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们的认识始于感性经验,感性经验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步,但是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光凭感性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形成科学的理论。感性经验所把握的是特殊的、个别的现象,而思维的任务在于获得普遍的、必然的、带规律性的科学知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那么,能不能实现感性经验向理性思维的飞跃?也就是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概念,理解了实践才可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开创的哲学变革。文章从认识与实践、生产与实践、经验与实践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认为实践概念区别于认识、生产和经验,它是感性的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同志把这一认识过程简明地概括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或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两个飞跃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第二个飞跃的重要性,他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①他认为认识运动只说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还是后一半,即从认识到实践.那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可以从理论直接变为人的实践活动呢?如果说前一个飞跃过程是经过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也有的同志认为经过了感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那么后一飞跃过程是否也有几个发展阶段呢?  相似文献   

4.
东北人文化人格的形成及走向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东北地域文化人格的形成和走向进行分析与论证。内容包括东北文化人格萌生的环境、具有本土化的趋势、正在被广泛接受、正经历着从感性向理性飞跃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动态而客观地把握东北人文化人格的形成及走向。  相似文献   

5.
<正>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认识理论的核心,他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主要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中,要想在这篇晦涩难懂而矛盾问题最多的部分理清这一理论,其困难是相当大的。这里仅就我的理解,作一简要分析。一康德把主体认识能力分为感性与知性,相应把知识分为直观与概念。在感性直观中,虽然直观形式是主体固有的,但就直观与对象的直接联系、主体的接受性而言,它又是来源于对象的。而知性概念,作为抽去一切感性具体性的形式,不是来源于对象,也不是对经验内容的归纳概括,它只能来源于主体的自发性,即知性活动。这样,康德就把直观与概念从来源上严格地区分开了。但是他又认为它们必须相互结合,因为“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知性的功能是提供知识得以形成的形式,直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一个流派。哲学家对人的认识的起源有两派对立的不同的主张,一派认为人的认识是起源于理性的思维作用,绝不依赖感官知觉,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派;另一派认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泉源,绝不是什么理性的活动,这就是哲学史上经验论派。经验论又分两派,一派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一派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并认为这种感性经验是从物质自然界的事物中产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一方面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一方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认识的正确与否被多种因素所决定。人们寻求真理.而谬误又往往与真理相伴而行。谬误的产生与主体因素的条件密切相关。主体认识的直观性是滋生谬误的主要根源.在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过程中.认识主体理性思维环节的不完整和理性思维工具的不健全,也在产生谬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主体只有达到关于对象的意识和主体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才能获得避免谬误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正>从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这个问题至今尚在讨论之中.本文就其中的中心环节问题,方法论问题,模式问题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第二次飞跃是一个过程,它是以环节系列为其中介的.第一次飞跃是一个抽象化过程.飞跃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依次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  相似文献   

9.
休谟哲学坚定地贯彻了经验原则与怀疑原则,最为显著的是他立足于习惯、情感、信念等人的自然本性来怀疑理性的权威,探求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习惯在休谟的人性哲学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概念,对于整个休谟认识论思想的构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休谟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习惯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呈现出感性特性,并且在因果推断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因果推断具有可然性而非绝对必然性,这就将感性情感推到了首要地位,凸显了一条感性经验推断路线。  相似文献   

10.
以休谟、康德为典型代表的不可知论者,在哲学认识论的领域内,向传统的真理定义提出了最为严重的挑战。传统的真理定义具有朴素的自然信念的性质:真理是人的表象中与在人之外的客观实在相符合的内容。休谟和康德都承认人的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起始,但同时也指出,感性经验是否能向认识者透露客观实在的真实信息,这是永远无法得到证明的。这样,他们两人都使认识的客观真理性问题返回到了认识自身的范围内。与此同时,既然近代科学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功已经表明了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的存在,那么我们是怎样取得这种知识的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轨迹,说明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毛泽东对某些问题看法的变化过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理论的飞跃。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正确的、适时的。本文还对革命转变理论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问题、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问题、关于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转化的阶段、形态和基本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认识从单纯理性认识,经思维的创造性建构,转化为理想化含理感性认识,再经实践操作,使之转化为现实性含理感性认识。这是理论向实践飞跃过程的三次飞跃的主体的内在认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概念的逻辑体系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从“感觉”唯物主义向“概念”唯物主义思想的“飞跃”是列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之后,并没有完结,人们的认识“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第二个飞跃。过去我们恰恰对认识论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研究不够。理性认识怎样向实践飞跃,需要通过那些过程或环节,弄清这些问题不论对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本身和人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邓小平理论之前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历了漫长的思维进程。在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处于感性具体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从感性具体向理性抽象的起步阶段 ;列宁、斯大林时期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展到理性抽象阶段 ;毛泽东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到邓小平时期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真正达到理性具体阶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心理学界对于"认知"和"认识"术语的涵义、关系及运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文章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这两个术语进行分析,认为"认知"和"认识"术语都可以用于表征个体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认知"概念不适宜于表征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而"认识"概念则适宜于表征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所以这两个概念术语在运用中存在着相同性和差别性.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为了驳斥经验论哲学家将共相包含在经验中的观点,在《精神现象学》开篇就试图论证感性确定性的范围和虚妄性,他通过时空和"这一个"三个方面论证了感性确定性的虚妄。但是感性确定性既有虚妄性又有准确性,为此,可以从经验论哲学家对感性的认识入手,讨论感性确定性的虚妄性和感性确定性的准确性。以论证感性确定性确有其准确性,为知识的来源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类型的综合效应,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科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反映,它虽然超出了感性经验的范围,但又是和感性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只有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开展思维的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离开了感性经验或感性材料,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出的结论,也成了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19.
认识构架在哲学史上是为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康德明确提出认识构架是一种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中介,但他没有对构架的来源作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指引了正确方向,特别是列宁关于认识论的全面研究纲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皮亚杰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则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对个体认识构架的起源、发展和功能作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1 中学数学的教学是分初、高中两个阶段来进行的。那么,在这两个阶段中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什么特征呢?从人的认识发展理论来说,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是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渐渐地向“抽象,逻辑水平占优势”过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生认识客观事物时的逻辑思维活动较多地依赖被认识事物的直观、形象性(即依赖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的表象来进行的经验型的抽象思维),而高中生由于学习材料的背景有了变化,其认识客观事物时的逻辑思维活动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故须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抽象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