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自发表后经历了一评再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王蒙和五十年代的林震都集知识分子、青年、干部/革命者三种身份于一体。多重身份对应着多重焦虑。身份之间的压抑、转换、矛盾、冲突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困境。只有通过成长才能最终实现身份的突围、认同。 相似文献
2.
汪汉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33-37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寻求消解身份焦虑的途径,最终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变相地在心理上获得了身份认同。事实上,索尔.贝娄并未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其笔下人物回归自然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贝娄通过赫索格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和认同,表达了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3.
论《瞬间》中达夫妮·杜莫里哀的身份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玲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5-38
达夫妮·杜莫里哀的短篇小说《瞬间》采用时空穿越的手法展现了女主人公埃利斯夫人穿越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穿越前是贤妻良母,"家中天使";穿越后却全然成了一位独立勇敢的新女性。然而故事的两种可能性结局——埃利斯夫人被撞死或回归原位无不说明了她对父权制抵抗的不彻底性,也反映了杜莫里哀作为女性作家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4.
秦良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2):47-51
《创业史》是柳青长期社会实践和美学思考的结晶,尽管囿于环境,柳青的创作不得不凸显“时代精神”,但在细节的丰富性方面,柳青遵循了创作规律,并以真诚的民生视角带来作品的真实品格。今天,体制的变化不应成为评价作品的重要依凭,《创业史》中体现出的身份焦虑与美学冲突,使它成为探究当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5.
杜明业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4):109-113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克隆人,凯茜等人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一直在试图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以图建构起自己的真正身份.石黑一雄试图揭示出克隆人的身份的暧昧与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从凯茜等克隆人内在的身份焦虑之缘由和身份建构过程入手,研究克隆人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及其命运归宿,试图揭示这部小说本身所蕴藏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7.
魏懿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4)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他》描写了一个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美国南方孩子。这个孩子始终被称为他,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小说中他的无名状态意味着个体被剥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而小说结尾处他被送往县救济院则意味着他既遭受了老南方的否定,又遭受了新南方的抛弃,他陷入到被历史与现实双重抛弃的处境之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南方女作家,波特在《他》中表达了南北战争战败后美国南方人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他》中那个无名的孩子正是波特这一代新南方人对于自我身份焦虑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8.
何艳华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16(1):66-69
打工文学是当代文学研究里面的一个新方向,目前进行系统和专门研究的情况较少。而打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国内还很少人从文学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米粒儿的城市》一文中,分析打工女的身份焦虑状态,进行一个相对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郭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0-43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短篇小说《瞬间》讲述了一个时空穿越的超自然故事。文章通过分析埃利斯夫人表现出的三种人格障碍特征,管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生存状态,揭示个人在面对时代和社会变迁时的无力与无奈。 相似文献
10.
11.
12.
萧斌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5):660-662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自1844年马克思在一篇读书笔记中使用“政治文明”一词到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时隔150余年。在此期间,既没有专门研究政治文明的著作问世,也没有深入探讨政治文明概念及其内涵的论文发表。 相似文献
13.
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在建筑与历史记忆、代际与伦理承变、人性幽微与世情采写之间进行叙事架构,历史、伦理与世情构成小说的核心元素。其历史书写,以建筑群为记忆主体,呈现时代变迁轨迹,揭示阶层差异;其伦理书写,以公共秩序和家庭关系的代际叙事,描摹出民间伦理的具体样态;其世情采写,直面社会痼疾与人性之恶,弘扬传统伦理与民间温情。小说既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历史的”深度,又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高度,堪称现实主义范式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14.
毛延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
以小说《A&P》作为具体分析实例,尝试借助库助文体学手段揭示小说主题“身份焦虑”的话语变异表征手段.结果发现,小说《A&P》隐含的“身份焦虑”主题在语音、语义、语法和语体四个层面均有所体现,分别关指主人公在情感、认知、语言以及人际四个焦虑维度.通过分析表明,借助语料库语言学这—分析手段,不但可以弥合语言学和文学彼此脱钩的本体缝隙,而且可以证明借助语料库手段寻求文学语篇主题分析与论证这一研究路径具有充分的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流散群体的文化身份问题愈来愈受到文化研究领域的关注,流散写作以文学的形式展现流散群体对文化身份的焦虑与诉求。卢新华的小说《紫禁女》为流散群体文化身份的建构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汲取西方的文化精华,创造出一种独立的华裔新文化,从而成为西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16.
电影《塔洛》延续导演万玛才旦藏族系列影片的主题诉求,聚焦藏区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个体生活经验,思考现代性进程中藏民的身份认同与文化焦虑问题。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塔洛和杨措等藏民稳定的情感结构面临撕裂,地方性经验的整一性遭遇危机。万玛才旦电影"藏地故乡三部曲"思考的问题始终就是藏区人民现代性过程中的文化焦虑与生活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建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5)
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世纪之初"底层写作"成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热点".贾平凹的新作<高兴>以特有的人文关怀,运用写实的手法,对作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开掘,关注他们生存的同时关照着他们的灵魂,在新世纪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旭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4):97-100
《丛林猛兽》与《伤逝》在叙事技巧和主题上具有相似性。两篇作品都通过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双重声音,达到反讽效果。聚焦人物与隐含作者、读者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两篇小说都表现了爱情与救赎、逃避虚无的主题思想,折射出作者对意义的焦虑。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一体化的语境中,"身份认同"已然成为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获得2010年德国图书奖的移民小说《鸽子飞去》便深刻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小说着重描述了主人公对自己边缘生存的焦虑和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瑞士主流文化面前,作为移居的少数族裔因缺乏认同感使主人公感到愤懑;同时在南斯拉夫-匈牙利文化面前,主人公同样遭遇身份焦虑。基于身份认同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追寻的思想历程,展示了欧洲一体化中当代欧洲移民的真实心态和混杂身份。 相似文献
20.
翟石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132-137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土洋节日之争”体现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冲突,其背后所隐藏的身份焦虑导致了人们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和外来节日的不平衡发展和文化自卑心理。从文化价值维度讲,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具有男性特征、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西方的节日更多体现弱男性特征、低权力距离和个体主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也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而在社会中产生了身份焦虑。这些都体现了转型期中国民众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和驾驭能力的缺失,也暴露了全球化态势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