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浅论《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先生在长篇小说《子夜》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其中吴荪甫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必须把吴荪甫这一艺术形象和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前后的时代联系起来考虑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作者创作这一典型形象的伟大现实意义。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资产阶级艰难挣扎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出身于“簪缨世家” ,游历于欧美 ,具有相当高的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水平。他“有大志 ,有魄力 ,也有计划” ,他精明强干 ,刚愎自用 ,野心勃勃 ,“也不缺少同志” ,而且实力相当雄厚 ,一身经…  相似文献   

2.
以“加强国防教育”为目的编入高中语文“补充教材”第三册的《吴荪甫的失败》,是选自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的最后一章。要使我们的青少年从那反映民族工业资本家和买办金融资本家斗争的最后一个回合中,  相似文献   

3.
论吴荪甫     
一个卓越的作家往往有他所创造的形象系列。如果说,巴尔扎克以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资产者形象而鸣世,鲁迅因创造了众多的贫苦农民形象而饮誉文坛,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茅盾由于创造了一系列的民族资产者形象而享盛名。在茅盾所创造的一系列民族资产者形象中,吴荪甫这一典型的成功创造,无疑是茅盾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个宝贵贡献。  相似文献   

4.
《子夜》是茅盾先生的长篇力作,《子夜》中的颓废色彩,在茅盾所描述的城市——上海、文中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都有深刻体现,茅盾用独特的颓废视角对繁华的都市及都市人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度剖析。《子夜》中的颓废色彩不但为我们研究茅盾作品的文化内涵另辟了蹊径,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茅盾三十年代初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独运的艺术匠心,描写了九十多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其中的许多形象,如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屠维岳、冯云卿、林佩瑶、范博文、曾沧海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吴荪甫这个人物形象,更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民族资产阶级典型。下面就从这部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战线上两面光辉的旗帜,他们为新文学开拓、奠基,披荆斩棘,成就是多方面的、辉煌的.在创作的初期他们都以杰出的小说蜚声文坛,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吴荪甫等的形象,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读者中也是著名的人物.鲁迅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一九二五——二七年大革命前夕的中国现实生活,茅盾的作品则描绘了“五四”到抗日战争后期的历史画面.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交错,共同揭示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在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的同时,在创作中也清晰地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发展变化,不断求索的轨迹.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同志都知道早期的新文学运动经历了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而鲁迅和茅盾却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两位卓越的代表.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小说却奠定了革命文学的基础,如果说鲁迅是文学革命的英勇旗手,那么茅盾便是革命文学的一员主将.我们说鲁迅的小说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不仅是从“五四”时期新旧文学斗争这一特定历史情况来评价,而且,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它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我国小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长篇巨著《子夜》自问世以来,对主人公吴荪甫的评价在主要方面看法是基本一致的。比如,大家都承认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他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民族资产阶吸的某些本质方面和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但在几个具体问题和细节上,却或有忽略,或看法不一,或不符合作品的的实际。本文拟就几个具体的小问题,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牯岭到东京》写于一九二八年七月,发表于同年十月的《小说月报》,这是茅盾思想转变期的一篇重要论文。它刚问世便被作为“革命文学”的对立物而倍受攻击。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不少人把它当作与“普罗塔利亚文学尖锐对立着”的小资产阶级文学主张大加挞伐,甚至据此断定茅盾“与政治上的中间党派演着同一任务”,把茅盾视为无产阶级“直接斗争的对象”。这反映了当年进步文艺批评界的幼稚和“左”倾思潮对革命文艺界的严重影响。建国后,不少从事茅盾研究的同志都公正地推倒了上述批评中的某些不实之词,对《从牯岭到东京》一文的若干观点也作了局部肯定,从而使论文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具体评价这篇论文的过程中,论者们却又普遍认为,《从牯岭到东京》是茅盾思想发展中的曲折或倒退,它“暴露了茅盾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9.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鸿篇巨制之一。这部作品以它那宏大的规模和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群,表现了他们在险恶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挣扎、奋斗以及他们不可逃避的悲剧命运。在这么多的形象中,吴荪甫无疑是悲剧色彩最浓、也是作者刻划得最成功的一个,他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但对这个形象的评价,长期以来却众说纷纷,莫衷一是。有代表性的是这么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吴荪甫是一个“刚毅果断,富有胆略”,“雄心勃勃地想摆脱帝国主义控制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家”;另一种则认为他是一个“喝血自肥者的卑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分析了茅盾塑造的吴荪甫、唐子嘉、何耀先和林永清四个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并从整体上考察了茅盾作品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形象体系。文章认为,这些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历史认识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这些形象,人们可以具体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和具有不同个性的民族资本家的生活处境和思想面貌,全面地认识这个阶级两面性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根源和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空间视角切入 ,小说《子夜》中的上海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意象化的空间世界。由都市上海、吴公馆和主人公吴荪甫的私人书房等几个重要的空间意象 (群 )构成的这个开放性的空间系统 ,在不同人物的不断参与和介入中被改写 ,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自我分裂特质。以吴荪甫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空间意象世界的最终崩溃 ,可以看出茅盾着意表现的 30年代初上海民族工业必然失败的多重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子夜》中的吴荪甫的形象,是现代文学中罕见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强烈美学力量的典型。这个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是挖掘不尽的。这里我们主要想探讨吴荪甫悲剧的美学特征,以期对《子夜》的研究作一些新的尝试。一、吴荪甫悲剧的社会内容——悲剧与正义观念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围绕吴荪甫的阶级属性、政治品质展开了争论。这对于吴荪甫悲剧的评价自然有着重要意义。人是具有道德感的动物,对于悲剧鉴赏中审美态度的产生、保持和丧失,他的道德感具有决定的影响。如果吴荪甫的性格中不具有某些占主  相似文献   

