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近代才出现"出版"这个词语概念,但是中国实际发生的出版活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曾出现多次重大变化。出版活动的变化不仅有其内在原因,也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概念已经是不同以往的"大出版"了。新媒介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但新媒介往往是对旧媒介的补救和改善,新旧媒介会在相互融合中重新获得生态平衡,内容资源的跨媒体(全媒体)出版、数字复合出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而,亟需培养大量适合融合媒体和数字化出版需要的编辑人才,以不断满足广大受众对于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出版教育的模式也要随之改革。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吴宓、朱自清、潘光旦、浦薛凤、魏建功、浦江清、萧涤非等八位西南联大教授抗战期间多有旧体诗创作,当初很少公开发表。他们之间的相互唱酬不只是因为共同的文学兴趣,感情交流与相互慰藉或是更重要的因素,注重的是友情、修养与趣味。这些作品不纯然是文学问题的反映,更多地牵涉中国的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折射出大时代的精神氛围以及读书人的悲欢离合。几位教授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之所以都选择旧体诗,既确认其文化身份,让作者得以思接千古;又可以借助韵语,表达某些幽微的思绪以及不合时宜的感觉,指向的是个人修养、历史意识与文化情怀。这些"有情"且"鲜活"的史料,让我们得以了解他们在战火中的遭遇与思考、困惑与怨怼,以及压在著述背后的心情。  相似文献   

4.
影视作品先天存在的空白与裂隙,召唤了新媒介下弹幕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学行动,弹幕对影视作品中的空白和裂隙进行回填与补充,挽救了文学被图像榨取的命运.弹幕文学是一种"人际书写",是一种以无目标性、无边界性、未完成性为特征的文学新形态,是文字与图像融合、读者与作者融合的共同体,"人际书写"从根本上消解了受众身份,消解了读者与作者的二元对立,因而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共同书写".弹幕文学又因其公共性与社交性,使信息成为媒介,延展了文学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具有创造性力量,元宇宙文艺可从五个维度拓展新可能性。第一,跨越人类与后人类的边界:“文学是人学”改为“文学是后人学”,创作主体和人物主体可为人类或生化人、赛博格、AI智能人等。第二,跨越时间边界:元宇宙时间可编辑,催生出循环时间、反线性、古今穿越、虫洞时间、多宇宙时间等类型,远比传统文学影视叙事时间复杂。第三,融合空间边界:虚实成为耦合世界,有多重分身裂变。第四,融通创作者与粉丝受众读者的边界:玩家既是受众客体也是创作主体,人人参与传播和创作互动,进行分众化再创造。第五,融通媒介技术的边界:打通文学、影视、游戏、报网平台,无数虚拟媒介叠加,嵌套成超媒介、全媒介、全息世界。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1):50-58
新媒介文学在世纪之交异军突起,蓬勃发展,近二十年积累庞大海量文本资源。从文本主题与主体意蕴的关联、图文并陈的情节结构凸显、虚拟无束自由流动的众生塑造特征以及拟象仿真通俗化语言应用四个层面,对当下新媒介文学文本进行独特性解读,提炼出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创作规律和变化特征:类型化基础上的精耕细作、文本语言同质化趋向中的异质追求、文本结构的杂糅与多变等。新媒介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渐趋主流的文学样态,并与传统媒介文学融合共生,新媒介是文学借助的工具,是建构文学新格局的有效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最大可能地提升文学的审美独立性和自觉性,以构筑中国当代文学新的文化精神,发扬优秀的文学品质,应当是中国文学未来健康繁荣发展的必然途径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8.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中寻找中国诗歌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老舍式思考与见解。老舍在1930年代对诗歌形式与格式、文字与言语、思想与内容等系列问题进行实践性思考,提出“诗是创造的”“人的文调”和“新旧相融”等观点,其理想主义式的命题指向的是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对当时诗坛中以“内容”“主题”为创作中心的思潮给予了观念上的补充。老舍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创建的努力,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与开阔的中西交融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指出了一条路径、贡献了一份经验。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变革及其影响乃至决定了文学体裁的革新与文学形式的演进。由于近代以来思想的新变,中国文学在文体、语言上不断探索,白话终于代替文言成为文学主流语言。中国大陆新文学的这一生成机制,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赖和新文学的生成。赖和以旧体写时事,以"新思想""新名词"入诗,探索旧体诗的新发展,同时,以"白话入诗"冲破旧诗诗体规范,探索新诗的文体形式。在小说创作上,赖和积极发挥白话细致、准确、到位的叙述功能,开创了台湾新小说的先河。赖和还以第一人称"我"入古文等方式,使古文白话化,实现了散文文体的局部变革。赖和的新旧文学创作,留下了台湾文学"新旧之变"时代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10.
