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镇建设被认为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手段。2021年6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全省17个特色小镇和24个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达州巴文化特色小镇名列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之一。在总结国内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巴文化特色小镇,要做好政策保障、规划引领、资源整合,把巴文化特色小镇建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百姓共建共享的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工程。  相似文献   

4.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明确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关系和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构建“过程相嵌 资源共享 主体合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框架,以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同推进“两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共育共享为抓手,以乡村文化振兴决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文化振兴资源的动态倾斜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共同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安全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全过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和乡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机体和命运共同体,新型城镇化旨在培育壮大城镇,乡村振兴目标是发展和建设农业农村,两者既有异质性,又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内在相通性,在现代化实践中能够协同共进。以陕西为例,分析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协同推进两大战略的政策建议,即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01"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北京市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提到,研究城乡结合部减量发展新路径,全面推进"一绿"地区城市化,制定"二绿"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推进新市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共荣、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多元化理论视角,探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设计/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三农”问题的理论与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和生计框架,作为乡村振兴基础理论研究可援引的学术资源;借助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结论/发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主要存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间各要素流动不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接不畅,城乡服务保障存在差距,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偏低等问题。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应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提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文化共融、完善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等。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是未来“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落铁律、深化城乡发展规律、破解城乡二元格局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独特的内在机理,生态文明、四化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庞大的农村人口和独特的二元体制等基础,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和核心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原则是生态立本、文化传承、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系统思维,核心路径是实施城镇化协同推进战略、乡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战略以及乡村教育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战略六位一体。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战略是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构建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立足中国大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极。乡村振兴战略与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着在农村农业发展、国家战略、国际经验三重维度上的价值取向趋同,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出路在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必须遵循"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可以在协同动力、协同主体、协同引擎、协同保障、协同基础五个方面进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立国之初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回应;乡村振兴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农耕文明,为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振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为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通过乡村整体价值提升和乡村数字生态系统构建内外机制,释放多重功能效应。数字化有助于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实施路径。在加快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浸润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观念、培育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包容氛围、制定科学建设规划、强化多样化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借助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对2015—2019年特色小镇研究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进而通过共词网络分析、突变词语侦测,探究特色小镇研究热点和前沿的变化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伴随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特色小镇研究呈阶段性变化,先后经历了兴起、热潮和规范三个阶段;研究热点经历由新型城镇化、经济转型升级,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再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内部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对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政策目标,特色小镇将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群内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创建中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根据其空间布局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心镇、卫星镇和专业镇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产业修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类功能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营造城乡高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进展与演变过程,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以SCI和CSSCI收录的3 152篇文献为研究样本,从新型城镇化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况出发,从研究热点、前沿趋势等方面进行探究。随着我国政府提出“乡村振兴”“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学界将围绕“特色小城镇”“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城乡关系”等方面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城乡关系始终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现阶段我国正经历新经济社会形态的社会转型,城乡融合发展便成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是要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探寻城乡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考虑城镇化建设基础上城乡一体化现状发现,我国城乡关系发展以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求为演变历程,以为群众民生谋福祉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乡村基础设施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不畅,阻碍城乡融合;城乡社会服务分配不均,制约城乡发展等诸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严重放缓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进程。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新型城乡关系,整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城市现代化。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特色小镇具有产业功能、社区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创功能,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过程中,农业特色小镇功能价值的发挥受到产业内生性增长较弱、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培育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治理体制相对滞后、人文关怀不足等现实困境的影响。进一步延伸特色产业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完善治理体制和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应当成为未来农业特色小镇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立足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乡村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以及乡村教育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与协同共进,从而充分发挥乡村教育的乡村重建和文化传承功能,促进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乡村教育面临着现实困境和挑战,遭遇着边缘化、断裂化、现代化与离土化等复杂问题。为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理性定位战略、有效决策战略、主体联动战略与合理调控战略。  相似文献   

19.
就地城镇化是不同于异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推行农村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积极探寻影响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的乡土情结、社会保障、城镇谋生能力、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需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推进制度变革;塑造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难题;广泛开辟资金渠道,营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形成特色小镇,才能最终实现农民"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中国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其内涵丰富,包含重建乡村道德规范、保留乡村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维度。阐释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面对的三组矛盾,即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乡村地域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三组矛盾的建议,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上,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在铸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在推动城乡融合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