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孝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13-15,19
思想精英们心系人类前途,从不同立场寻求解决技术文化危机之路,大致可以概括为:立足于技术本身的立场;诉诸于艺术沉思的立场;通过宗教信仰与道德吁求去匡正和规范技术发展的立场;对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进行彻底批判和完全变革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李述森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9-55,92
列宁对待资本主义的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总的特点是:从登上社会政治舞台至1905年革命前,肯定的一面、主张发展的一面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占优势;1905年革命发生后到一战前,则肯定的倾向逐渐弱化,否定的、不希望其进一步发展的倾向急剧增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尤其是二月革命胜利后,急于消灭的倾向终于占了绝对的主导。这构成了列宁发动十月革命阻断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动因。 相似文献
3.
张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4):99-100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分工与合作,劳动力的国内、国际迁移已成为21世纪不可避免的潮流.这就向各国职教界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课题发展双边、多边的职教合作,关注国际的、洲际的、区域的、特殊的职业教育问题,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侯松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14(4):112-114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当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经验,善于引进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的高水平高职教育的发展愿景.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揭示其典型问题,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萨满文化对萧红和迟子建平民文化立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枫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8-80
黑龙江省的作家萧红和迟子建在意识形态被禁锢的历史时期,自觉选择、坚守平民文化立场,和同时代大多数作家选择主流文化立场及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艺术景观.这种创作上的突破,来自东北地域文化的核心萨满文化的影响,萨满教神际平等关系影响了两位作家平等意识和平民思想的形成,萨满教的万物有神论和万物有灵论影响了两位作家悲悯情怀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金仕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22-24
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多元时代,尤其引入注目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在这个文学创作潮流中,呈现出诸多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将从先锋小说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各种主义引领下的课程模式研究单向度地把人置于课程体系之外,把体育课程视为身体物化形式,造成课程文化的空位与缺失。文化失语导致体育课重身体轻精神、重计划轻教化。体育精神铸造是提高体育认知程度、引导体育行为、凝聚身体力量和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学科逻辑至今没有解决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文化立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何菊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98-104
教育有自己的目的与使命,教育正义问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教育正义虽然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但是具有不同于社会正义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必然遮蔽教育正义的本质问题。只有基于教育的立场考察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才有可能揭示教育正义的本质。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本意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教育观念或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本意目的意味着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意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存在本身去看它的目的。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具有生存优势的品质与能力,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就必须深入教育的场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考察教育的正义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教育分配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领域考察与研究教育正义问题,由此构成了教育正义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9.
邓玉琼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8-32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最核心要义是文化的转型,即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以西方工业文明价值为支撑的现代文化模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历程中遭遇巨大挑战。任何文化的转型都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和历史语境,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传统的话语立场。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破除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盲从和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才能在文化转型中坚持中国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10.
卞崇道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3):121-125
所谓国际化,就是基于开放政策把本国融“化”到国际社会之中。日本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将日本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借鉴和汲取外国教育的经验,并与世界各国教育展开竞争,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挑战面前不断提高教育的竞争水平。从考察日本大学教育国际化百余年历史来看,教育国际化既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就是要把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纳入到大学精神之中,把人才培养目标从单纯地为本地、本国服务提升到为世界、为全球服务的新高度;国际化的实践问题,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国际化贯彻落实到办学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上是一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开放与融合过程 ,其本质特征和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开放型人才。在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的基础上 ,提出通过强调人才素质的开放性、综合性、基础性、合作性、适应性来促进开放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边慧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2):146-149
在修身过程中重视“力行”是我国儒家修身理论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是最早明确提出“力行”的修身方法的。他认为道德修养不仅要获得道德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是非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化为行动。身体力行。儒家“力行”德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人格的完善有重要启示。对于现代人摆脱日常生活的沉沦之苦,解决人生意义迷失,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步云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2-105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它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多元文化的碰撞、理想信念的模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准备相对不足等.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着力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学习观与当代教学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姝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79-82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学观 ,不同的教学观决定了人们对教学的不同态度 ,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规格和质量。从人本主义及其学习观出发 ,来探讨它与当代教学观的异同 ,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学习观作简单的评价 ,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5.
吴茜茜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0-111
通过对比中外教育实习模式发现,我国教育实习应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努力使教育实习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习学校和高校对实习生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教育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的被迫改革的教育.清朝政府改革教育的步伐与列强侵我中华在时间上是大体一致的.其目的是维护王朝的封建统治,中体西用是其核心思想.文艺理论教育是"西学"侵入的结果,从此有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区别于以往传统的文艺理论教育.其文艺思想有明显的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性特征.正是这一点,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杨深林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
比较诗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术内部还是学术外部普遍存在着对这一学科概念的误读。目前,对比较诗学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读:首先是文类学或文体学层面的误读,其次是诗学的比较,及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这种误读产生的关键点在于对"诗学"、"比较"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定位不准确,尤其是对"诗学"概念的误读。在后现代和全球化语境之下,为了比较诗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比较诗学的误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部直属院校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师生国际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知,教师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更多的是起“桥梁”和“媒介”作用,即通过人才培养、以间接方式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来实现,且总效果大于学生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应当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基础,以孔子学院和众多高校设置的研究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教学科研机构为平台来进行,从而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 相似文献
19.
杨必仪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2):39-43
北京大学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第七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于2008年9月在安徽大学举行,来自亚洲、欧美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的校长出席了论坛。会议围绕着"国际交流"、"教育与就业"和"大学文化"三个主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合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课题。现代高等教育正沿着国际化与地域化两个向度展开,其主要形式正从校际合作向区域合作演变,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已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