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就是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心理机制,它是科学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功能,或者说是科学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于科学创造是”审美的创造”,科学鉴赏是”审美的再造”,科学鉴赏中所特有的理解活动同时也是对鉴赏对象的再创造,科学鉴赏中的美感体验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科学创造中的美感的再体验.因此,无论是科学创造中的美感还是科学鉴赏中的美感.其审美心理机制都是相同的.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过程,始于不和谐感的出现,终于和谐感的满足.从心理机制上看,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就是移情、同构和直觉.  相似文献   

2.
联想与想象,是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最重要的心理机能,尤其在音乐美的享受中是不可缺少的审美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代越来越多的美学家对审美感知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其中不少美学家是从视知觉入手来研究审美感知的.因为自然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存在,艺术家与视觉世界之间,观者与作品和自然事物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这种视觉把握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感觉元素——形、色、光、影等——的分析都是在这个整体把握之后进行的.其次,审美过程中的想象、情感及理解都是以视知觉为基础的,不了解视知觉过程,其它方面就无从深入.此外,心理学实验证明,视知觉在整个知觉系统(包括视、听、味、触、嗅等知觉)中明显地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审美视知觉既是审美感知的基础,也是全部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视知觉具有完整性、主动性特征,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心理建构活动.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是人们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综合体现。我国古代在长期的文学鉴赏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凝结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鉴赏范畴。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直觉感受型、抽象理念的具象化、名词术语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审美活动的心理分析,这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这是因为,随着美学基本理论讨论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美感经验的精华总是在审美主体的身上发生的,人们的审美活动无论怎样严格地受到审美对象的限定,但最终仍要回到对主体心理机能的分析研究上来,这样才能科学地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基于这个角度,本文试图讨论一下,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在审美心理机能理论上有无贡献?它对后来的西方美学发展起了何种影响?应该如何予以评价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有人对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基本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把文学的基本特征归之于表现情感.随着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传播,文学“情感特征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笔者认为,文学“形象特征说”虽属传统文学观念,但不应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从文学理论科学体系的建构,还是从指导文学实践来说,都需弄清楚.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审美对象.文学要真正成为审美对象,它就必须适应美感认识的需要,具备美感认识发生的条件.美感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某个特定对象的美,首先是以感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任何美的对象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人们正是因感知对象的感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诗歌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意象的具体内涵,借助想象来感知诗歌的意象,结合通用意象理解诗歌,从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潜能,使学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文学话语接受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接受的前提是文学话语的接受。文学话语的接受融注着接受者多种心理因素,接受者只有激活所有心理因素,才能体味文学话语的意味,洞悉作品的内涵意蕴,实现审美再创造。本文通过分析感觉知觉、想像联想、情感体验、理解领悟这些心理因素与文学话语接受的关系,阐释文学话语接受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礼 《社会科学家》2008,14(2):150-153
文艺语体词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丰富的现实世界和多样的感知途径为文艺语体词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物理和生理基础;词是思维的成果,在感知和思维的过程中,审美情意、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审美主体"宣泄与传达"审芙体验的需要发挥了促进作用;注重用词华美的作家、文学流派以及时代文风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一般来说,它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通教育。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普及主要是进行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为人的审美活动奠定理论基础,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修养。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通教育,即把美的规律贯穿到其他学科教育中,发挥出美育对智育、德育的促进作用。人类绝大多数实践活动,无不渗透着美育的成份。…  相似文献   

11.
文学活动是一种价值特性极为突出的审美活动,与文学主体的文学价值观念直接相关.文学价值观包括人们对于文学价值的认识看法,以及在文学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点或观念,它包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审美理想和审美判断等内涵要素.文学价值观念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文学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等文学实践活动中,关乎文学价值的生成与实现,以及文学的价值评判与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社会的文学批评,实质上也是一种审美的文学批评。因为,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批评,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审美活动,批评家评论文学现象的过程,也就是把它当做自己审美的对象予以观照、阐释与评价的过程。在这个审美活动过程中,批评家与一般的艺术美的欣赏与接受者不同,他所关注、把握的是他的审美对象的价值涵意。而把握文学现象的社会、美学诸价值内容,是以事实认识为基础的,因而文学批评含有趋同的客观特性。但是,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审美心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实质上就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过程。因此,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即敏锐的审美感知、丰富的审美想象、透彻的审美理解和浓厚的审美情感。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考查。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感知是指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对美的诸因素的直接把握,它是审美感受的第一心理要素,是…  相似文献   

14.
人类审美活动具有分属为不同层次的双重性质 :既是受生理、心理机能影响的智能性活动 ,属于自然层次 ;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精神性活动 ,属于观念层次。自然层次决定了审美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使审美具有着全人类性 ;观念层次决定了审美观及审美价值的具体形态 ,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 ,使审美具有着发展性、社会性。审美活动就是由这两大层次交织而成的整体 ,是以非功利认知方式为智能基础的社会精神性活动。仅仅强调实践的社会性或仅仅强调生命的自然性 ,都不能合理说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15.
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美学研究出现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在方法上从自上而下的理性思辨方法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心理实验方法;一是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审美客体转移到了审美主体,注重审美观照中的自我活动,特别是集中对审美活动进行心理分析,集中探讨“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等问题。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就是在这一潮流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理论体系。立普斯是移情说理论的系统化者和最大代表。他对移情说作了较充分的发展,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每一个领域中去,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相似文献   

16.
文学鉴赏力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鉴赏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评价力等,他们互为渗透,共同规定着文学鉴赏的深度、高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源氏物语》中表达主观感动和感受的“哀”,到江户时代由本居宣长发展整合为客观化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对“物哀”加以感知和理解的、作为审美活动的“知物哀”.是这三个概念形成演变的基本轨迹。“物哀”之“物”是能够引起“哀”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物.是把政治、道德、说教等内容排斥在外的。“知物哀”的“知”是一种审美性感知、观照或静观,因而“知物哀”就是“审美”的同义词。但“知物哀”所“知”的对象常常是超越道德的复杂深刻的人性人情,只有对人生、人性、人情有充分理解者才能有所“知”,因而“知物哀”是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一种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8.
贾振勇 《河北学刊》2008,28(1):99-103
审美观念是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强势阐释支点。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存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审美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中枢,包孕着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理性、欲望、潜意识、道德判断等人类诸种精神因素。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是审美体验在特殊艺术时空的特殊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9.
潘雅琴 《学术研究》2000,(6):105-108
审美活动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误读伴随其始终。读者理解文本,逐步接近其内涵本真,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积累审美经验,拓宽期待视野。误读反馈信息,是作家创造新文本的审美创造动力。  相似文献   

20.
黄河 《云南社会科学》2004,1(3):130-133
会话话语的审美体验一头连结着话语——语言,具有社会性,另一头连接着审美主体 的个性心理、个体意识,具有个体差异性,在审美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中,都留下 了审美者自我意识、生活体验、文化修养、思想情感的烙印。会话话语的审美体验,无论是 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都在会话语境中展开。会话话语的审美体验,可以增进人际吸 引,促进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