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秩序建设的历史性方案,也是人类破解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中国理念对全人类发展的关切与“世界社会”对全球体系的审思,超越国家本位转向相互融通的整体价值观,将对世界的认识从结构定式转向作为认知建构的动态过程,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产生对话与共振。以传播为核心的路径阐释打开了理论与实践的新视域,启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传播为连接,探索在时间维度以搭建世界公共传播脉络为支架、在事实维度以公共信任为支点、在社会维度以连接世界公共话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方案。东西方理念的交流与互鉴有助于中国突破国际传播困局,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观点更好地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其所包含的一系列理念、政策、主张为中国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论述了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以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要多措并举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并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需要从构建价值、构建基础、构建要求和构建路径等多方面把握。从构建价值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正确认知、增进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认同、消解西方式现代化话语霸权、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念提供话语助力。从构建基础看,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奠定基础。从构建要求看,坚持正确理论指导、彰显中华文化特色、突出中国人民实践、秉持国际视野,是该话语体系构建的原则遵循。从构建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可以着重从夯实话语基础、丰富话语内容、增进话语认同、提升话语传播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当前,西方国家的涉华话语多以“框定”的方式来设置中国国家形象在物质、观念与行为层面的具体议程,将中国国家形象转化为其社会中广泛流通的信息产品与公共知识。面对这种在西方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裹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不仅需要突破过往西方基于想象的非实践过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展开的不实框定,还要在现时的实践过程中探寻中国国家形象的主体性,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为全球如何与中国交往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全新的认知框架与话语空间。此外,在更深层次上还需要建构一套完备的中国国际传播体系,并依据从观照本土实践问题中所得来的思想、知识与理论推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方位重构。  相似文献   

6.
乡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乡村是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场域,但以往国际传播多从城市视角出发而聚焦乡村空间的国际传播研究尚付阙如。全球乡村建设实践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聚光灯由城市转向乡村。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现实空间感知、表征空间构想和传播空间实践的乡村国际传播分析架构。首先,乡村空间承载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体实践,从“自然景观生成”“人文景观传承”“主体生活实践”三个维度感知乡村空间现实。其次,从文化、伦理、景观、产业四个方面表征乡村空间,建构国际受众对于中国乡村“底蕴深厚、乡风文明、景观民居、民富村兴”的认知图式。最后,从寻求乡村建设共识、建构乡村话语体系、贴近国外受众需求、唤起受众情感体验、主体视角下的微观叙事、赋能乡村短视频传播等方面提出中国乡村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具有丰富的逻辑意蕴,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话语需求紧密相连,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事业发展的题中之义。高度重视理论传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推动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理论传播,必然需要因应时代的理论传播话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探讨其话语建构的逻辑原则,从话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要素解析话语建构的逻辑运行机制,结合具体实际不断加强其学理性研究和实践性探索,可以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能,在话语实践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和全球认同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政党话语的国际传播和全球认同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与实践,这既是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和政党话语对外传播与全球认同的理想叙事抓手。政党政治营销的理念和原则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与实践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套新的思维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价值交换与文明对话、精准传播、战略传播和政治品牌创建四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体系亦为讲好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与实践的故事,为做好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世界关注。然而,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仍存在多方面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困境,提出在中国文化传播中融入道家思想,以助中国文化传播走出困局。通过追溯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分析道家思想在国际交流中的意义,本文对作为中华文化重要部分的道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做了可行性分析,并以孔子学院为例,对道家文化在中国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为有效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范式,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从而加快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前中华文化对外文化推广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较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对外文化传播。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记忆的建构本质有助于了解外国民众加工和存储文化信息的特点,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为此,应运用认知策略,促使外国民众深入加工中华文化信息;采用记忆策略,提高外国民众存储中华文化信息的能力;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外国民众提取中华文化信息,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是经由国家生产、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所用、体现国家权威、具有中国本土气质的海洋话语,是国家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海洋治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大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全球化构建与传播成为中国提升国际海洋治理权、构建海洋文明大国形象、传播中国海洋文化、实施对外海洋叙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和外媒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传播策略与机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全球化构建议题、内容和原则,以期为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语言策略、文化过程、认知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提出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方向指引,亟待学界进行系统的历史溯源与理论梳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形象实践从除旧布新、实事求是、知识创新到范式突破的过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理论逻辑,包含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核心引领的价值观念层,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核心要义的建构方法层,以“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为核心支撑的传播实践层。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阐释中国道路的文明根源;要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凝练中国话语概念标识,挖掘中国故事叙事标识;要推动国际传播的战略升维、边界拓展与想象重构,切实促进“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抵制西方话语对中国民族政策污名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和文化基因来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文化是话语生成的文化基因。而话语生成之后,通过传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因而,可通过修辞化、视觉化、音乐化、故事化等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具象传播,进而建构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加强和改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必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做好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但还存在着传播内容有待拓展、传播策略针对性弱和传播工具依赖性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全面展示中华文化内涵、尊重各国文化主体特征和打造自主创新国际媒介等创新路径,切实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由话语到行动,由倡议到共识,由呼吁到引领,基于话语出场、话语丰富、话语深化三阶段,层层递进深化,逐步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丰富意涵。从话语意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诠释了中国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设想和伟大构想,体现为对话性和协商性、共建观和共享观、合作观和共赢观、交流性和互鉴性、绿色观和低碳观共5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话语传播实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主要面临文化思维差异与偏执、西方话语预设与框定、西方话语污化与扩散、话语权与话语体系薄弱等传播困境,须通过深化中国话语的学术研究,强化话语传播的顶层设计,扩展话语传播的平台渠道,构建话语传播的协同机制,做好话语传播的叙事融通,夯实话语传播的实力基础等举措来彰显中国话语深厚意蕴,增强中国话语国际声音,提升中国话语国际认同,推动中国话语落地进程。  相似文献   

16.
传播路径直接决定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因而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剧本杀在竞争激烈的文娱市场脱颖而出,有望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路径。剧本杀主要吸引“Z世代”的大城市青年,以剧本杀为依托的国际传播能够发挥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剧本杀汇聚中西文化元素,能够提供推理揭谜乐趣和沉浸式角色扮演体验,具备国际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的潜质。以剧本杀为依托的民间文化传播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不容易被误会为“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也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生成基础、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具有党对文化建设全面领导的政治性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性情怀、“第二个结合”的科学性规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全球性视野等核心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西方大国为了把持国际话语的垄断权,处于上升中的国家为了争得国际话语权,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力求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互联网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具有跨越时空、天然落地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是一种非对称传播,可以迅速汇聚分散的声音、急剧放大弱小的力量,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网络传播主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推进重点网站海外发展战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成为必然的选择。同时,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亲和力的网络传播内容,展现当下中国的真实面貌,展示传统中国的文化魅力,在重大事件中及时传播中国声音,大力发展海外本土化内容,实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网络传播策略,是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道路。但在国际社会上却对“中国道路”存在种种曲解与误[JP2]读,表明中国道路国际话语传播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构建中国道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肩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核心目标是要向国际社会阐述中国道路的伟大成就、独特性和世界意义。要从宏观上夯实中国道路的实践表达,从中观上完善中国道路国际传播话语表达体系,从微观上研拟具体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传播语境中,文化交往和价值竞争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建世界文化发展新秩序、推进全球文明治理变革的重要举措与题中之义。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应当在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共同价值”、秉持“承创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共融、主体共述、体验共情、价值共享的交互表达,不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