旧体诗(本文专指格律诗和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它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直到今天,旧体诗还象一块巨大的磁石,有力地吸引着人们。在我国,稍有一点文化修养的,就或多或少的了解旧体诗。他们爱读、爱背诵、爱引用。前些年,毛泽东诗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有不少人爱写,仅仅一场“四五”运动,用旧体诗形式写成的诗歌数量就非常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和“文体作家”的沈从文,在文学领域里,他们都选用了相同的题材──城市题材来表现城市的社会、人伦、道德、文化等内容,同时也通过表现城市人的生活,批判了传统文化痼疾及造成人性异化的社会环境,促进国民性格、民族文化乃至社会形态的转变,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尽管他们都以城市为题材,却从中表现了不同的感情倾向、文化心理、批判方式、价值趋向等。老舍以他广阔的审美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古都社会在新旧更迭时期的市民阶层以及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他始终关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  相似文献   

12.
“民国文学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承继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反思与“重写”的学术思路而来.在讨论这一文学史概念的可能性时,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近百年来现代文学史叙事背后的一系列带有价值坐标的思维定势,如以新旧论优劣、以雅俗论优劣、以文白论优劣、以中西论优劣等等.文学史写作,决定其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选择、叙述与评判的,是其背后对整个文学史体系的理论建构.因此,想要突破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框架,重建“民国文学史”叙事的宏观图景,应该考虑从更系统、更理论化的层面上,引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学术史研究关于政治史、消费文化、学术场域等相关的研究,关注其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呈现民国时期包括旧体诗文在内的文学生态原貌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产生代变,一是源于文学自身求变的要求,一是社会文化变革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在社会文化激烈变革时期,后者的影响更为明显。19—20世纪之交的文化反省运动,直接推动了文学变革思潮的兴起。文学因此开始进入时代变革大潮的中心并获得鲜明的时代品格。由于文化反省运动的矛盾性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世纪之交的文学变革思潮也存在着新旧杂糅、中西交错的复杂性。这一思潮虽然在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历史决定其任务必然由后起的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是文化衍进与文学流变联姻的产物。网络文学蕴涵的新的文化精神在网络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诸要素中均得到了体现。就作者而言 ,他们有着和传统文学作家不同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观 ;就文本而言 ,网络文学的语言和表现的内容也和传统文学迥然不同 ;就读者而言 ,网络文学的读者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 ,他们的自主权增多、参与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受众媒介素养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等新媒介技术的崛起,传统媒介环境正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媒介融合的加速和媒介市场的日益复杂,都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挑战.本人拟从新媒介技术下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新媒介技术对受众媒介素养的的挑战,并对如何提升受众媒介素养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思想的承载性。然而追求高效益的当代社会,纯文学早已没有了接受市场,这就要求文学与其他艺术领域相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在受众群中传承文学的文化思想与情感。通过将文学与绘画、动漫、音乐、舞台剧、影视、旅游、城市建筑、产品设计等艺术相关领域进行结合,将巴地精神与文化尽可能融入人们生活的各方面,用文学提升当代巴地人生活情怀与文化思想,完成文学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新媒介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并迅速成为广大受众的追捧对象。本文从网络视频广告入手,分析了新媒介及其广告发展的态势,并从消费主力的消费取向、受众的主体性增强和新媒介技术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介广告发展的原因,希望能给广告人、广告主及广告公司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时代下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构成机理集中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和圆融无碍的思想。武汉佛教的文化传播生态系统,包括佛教文化、受众、新媒介、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五个生态因子的功能,它们之间各因子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组织,共同构成了武汉市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系统。新媒介的利用极大地变革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佛教文化正能量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应该注重传播生态系统中量和质的有机统一,建立应对传播生态危机的预警和防范能力,协调系统各组成因子间的秩序,从而实现新媒介时代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智媒时代文学生产新景观,公众号“林记出品”的文学生产与传播方式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其强化了属于家族场域的对话机制,依托于互联网新媒介的内容生产方式,形成老少参与的部落文风;其拓宽了传播路径,实现了文学的脱域化传播,建立起与读者的“互动仪式链”,打造了属于智媒文学团体的新阵地;其传承弘扬了和谐家风,传递了社会正向价值,为智媒时代全民文学欣赏与创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价值影响力的发挥,体现于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媒介五个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关系之中。新媒介技术时代,经典作品价值影响力承载主体的角色身份呈现为多元复合的发展样态;文字符号的“失落”和视听文本的兴盛,导致经典作品本有价值的压缩、变形甚至是颠覆;经典作品再现的文本范围、二次创作者的创作偏向以及受众群体的思想“阉割”等,共同作用于经典作品价值影响力的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