14.
(一) 在《子夜》的人物群象中,除了吴荪甫和赵伯韬而外,屠维岳要算是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了。屠维岳原是吴荪甫裕华丝厂中的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后来,吴荪甫发现了他是个管理现代化资本主义企业的难得人才,便果断地、破格地把他提拔为裕华丝厂的总管事,委之以统管全厂的重任。屠维岳深感吴荪甫的“知遇之恩”,于是便忠心耿耿、竭尽全力地  相似文献   

15.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作成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和“世界”,而不是“寓言式的抽象品”。从某种程度上讲,深入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他的艺术世界。作为活生生的人,茅盾有他独特丰盈的情感世界。任何远离茅盾内心真情实感的作品读解,都是不全面的,起码未窥视到他心灵的“别一半”。因此,我想从零散的茅盾生平资料出发,探寻他小说艺术情感的起源,为更深入理解和品评茅盾小说,提供某些情感素材,进行某种心灵佐证。  相似文献   

17.
《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一位性格既极其丰满,又有其明确的主导特征的人物。但是,从吴荪甫这个人物问世以来,某些论者在分析评价这一性格典型时,在这两方面都不无偏颇。或只论证其反动特性,或只述说其“英雄”性格,简单地给人物作某种阶级定性,甚至套用某些现成的政治结论代替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这就不可能把握复杂性格的丰富内涵,作出科学的论断。只有具体地剖析吴荪甫性格复杂的底蕴,对其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才能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充分认识其性格的丰满性,准确地判断其性格的主导特征,从而把握吴荪甫这一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茅盾倡导自然主义的再评价汤振海茅盾1927年“开始写小说时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①。这“以前”是在五四运动的前一、二年,也就是茅盾接触外国文学九、十年后才写小说的。这九、十年期间,茅盾对于外国文学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所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典型代表,茅盾和叶圣陶的评论和创作实践集中了“为人生”文学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多元并存、互动对话的复杂路径。茅盾对“为人生”文学理论资源的孜孜以求,叶圣陶对“为人生”文学理想的多元实践,两人身兼评论者和创作者而产生的互动影响、互为“镜像”,都凸显现出他们探索“为人生”文学的理想艺术形式的执着,对如何界定和描摹“现实”、如何呈现“真实”的“现实”和“革命”的“现实”的焦灼,同时更映照出“为人生”文学广泛、开放、富有弹性的边界,这无疑为渐成新的主流叙事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反思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