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歧义”及其“谬误”辨析“歧义”意调“分歧的语义”,它就是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有超过一个语义。但是它不必然犯“歧义谬误”。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语义;它可分为两大类:(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内的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语义而引起的;(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语句P的结构(语法)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发竞争性的语义。(而当时的语境和知识又没法突出P的单一语义。)值得注意:所谓“标准”语义,是常有颇大的“含混”区的。①所以,当说者说出语句P,如…  相似文献   

2.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3.
韦森 《东岳论丛》2004,25(3):27-42
通过对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约翰·R·塞尔“如何从‘实然’中推出‘应然’”一文的商榷 ,这篇文章对哲学、伦理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一些深层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发现 ,塞尔试图用语言哲学推理的五个语句“七巧板”来试图在道德哲学中的“实然———应然鸿沟”上搭建桥梁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通过对当代语言哲学和元伦理学一些深层问题的讨论 ,作者认为 ,即使接受进化论的一些理论断想 ,我们今天也可以猜测到 ,人类的语言、道德和理性是在同一个过程中演化生成的。最后 ,这篇文章还讨论了语言、道德与制度的关联 ,并阐述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提出的“产权是道德之神”命题和韦森最近提出的“道德是产权之魂”命题的理论涵蕴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我们所要着重研究的只是自然语言里真语句的基本语义作用问题,确切地讲,即要研究在正常语境里于实指的条件下,自然语言中说真语句的本性在于“正确地反映事实”或与相关事实“相符合”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真语句是如何以此而实现其基本语义作用的。因为实指条件下真语句得以成立的基本机制乃是一切条件下真语句成立机制的基础。实指条件下的真理是本义上的真理,经验科学中的理论真理的本性与此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只要澄清了前者,也就朝澄清后者迈进了一大步。说到底,本义的真理问题不是(比如)形而上学甚至也不是认识论问…  相似文献   

5.
自从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先生指出《诗经·魏风·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古史辨》第三册下编)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学史、作品选都异口同声附和或发挥着顾说,这实在是一种悖离事实的曲解。而曲解的关键之处,即在于论者们把《伐檀》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当作具有讽刺意味的反问句来看待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君子,指靠剥削而生活的统治者。素餐,白吃,指不劳而获,这是一句讽刺话。”此说甚具代表性。其实,它并不是什么反问句,而是旁观者实话实说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陈述句。此二句译成今语,即:看那些…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关于“先公后私”和“大公无私’’这两个提法,在社会上流传着一些不同的理解或解释,其中有的属于理论观点上的分歧,有的则属于误解,甚至是曲解。因此,很有必要讨论清楚,统一认识,消除在群众中造成的思想混乱。这对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列宁提出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采取了“斗争”而抛掉了“统一,由此产生一系列理论上的错误和政治上的后果。毛泽东继承和发挥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由此而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同斯大林产生分歧。苏联《简明哲学辞典》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不能应用于“根本对立的现象”,这就是否认矛盾的同一性是普遍原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讨论,实质是矛盾的同一性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杨献珍同志说他从来没有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不符事实,因为他在1958年的文章中不但断言只有唯心主义者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而且断然否认思维和存在可以有“同一”的关系。他提出矛盾和的同一性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混为一谈”,这实际是反对把矛盾的同一性应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认思维和存在之间有矛盾的同一性。在“合二而一”问题上批杨献珍同志是错误的。用“一分为二”否认“合二而一”,就阉割了对立统一规律。只承认“分”而否认“合”,只承认斗争而否认联合,这样就产生了“斗争哲学”,它是“文化大革命”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引言留学生在学汉语的初级阶段,常犯一种语法错误,即在表达“在某地做某事”的意思时,采用“做某事在某地”的语序表达。如:我学习在宿舍。我打水在水房。我吃饭在勺园里。我们散步在校园里。我星期六打排球在操场上。一般来说,正确的句子结构应该是“NP在PP(处所)VP”。可是汉语中也存在“NPVP在PP”这种与留学生的错误句子语序基本相同的正确句子,如:我住在学校里。有时还只能使用这种形式,如:资料登记在电脑里。字写在黑板上。留学生往往对这种情况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可以说“我在加州住”,①也可以说“我住在加州”,…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后发行的“法币”为不兑现纸币,从而为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对此,笔者表示异议。1935年币制改革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市面上除了流通银元外,还流通纸币,即银行券。人们可持银行券向发行银行兑换银元。这种钞票即为可兑现纸币。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时,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市面只流通钞票,即所谓“法币”。为稳定币值,国民政府将白银换成外汇,规定每元法币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后又与美元发生联系,规定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并由国家银行“无…  相似文献   

10.
“新闻”刍议高文生什么叫新闻?这看上去好象只是新闻学的ABC问题,其实也正是新闻学中首先要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早在50多年前,陆定一同志就曾明确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之后,这一定义不仅博得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赞同,而且在众多...  相似文献   

