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派文学兼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性。海派文化继承了吴越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具有很鲜明的开放性与现代性,海派文学则生动如实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特有的内涵;海派文本中充满了浓郁的市井传统,但其日常生活和生存空间里却透露出现代商业社会的种种痕迹;海派文学在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中吸收了灵感和营养,但在艺术表现领域更多地开始了现代性的探索,完成了对传统文学艺术的一项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海派文化是多种地域的不同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构筑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高度契合。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诸如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仍然需要传承。对待海派文化要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取长补短,吸收外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海派插图是对海派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图解与艺术表现。海派插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中国开现代性风气之先。海派插图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反映,体现了人们对现代化的渴求;海派插图对人体的表现,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人体审美。  相似文献   

4.
一 提到海派文化,必然会提及海上画派、海派京剧、海派电影和海派文学等,它们建构了海派文化的独特内涵,奠定了海派文化的传统.著名学者陈旭麓曾经指出京派是传统文化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文化的标新,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这是切中肯綮的.  相似文献   

5.
章衣萍论     
章衣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由“京派”转入“海派”的作家,文章以阐述其小说、散文的创作为主线,结合章氏其它作品的剖析,论述其“京”“海”两类作品中简劲婉约的一致风格,并从中发掘出章衣萍对新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海派电影文化源自海派文化。本文从上海地域文化背景着眼 ,较系统地阐析了海派电影诞生伊始便形成的“影戏”、“传道”两个传统 ,开拓性、务实性、随俗性等美学特征 ,以及上海观众审美心理随时代发展而嬗变的内在动因。文章指出 ,只要挖掘和弘扬海派文化融汇百川、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 ,克服其负面影响 ,海派电影文化当能走出目前欲振乏力的困境 ,迎来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海派文化”学术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派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其所蕴涵的时髦(或曰“现代”)、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目前,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致力于发展出“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文化底蕴是不行的。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宗旨,正在于对“海派文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以彰显“海派文化”的特有魅力,服务于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派电影理论话语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主要有4个动因,4个依托,并显现着4个方面鲜明特色。在旧海派电影文化的积淀中升华、创新的新海派电影文化,既应“海纳百川”,又应“百川归海”,既葆有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又相融相合于中国整体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国际政治学概念。全球化时代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海派文化正在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源泉;海派文化让世界重新认识上海和中国,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海派文化目前在国际上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海派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力主要从三个层次体现出来在海外华人社区的影响;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最重要渠道是人际交流,主要包括两大群体,一是海外上海人群体,二是世界各地的老外“上海人”群体。要扩大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两大群体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扩大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掘海派文化发展史上积累的国际资源,继续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而多样文化的竞争互补则是海派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扩大海派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十几年来,海派电视剧在日益繁荣的电视剧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甚至失去话语权2,008年、2009年2、010年上海地区收视份额较高频道的电视剧排行又一次显示出海派电视剧失语的现状。上海电视剧在制作导向、审片形式上的过严和内容上的过宽,本土制作团队的流失等成为海派电视剧淡出的主要原因。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博会,和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都为海派电视剧的兴起提供了更高、更宽、更长足的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极有可能出现新的海派电视剧题材类型,值得我们关注并寄以期望。  相似文献   

13.
苏州近代绘画与植根于吴越文化土壤上的"海上画派"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在互相交流、切磋画艺中,其思维模式、审美思想和价值取向不断趋于一致,共同的艺术理想最终使苏州近代绘画汇入了海派绘画大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举办的世博会在上海召开,这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充满着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向往,并有望将上海推向世界明星都市的地位。从20世纪国际城市化经验和都市发展理论出发,指出上海需要走出城市偏好、以农村对照城市的传统思维定式,而是以全球化与社区之间的纽带来定位城市。作者强调全球化、移民文化、市场化是构成上海海派文化的基本要素,举办一个“海派”世博会将是全球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16.
论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中国近现代独特的文化现象。20 至40 年代的旧海派标志着近现代中国文化的高峰,推出了一大批文化巨人。50 年代以后, 随着各种社会变革的发生, 旧海派逐渐衰微。原先云起霞蒸、八方竞争的文化格局不复存在, 加之文化重心北移, 至80 年代末, 旧海派已经沦亡。同时, 京派文化也因为失去其海派文化的对立面而消亡。海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重商重迁的海洋化胸襟, 重视人的原始生存力与创造智慧, 并且格外关注时尚文化与市民趣味。旧海派的沦亡实际上正是这种文化氛围、机制与精神的沦亡。新海派的建设是极为艰难的, 新旧海派文化的接轨已不再可能, 随着代表旧海派文化时尚精神的港台流行文化的崛起, 人们对海派文化的企图重建可能仅仅是对旧海派赫然成就的永恒回忆与纪念  相似文献   

17.
京派和海派共同崛起于30年代的中国文坛,以迥异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本文试从不同的文化角色认定,即"高贵的乡下人"和"敏感的都市人"的角度,分析孕育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的京派和海派在艺术和审美理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印象主义与克莱恩张少扬斯托曼曾说过,“印象主义文学艺术和印象主义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甚为密切的平行关系。”[1]的确,印象主义的文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印象主义美术艺术。19世纪后期,法国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这就是印象主义画派。189...  相似文献   

19.
海派狭邪小说首次把妓女与上海这两个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文学模式。海派狭邪小说中,妓女成为上海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代表者,对妓女的想像就代表着对上海的想像。而时人对上海都市的邪恶想像,也使得海派狭邪小说对妓女作“溢恶”的夸张描写。女性想像与上海城市想像关系的另一种文学表达,就是海派狭邪小说中独特的妓女专用“吴语”表述。讲“苏白”的妓女和“上海”,在海派狭邪小说里奇妙地结合起来。女性想像与上海都市想像从某种意义而言.已开始互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刘继兴 《社区》2012,(20):41-41
被徐悲鸿誉为“500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具全方位的画家:无论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但他却从不画虎,并曾专门手书“大干愿受贫与苦,黄金千两不画虎”以明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