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创新通过推动要素结构、产业结构、社会总需求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受到技术依赖观念的影响、科技体制的束缚以及财政政策的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应树立自主创新的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财政、金融政策,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在遵循全国"三个转变"一般要求的同时,从省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领导方式转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领导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只有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才能有力、有效、有机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正确认识领导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作用,深刻剖析河南当前领导方式转变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着力探讨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推动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质的突破,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金华 《理论界》2010,(6):50-51
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的唯一选择,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麦钊 《南方论刊》2011,(7):32-3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壮大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科技研发体制与机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分割了研发的有机过程或全过程;容易产生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科研安逸环境依赖症";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带有明显的准计划色彩,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要求科技研发方式作相应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实行全过程的研发管理体制,以产业化的成果或经实践检验的成果作为鉴定的依据,改变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加强教研、科技、产业三个管理系统的协同.同时,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因此相应地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外资经济为主和以内资经济为主,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种模式,两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战略上看,以内资经济为主更具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品牌是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建立在高度分工协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是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的制度创新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长期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物流领域、产品质量、环境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造成浪费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主要包括所有制体制、价格体制、外贸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体制等。尽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千头万绪,但其核心就是节约。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人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和学习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行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为了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整地方政府行为。地方政府行为的调整要有相应的制度变革。这种制度变革的总体要求是从市场经济出发定位地方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干部的评价标准和选拔机制,以及改革相关的财税制度,使之能够保证地方政府的行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为视角探析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大发展大繁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前提基础.以人为本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统筹兼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转方式调结构进入攻坚阶段,必须以理念更新促进思维方式转变、以政策引导促进领导方式转变、以人才先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振兴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推动经济的升级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文化类型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克塞现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有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地方。本文通过制度经济学这一视角对“阿克塞”现象进行分析, 指出“阿克塞”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了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路径依赖, 而路径依赖是基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给出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创意衍生品价值链、价值提升模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四大源泉。  相似文献   

15.
王涛 《兰州学刊》2012,(9):39-44
随着全球化的席卷,全球化文化景观中文化软实力问题日渐凸显。在我国当前,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文化哲学也不断地切入到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并以其学科特点在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从文化哲学维度上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学理建构以及从文化哲学价值取向上对文化软实力进行战略建设。前者从关于"文化"自身的涵义问题入手,为"文化何为"的现实关切点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探讨提供学理基础,探究了诸如软实力概念的起源、演变,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外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等基础性问题。后者试图摆脱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过于局限于"经济效益"的思想,将关注度转向"生活世界",切实进入到对人精神领域的建设上,进入到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对国家上层建筑的建设中去,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当前文化现状的回顾、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传统资源的转换等角度,以人为主体地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数字网络化的发展浪潮和历史背景下,"网都"型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转变城市文化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路径和城市设计愿景。城市发展的"网都"形态具有多元文化范式,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基础,推进网络媒介城市(media city)、网络文化产业高地、网络文化名城、互联网总部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文化宜居之都、互联网枢纽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网都"建设。不同的网都范型(paradigm)关切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同层面,存在着从硬文化实力向软文化实力的渐变和过渡谱系;既可以单独构建特色网络文化城市的核心性格与差异化竞争力,也可以综合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系化架构。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两手抓”、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深远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文化生产力、能够保障国家传播力以及能够提升国家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以及中国传播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壮大,国际文化软实力格局正面临着新一轮重构,中国应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刘勇 《中州学刊》2006,(6):97-100
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对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各级城区政府要引导社区通过完善自身服务组织体系,为居民提供周到的服务,以此为途径推进城市社区服务经济的发展;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增进街道和社区管理层与辖区楼宇入驻公司企业家群体的沟通、理解和友谊,提高综合配套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高品位的文化特色,精心规划和打造现代化的商业街区,最大限度地提升特色街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社区文化产业,以推动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阐述绿色节能校园建设与高校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