11.
波普尔认为,以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决定论把“是”与“应当”混在一起,是事实与价值一元论,在理论方法上是错误的。波普尔本人主张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认为无论历史还是外在自然都不能替我们决定什么、选择什么,道德决定不可能从社会事实或对这些事实的描述中推导出来,而是源于我们的自由选择。对“休谟问题”中的“事实”与“应当”,马克思持一元论和二元论的辩证观点,由此坚持了历史决定论中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李凡 《中文信息》2005,(8):20-20
“天鹅孵蛋”这一表演本是汉区传统,但在很多地方都已难见其踪影。表演时,将桌子、晒垫、簸箕等当道具,由小伙子们在高空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以展示其灵巧的身手。我们在硗碛的“上九节”中幸运地见到这种快要失传的表演。  相似文献   

13.
在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语境下,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本文围绕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讨论了与此相关的五个问题。基本结论是:(1)唯物史观的核心并非“发展的观点”,而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物质决定精神”的逻辑结论。唯物史观不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而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的科学。(3)由于旧唯物主义不能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所以也就不可能致力于“感性活动”——“实践”来改造世界,而只能去求助于“观念”和“意识”了。(4)人类社会本来是整个宇宙或世界中的一个构成部分,然而正是由于唯物的世界观未必导致唯物的历史观,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会将二者区别开来。世界观与历史观的区分不仅必要,而且科学。(5)事实这个范畴首先是感性的,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能够感觉到的客观现象。事实虽然内涵着“是”,但事实却不能等同于“是”;事实包含了真相,但是,事实不等于真相。所以,“从事实出发”并不等于“从真相出发”。  相似文献   

14.
按古来的说法,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古人的名与字恒相关涉,或同义,或反义,或义相关连等,然遍检“员”“胥”义训,不见有何关涉之处,古今也未见有诠释之者,莫非伍子胥的名和字真的各不相干?问题恐怕没这么简单。  古人取名除就独立的词义着眼外,还从古代经典的一句话中截取名字,这也是一种关涉。春秋时鲁人季寤字子言(见《左传》定公八年),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寤”下释其名字关涉之由曰:“《诗》篇多以‘寤言’连称,如《终风》‘寤言不寐’,《考》‘独寐寤言’…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民狂享年货大餐”,“百货:两商圈日进帐上亿;超市:收银台前排长龙;家电:惊爆价引发抢购潮”;消费者“假日购物,每天甩出上亿钞票”。这就是《成都日报》对2004年元旦成都消费市场的描述。简而言之,这就是“大爆棚”,“拥挤不堪”。  相似文献   

16.
道德“滑坡”与商品意识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孩子与狼:道德“滑坡”是事实,代价论不可取本人曾是一名道德“爬坡”论者,即认为当前的社会道德处于一种进步状态;即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也是对过去“假、大、空”的道德说教失效的惩罚。可是,当我看到犯罪严重,腐败难治,尤其是亲身感受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顽强的事实:道德:“滑坡”。有人是不赞成这来自生活的体验的,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所应付出的必要的代价;在这个代价之后是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道德必然“爬坡”。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凡事得要付出代价,舍不得孩子打不着…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探讨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国民性格”的时候,有三个词是应当予以关注的,那就是“批判”、“反思”和“忏悔”。正是对这几个词的不同诠释或不同态度,使得两种文化及其不同历史影响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十分突出了。一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批判”这个词是完全不陌生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无疑是最高的。当时有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四大”对一度还写进了宪法)。其实,这“四大”归根到底是“一大”:大批判。在那个年月,几乎人人都在进行批判:批判阶级敌人,批判牛鬼蛇神,批判封…  相似文献   

18.
对“国有化、私有化、集体化”的理论探索严闻广在今天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所有制关系上,发生着或存在三种所有制的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即国有化、私有化、集体化(集体所有制化)的“三化”现象,探究“三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国...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对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两方面进一步地加以考察与认识?即合二而一与分而不合。 关于矛盾的范畴,指的是互为依存的对立的两极。即对立的双方互为排斥,又互为依存。“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如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 由于矛盾的双方,存在着同一性,即同一的实质,同一的内容,因而矛盾的双方一方面表现为合二而一,即它可…  相似文献   

20.
谢立中 《学术月刊》2022,(5):119-127
“理论”就是一组以特定逻辑格式联结起来、可用于解释相关经验事实的抽象观念或陈述。“解释”就是找出某种现象得以发生的原因,从形式上看,只要找到一个被我们认为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即可。“充分解释”则是必须要通过不断追溯找出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从形式上看,这就意味着将待解释的具体经验事实不断从相对更为抽象的陈述或命题中推演出来,直至这一过程无法或无需继续时为止。最抽象、最一般的理论陈述构成对有待解释的事实陈述进行充分解释的最终逻辑依据,它的形成是该领域在该范式引导下所开展的研究活动达到相对完善程度的标志。加强一般理论的建设应该是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