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9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的温泉宾馆举行.这是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究活动以来的一次空前盛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大陆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山西、湖北、四川、甘肃、新疆、广东)和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学者、名流、新闻工作者20人.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领导人林若、郑群、杨奎章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相似文献   

2.
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1992年12月9日-12日在中山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的第三次大型学术会议。兹述要如下: 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年来海内学者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次讨论会以前,大陆学者对“中华民族精神”大致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歧义主要在于是否应从优劣两面去审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否同时具有精华与糟粕这样的两重性?民族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是否也应归入民族精神的范畴?从本次讨论会的论文和发言来看,与会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尽管表达各有不同,但都倾向于民族精神应理解为“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民所信奉”,而且“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民族文化的主  相似文献   

3.
继今年第一期刊发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的一组论文后,我们现在再次从讨论会的论文中选取一组文章,以摘萃的形式发表,目的在于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我们期望“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这一个新的专栏,以其富有建设性的、新的研究视角,而获得广大读者的赞赏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伟大的凝聚力为举世所瞩目。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早已在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和时代的重大研究课题隆重推出,则应以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社联、广东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于1990年12月举办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为开始。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通过系统的研讨,对‘什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何以中华民族有如此强韧之凝聚力’、‘如何继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希望从厘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科学范畴起步,然后逐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专题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开辟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个学术讨论会的近百名与会者,以及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正是力图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拓荒工作的。我们在这里选载了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以广角的瞥视方式介绍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将是一幢宏伟建筑的引人注目的奠基。  相似文献   

5.
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山市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办的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8日至12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名流200余人,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而联系实际的热烈探  相似文献   

6.
陈伟群 《南方论刊》2004,(7):44-45,1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意义在于有利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利于团结整个中华民族,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造就中华民族的现代品格和一代新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7.
<正>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开掘的学术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又急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把握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8.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共东莞市委和市政府、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等7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建国50周年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6月9日至11日在东莞市举行。到会的有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的学者、来宾共15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90多篇,现就论文及发言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概括为以下6点,即:1、以邓小平理论为凝聚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9.
<正> 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虽几经沧桑、饱尝苦难,但始终聚而不散,上下五千年,至今仍能在世界大家庭中显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自身固有的凝聚力乃是维系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多方面的基础,其中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民族文化的最高层次的哲学思想,更是民族凝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自觉地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纽带作用,有效地唤起民族的自觉,从而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可以说,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暨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数十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极为丰富的典籍文物。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悠久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11.
广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自1990年12月召开首次学术讨论会以来,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其间1991年开了两次小型的专题讨论会,1992年1月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并正式成立了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报》多次载文发表看法,《学术研究》开辟了专栏,《开放时代》也发表了有关文章。目前,这一研究的影响正在扩大。这一课题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涉及的面很广,包括诸多领域,诸多学科,因而研究起来也就具有多方面,多角度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几次会议所反映的情况来谈谈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2.
论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研究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精神文明工程。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展开民族凝聚有两个原因:和而不同,以“心”征服的心理凝聚;心向中原,追求平地的地缘凝聚。其复兴典型有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磨难后形成的具有更强的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当社会动乱、民族分裂时,则以进步势力为核心、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动力,重新凝聚起来,并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在与外敌抗争并克服内部离散力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保持和发挥出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下面,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因果联系和完整统一性的主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完整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则是基本的落脚点和归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生发形成的最重要的基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在今天炎黄子孙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华民族母体——中国大陆民族团结,政治、社会秩序稳定,人心思治,正为祖国的富强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分离母体的民族支裔——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对大陆向心力的增强.现在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一个以大陆为轴心,具有极大聚合力的民族大家庭.这无疑是依托于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但是,民族凝聚力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中民族内部的结合状态,是民族主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激荡的产物,而民族主体因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华当代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现实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当从民族文化特征与社会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观照中华当代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大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发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的讨论,不是偶然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翻开我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历史,中华民族虽然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但始终百折不挠、威武不屉,保持着伟大民族的形象。这正是我中华民族内在的巨大凝聚力的体现。为了寻求、延续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少仁人志士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的凝聚力很强,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很浓厚,这在世界上是得到公认的。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人去到那里,那里就出现“唐人街”、“中国城”,中华文化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在西方世界,处在西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确立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起点 ,指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遵循的原则 ,提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措施、战略步骤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方针。  相似文献   

19.
青海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长期的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但在现阶段仍存在着阻碍青海各民族中华民族意识生长的因素,据此,提出青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仕民 《社会科学家》2006,3(2):200-2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克服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