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罗里通过历史阐释方法,描述了一个共和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传统,从而颠覆了西方学界把爱国主义等同于民族主义的传统看法。本文联系维罗里的其它主要论著,通过概念分析和比较,既使共和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得以明晰化,同时也揭示出它的一些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前景作了简短的述评。  相似文献   

2.
公民身份是古典共和主义的核心议题,对古典共和主义的不同认知成为新共和主义兴盛的推动力。绘制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不同发轫及其在后来选择性传承的路线图,可以廓清其内在紧张。多重传统的内在紧张使之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但选择性传承却又为其新生平铺道路。新共和主义者争夺其古典资源的原因在于,固守某种传统模式而无视其发轫的多重性和传承进程中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革命和立国曾先后出现了多种解释范式,其中20世纪中叶出现的共和主义史学派强调古典共和主义和启蒙运动对美国革命和立国的深刻影响。共和主义作为当代西方学术界的重要思潮之一,它在当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和美国宪法学等领域都获得了重要话语权。但是,对共和主义的重新概念化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共和主义起源的认识,学界大多将之归结于罗马共和国,这彰显了罗马共和政体的实践对于共和主义思想形成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但是,与此同时,包括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李维、波里比阿、西塞罗、普鲁塔克等在内的古典作家皆对迦太基人及其政体有所涉及,而亚里士多德和波里比阿更是用大量的篇幅记述了迦太基的政体实践.与罗马共和政体相比,迦太基的政体在社会基础、对公民军事力量的依赖程度、政体的价值理念、组织结构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乡土史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基于这一特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提示型、自主型、共同解决型等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对家乡的独特视角,积极建构对家乡的体验与感知,以爱乡达到爱国.乡土史教学可以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世界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地位.在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世界主义是一种分析全球分配正义问题的、以"个人"为关注中心的重要分析视角,它愈发具有影响力.世界主义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经了古典世界主义、现代世界主义和当代世界主义三个阶段.当代世界主义主要被用于分析全球分配正义问题,非常强调正义原则在全球层面上的重要性,并不像古典世界主义和现代世界主义那样较为强调世界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7.
理解罗马古典共和主义的内涵是把握美国宪法共和主义的基础。新罗马理论和美国宪法共和主义都与罗马古典共和主义有着关键性的内在关联。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新罗马理论是解读美国宪法共和主义内涵的重要路径,有助于理解美国宪法共和主义的起源与内涵,但同时,由于新罗马理论对罗马共和文本解释的简约化处理和工具化的态度,从而导致对美国宪法共和主义一定程度的曲解。  相似文献   

8.
作为研究方法的佛教观念史,缘起于西方史学理论的启迪;但它何以能兼顾学术传统与佛教特殊性、又为什么在佛教研究领域优于与它极其近似的概念史方法,则是有待说明的问题。优波提舍、摩呾理迦等佛教经典体裁,展示了佛教内部的观念史传统,作为学术用语的"观念"亦与佛经原意一脉相承。观念史方法产生于对哲学思辨和社会生活之中间地带的"觉察";而佛教观念史的提出,是基于对佛教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的"谛观"。斯金纳与科塞雷克提倡的概念史方法皆与佛教研究有所抵牾;且与概念相比,"观念"更符合佛教重视的价值意义。观念史作为研究和解释的方法,有助于呈现"佛学"亦宗教、亦哲学的特质,避免刻画静态化、抽象化的历史,促进还原生活世界的具体情境。  相似文献   

9.
在自反性现代性理论观照下,不难发现受制于"核心-边缘"结构约束的治理场域在规范性和功能性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公共性再生产的困惑,需要通过社会治理革命构建多中心的治理场域.社会治理场域多中心的转向,不仅是对政治上极权主义的消解,也是作为公共行政重构的自我理解和认同的途径.但对多中心治理场域正当性的解释,由于自由主义的国家构建理论存在着阐释的局限,因而需要在共和主义理论资源中重新讨论,多中心治理场域的结构转换和角色认同的公共哲学基础在于共和主义多元共治的精神,而传统共和主义当代复兴的空间在于社会治理的良善而不是民族国家框架中的统治政体构造.  相似文献   

