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分子的大屠杀给犹太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对当代美国犹太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犹太作品的分析,对美国当代犹太文学中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小说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大屠杀书写揭示了大屠杀事件从边缘逐步进入到美国犹太人身份认知核心的过程。文章从罗斯大屠杀书写的美国语境、大屠杀书写的悖谬性和大屠杀书写的空间化三个方面,探讨罗斯大屠杀书写的外围语境和内在特征,旨在说明罗斯的大屠杀书写一方面拓展了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大屠杀书写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展现了当代犹太人身份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在他1989年出版的《贝拉罗莎暗道》中明确表明了他对反犹主义和大屠杀的态度,清楚表达了他对自己犹太身份的强烈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大屠杀幸存者的精神创伤、小说叙述者的精神困境、第三代犹太移民的淡漠考察贝娄的犹太关怀。  相似文献   

4.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在后大屠杀语境下,美国犹太人背上了受难者的历史包袱。菲利普·罗斯通过创作试图让美国犹太人摆脱受难者形象的束缚,走出犹太大屠杀所留下的阴影。在《复仇女神》中,罗斯以隐喻的方式直面大屠杀灾难,通过犹太青年坎特在精神上被彻底击垮的例子来揭示受难式英雄主义的特点及其衍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犹太小说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分析二战后美国犹太作家的作品,可以了解这些作品中犹太作家对纳粹大屠杀的态度、犹太教教义对犹太民族的影响、犹太民族摆脱"异化"的困境及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园等不同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大屠杀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争论中,欧芝克创作了影响广泛的大屠杀作品《大披肩》,受到各类读者认可。运用叙事学方法和大屠杀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欧芝克的女性大屠杀叙事特征,分析欧芝克选取的历史原素材,阐释运用的叙事模式实现的完整叙事,解析母亲视角的特殊意义,提出女性人物的大屠杀经历将从性别视角突出女性历史性话语,映射犹太女性遭受的多重迫害,从母亲视角深刻体悟大屠杀对个体以及犹太民族造成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生代犹太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一切皆被照亮》以一位美国犹太青年作家前往乌克兰寻根的经历为线索,借助魔幻现实主义重构个体层面的家族史和社会层面的犹太集体记忆。通过探讨小说中的"后记忆"与犹太性的关系,该小说体现了新生代犹太作家在后大屠杀时代继承创伤、延续犹太性,并以文学想象表现历史"真相"、照亮未来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1997-2007)国内学术界在犹太思想与文化研究、犹太历史研究、"大屠杀"研究、中国犹太人问题以及当代以色列国家研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详细梳理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分析目前国内犹太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专职人员匮乏、学术基础薄弱、原创性学术成果数量偏少等等,对于推进犹太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披巾》是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芝克的中篇小说,通过探讨主人公罗莎所受到的创伤性记忆,为读者加深理解犹太人大屠杀对幸存者的影响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The Holocaust was a human event, perpetrated for human reasons which can be historically explained. As an event within history, it is unique in terms of the murderers'S motivation: a mission to rescue Germany, Europe and the world from their supreme enemy, the Jews. Other events, such as that which seems to most closely parallel the Holocaust, the Armenian massacres by the Turks in World War I, bear certain similarities to the Holocaust. Yet. In its attempt at total physical annihilation of all Jews everywhere, the Holocaust is unique. It stands at the extreme end of a continuum of human brutality, extending from mass murder, which has become commonplace, to genocide, and to Holocaust.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的关于纳粹屠犹问题的研究,考察了中国学术界对纳粹屠犹事件的认识,分析了纳粹屠犹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何对纳粹屠犹进行历史阐释,存在争议。绝对主义认为存在某种普遍的真理和标准,相对主义则强调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标准,不存在普遍的判断标准和道德规则。多元主义的特征在于,既反对绝对主义的单一论解释,承认其它解释、标准的合理性;又反对极端的相对主义。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在纳粹屠犹问题上的立场转变表明,相对主义在价值评价层面存在边界。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有其进步性,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小说家威廉·斯泰隆的小说《苏菲的选择》是大屠杀文学的经典之作。斯泰隆将他的问题意识扎根于基督教神学之中,通过波兰女子苏菲在克拉科夫、奥斯威辛和纽约布鲁克林的生活遭遇重新诠释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斯泰隆的诠释不再只停留在对纳粹暴行的谴责上,转而关注于每个人原初的罪恶,由原初自由的丧失所导致的罪恶之境。这种诠释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大屠杀经验的反思,更为身处绝望之境的人们指明救赎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大屠杀"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立足现实进行历史言说。本文侧重于小说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叙事空间的多维切换以及叙事方式上表现的碎片化和拼贴式的形态,使小说将历史与现实中各种矛盾的、异质的思想共熔一炉,表现了斯泰伦的思想立足点在不停地移形换位,不断针对生活与历史进行自我辩驳与自我超越的探索精神,最终达到了历史与现实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流亡巴黎的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是20世纪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重要抒情诗人.1959年出版的诗集<语言栅栏>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他以碎裂的语言形态展示恋母和死亡的恒常主题,并全面侵入到句法、韵律和诗学形式之中.诗文碎裂性则根源于那场人性灾难,是诗人内在破裂的诗学外化,是眷恋母亲的禁忌与省略,它摧毁了自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以来德意志诗歌语言的流畅性、和谐性与整全性,拆毁了海德格尔形上学筑建的语言之家,使之成为不可诗意栖居的一片废墟.策兰诗文晦涩难懂令德国学者束手无策,却又释者如云.寻章摘句的"提纲挈领"式诠释方法失去了解释策兰诗文的功能,本文从恋母和死亡主题出发,分析诗学语言的碎裂形式,对<指望>、<雪床>和<轨堤,路边,荒场,瓦砾>等三首诗进行周详整体的文本诠释,力图破译难以破解的绝对隐喻和图像密码.  相似文献   

17.
1947年到1950年美苏两国对犹太人的共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建国并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美苏是战后冷战对抗的主要大国,对犹太人的支持均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美苏支犹排阿的巴勒斯坦分治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权宜之计,对苏联则是实用主义外交。两国都是为了排挤英国,且对经历二战浩劫的犹太人抱有同情。  相似文献   

18.
《耕耘骨头》是海地裔美国作家埃德薇奇·丹迪卡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对1937年多米尼加共和国境内的海地人的文学书写。小说从大屠杀的幸存者女仆阿玛贝尔的角度叙述这一历史事件,让读者重返历史现场,关注大屠杀施加给幸存者、受害者及其亲友的灾难性影响,思考大屠杀带来的个人身份和民族身份问题,讨论对大屠杀进行文学再现的必要性。文章着眼于历史事件的后果,从人物身份与叙事视角出发,就“失孤”“大屠杀”与“身份”等问题进行细查,讨论作品对大屠杀进行文学书写的历史意义。幸存者拼缀破碎身份的努力既是为了求索自身存在的价值,也隐喻了对民族身份界定的公共思考的必要性;与自然灾害导致失孤后果相比,施暴者的刻意遮瞒掩盖使大屠杀导致的创伤更为深重,使受害者难以举证申讨,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和谴责。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文学书写在警示后代和预防类似灾难重现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