但他更看重平等,因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构成了平等的基础.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派如政治上的自由、言论和集会自由等公民基本自由要求权利平等原则,不允许公民间基本自由存在任何差别.在收人和财富的分配上,为克服社会偶然因素和自然偶然因素对人与人造成的不平等,他在承认效率原则和形式平等所遵循的纯粹正义的程序的前提下,提出了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结合的正义第二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选举权利,是指公民在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和其他公职人员选举中选举他人和被他人选举的权利,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两部分构成,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利平等,是指公民在选举中依照合理法律的规定受到平等的对待,也就是在合理法律面前,条件相同的公民享有相同的选举权利,它包括资格平等和价值平等两方面的内容。选举权利平等是一种阶梯式的分层次的平等;是一种存在着合理差别的相对平等;是一种群体平等和个体平等相结合的平等;是一种机会平等。选举权利平等,是政治平等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选举的民主性和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保障选举权利平等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法律、完善的救济和裁判机制、平等的经费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段建国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1):12-13,137
平等和公平观念的形成,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有着不同的历史和阶级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小资产阶级主张在私有制基础上实现财产和人身的平等权力,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才能真正实现实质上的平等。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克服平等和公平失衡的状况,逐步地建立起既存在适度的差别,又具有高效率,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物,生态环境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目前理论界对平等性的探讨多局限于人类社会,并没有以平等性的视角对自然世界展开系统的学术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从含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方面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平等,由人类社会扩展至整个自然界,生态意识中的平等性则强调万物共生的权利,注重发展提升的机会,追求众生平等的结果。针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社会现实,以平等性为切入点,探讨生态意识的整体追求、持续取向和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