10.
何谓"民国"?切入视角不同,所见面相自异。民国前生,一枝二叶,或曰Republic,或曰Democracy;民国后世,一体多面,亦真亦假,难辨虚实。概念史方法倾心文本之语言与结构,梳理关键概念,再现时代精神;社会史方法反其道而行之,阅读文本背后之情景,唤醒沉默世界。正面反面,翻看过后,或可说何谓民国。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人类的历史与制度文化实践中关于社会真价值(规范与规制方式)的寻索与证成历程表明,迄今为止,智识层面上,人类思维有关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是一个语义模糊、意象迷离、难定一尊的纷争性领域。真实的情形是,对于究竟何谓价值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某种合理的价值等,囿于背景差异和话语范式的不同,导致理解和认知上的歧见丛生,属思想史的常态。现代观念史的方法及其逻辑,旨在强调淡化或者模糊观念得以可能的历史、文化、制度、生活甚至狭隘化的地方性知识的偏狭与定见,强调基于特定的学术共同体内之约定性命题的跨时空性与即时性观照,从而遵从情景性场域,为介入其中的不同主体提供一个基于自觉、自主、自由基础上的选择性机会和权利。此一分析视角旨在颠覆文化研究中的中心和边缘的主观性强制划分,对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言说价值的本质及其生存的真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2.
金毓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东北地方史专家,他一生爱国爱家乡,积极从事东北地方史及渤海史的研究和写作,完成了<渤海国志长编>和<东北通史>的撰修工作,同时发表了大批有价值和有影响的论文,阐明了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以大量的事实驳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掩盖其侵略中国东北的种种谬论,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金毓黻是一位爱国主义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有一种经济共和主义传统,它源于对原始社会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理想城邦生活的一种想象。马克思的经济政治研究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又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现实分析而超越这一传统,将应该追求的共有、共治和共享的经济生活解释为必然发生的事。这种将规范批判与经验分析结合起来的努力产生了经济政治研究的一个飞跃,但也留下了至今仍然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6,(2):85-92
在观念层面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确立和拓展,实际上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法治观念生成累积的结果,是一种观念的社会化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的认知经历了由革命法制到要人治不要法治、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这一过程既反映了人们对法治认知发展的辩证法,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真理的光辉品质。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种伦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伦理学视角下,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实现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爱国主义作为道德范畴,是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实践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四种因素构成的。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实践,体现在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活动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辨析二者之异同有助于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国家建设是基于国家与公民新型权利义务关系的重塑.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构成现代政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决定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架构和发展趋势.一种是基于权利平等的公民资格同质化构建,另一种是基于美德和参与的多样化公民资格,两种观点的争论也代表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两大思潮的争锋,前者凸现了权利解放,有助于解释消极公民的自由观,后者强调了政治义务,更有助于解释积极的公民观.二者是一种对立还是一种补充关系,学界争论不休.公民资格是一个与国家边界紧密相关的政治概念,在一个国家交往日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何种公民资格更具有解释力成为一个理论前沿问题,底线公民资格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共和主义的基本义务体现了罗马精神,强调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主人身份,其思想基础是免于支配的自由,并与自由主义义务形成了重大区别。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必要之恶",义务被视为对自由的干涉。共和主义认为国家是共同善,义务是对人权和公民权的保护。共和主义不将自由视为自然和前政治的存在,而是将自由视为社会政治过程的产物,须在商谈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理性。在吸收义务的对价说、保险说、牺牲说和情感说的基础上,区别了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种义务,补充了"租税债务说"、"兵役职务说"、"绝对义务说"和"义务权利对等说"的内容,提出了义务职责说,用共和理论对基本义务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讨论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应该包括历史观念史.困难在于,从史学史的角度,陈述历史观念史,与一般的中国思想史或中国哲学史的分工,如何体现?本文注意到,中国传统史学,常由传统医学那里借用某种经验型的权威理念,例如司马迁征引春秋晚期已流传的"上医医国,其次疾人"观念,直到清末还不断被以史论作政论的作者援用.司马迁意在批判汉武帝君臣滥用权力与民争利而导致"国病"不治的经济政策.然而它的历史效应,在易代之后的盐铁会议上便已凸显.因此本文通过司马迁将扁鹊传奇和仓公医案相结合的专门史的文本考察,尝试探讨作为史学史题中应有之义的历史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或为愚者一得.  相似文献   

19.
中唐至两宋时期 ,士人的人格观念经历了一段从“才子”经“浪子”再到“官僚、学者、才子”三位一体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 ;与此同时 ,词则走过了一段从兴起到初步繁荣、最终走上多元化发展方向的曲折路程。唐宋时期文人词的这一发展流程受到了士人人格观念衍变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