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第二个“相结合”论断的引申与支撑,既在静态上找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与当代价值,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重大创新,又在动态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前提条件,指明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资源。“高度契合”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厚德载物”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新世界属性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新征程具备了再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两者最终又要归于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文化进入到全新发展的新高度,我们更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案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古代儒家义利观的吸收借鉴,从“原则”“标准”“党员个人利益”等方面,论述了正确处理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透彻性与说服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如何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关系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深刻的内在机理:两者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两者相结合的意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此完成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崭新命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界和领域,有其深刻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的相侔性、相通性、相融性使两者能够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两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检验了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对于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世界新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它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起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论通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演进历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要义,亦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先决条件,创造性地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问与实践之需。新时代新征程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域日益敞开,应秉持“三种精神”,为“两个结合”加注活力与生力,使其持续嬗迭意涵,扩充义理,释放效能,并在此视域下求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积极的、生产性的重大实践,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主要表现在“结合”使“外来的”成为“中国的”,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使“传统的”成为“现代的”,成就了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成就了世界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互相成就”的角度研究和阐释“第二个结合”,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意义重大。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本民族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自其提出初始,便已蕴含了“两个结合”的思想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一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逻辑,也在强调作为民族重要特点的思想文化因素中,内在地包涵了“两个结合”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二者的有机结合得益于内容的契合性和二者的相互建构与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二者结合巩固和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刻意蕴、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的研究进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展开学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个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但是其精华所在是优秀的观念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彼此包容性、相互需要性和共同的实践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贯通,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这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0.
“两个结合”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历史交汇点提出的重大命题,对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探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理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必然,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对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知行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内涵,是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彰显。习近平知行观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以学思践悟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导向为时代内涵。不断挖掘习近平知行观的科学内涵,探索践行习近平知行观的路径与方法对新时代推动个人道德养成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观,其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回顾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轨迹,我们可以总结出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精神实质,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为新时代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启示,即固本培元,坚持正确方向,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人民至上,把握历史主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自信自立,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哲学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这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显著特点和鲜明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两个结合”蕴含着“理论—实践”与“理论—文化”二维双向改造、相得益彰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严谨的逻辑理路和明晰的实践要求,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准确理解和坚定贯彻“两个结合”,对于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于科学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跃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历史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立足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持“两个结合”,最终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传承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立足当下的必然要求、是展望未来的精神保证,要通过尊重文明多样性、文明平等性、文明包容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9.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指明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前进方向,而且也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的历史文化沃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历史文化土壤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和群众基础;最广大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结构支撑可作为理解这一命题的三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具体论述了艺术要有民族风格与民族形式,强调中国的东西有自己的规律,并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革命表现形式的讨论,在哲学高度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关于“中国化”基本原则的重要论断,内蕴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共性与个性)、中国化与国际化、传统性与现代化等多对哲学辩证关系,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其二,中西文化要从两个“半瓶醋”“有机结合”为“一瓶醋”;其三,批判性吸收和借鉴西方“织帽子”的方法来织好“中国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