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有着鲜明的纪实性特点。其艺术表征体现在制题、小序、作者自注等方面,而深层则反映了地域文学在创作观念上对主流文化的趋同性。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纪实性现象的产生,是地域性题材与时代共通性以及作者创作意图交融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萧雄是著名的清代西域诗人.然而由于研究资料的匮乏,有关其生平尤其是他入幕西域后的事迹至今模糊.通过对相关历史背景及现有材料分析可以证明,萧雄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随军出关进入新疆,光绪十一年(1885年)离开新疆返回家乡.在新疆期间,随军游历天山南北,并写下了大量诗篇,描绘了新疆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3.
唐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作者大体可分为亲历西域者和未能亲临西域者。亲历西域者的心态与情怀积极乐观,未亲历西域者的诗歌纪实性相对较弱。屯垦戍边诗既展现了屯垦戍边者的艰辛与奉献,歌颂了戍边将士昂扬豪壮的时代激情与靖边卫国的英雄气概,也再现了西域风物、民族和睦、文化融合等社会现实,同时还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安宁的期盼。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清代西域诗的天山意象,提出新解:天山为中华名山,清人对天山的赞美,更是对天山与中原山脉相连,西域与中原密不可分的高度认同;天山无论在自然与人文方面,都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诗歌中的意象,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唐代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叹,幽怨感伤,千古传唱。但清代西域诗中的"春风、玉关"意象却截然相反:"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度玉门关"、"应同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的吟诵,不绝于耳。这种乐观与豪情,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折射出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无边塞愁苦之音"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岑参的西域诗及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岑参西域诗不能称边塞诗.其诗的特点是纪实,确证了轮台城的位置,填补了唐代西域历史、地理、民族、战争的实情。并和封常清一起维护了统一,加强了民族团结,立下了不朽功绩。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歌颂祖国的统一,赞同新疆各民族友好交往,反分裂与反侵略等方面论述了清代西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清代西域行记是汉唐以降西域行记创作的又一次繁荣,对于西域自然、人文的记录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清代西域行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长,所述行程由过境西域变为以西域为出发地或目的地,其主要创作群体亦由僧侣、使臣转变为西域官员、流人。清代西域行记务实考据之风增强,将“记”与“考”相结合,内容广征博引,体现出学者化倾向;其文体功能亦伴随着作者创作意识变化,体式包容性增强,呈现由“史”到“文”的转变。清代西域行记之学者化与多元化特征,表明西域行记已由扩见广闻、为人立传的史地学之作,转向了科学考察与借记娱情、借行立论相结合的文学之体,于史地学价值外,亦颇具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人洪亮吉,因越职上书直言朝中敝事,触怒君威,从而被贬戍新疆伊犁。在遣戍过程中,洪亮吉用浪漫的笔调吟诵了西域的壮美山河,展现了西域的民风物产,记录了遣戍的艰辛和友朋酬赠的深情厚谊。这些诗作风格多样而自具面貌,艺术手法精湛而成就卓越,是清代诗歌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批佳作。应当说,洪亮吉的西域遣戍诗,拓宽了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题材和边塞遣戍诗的情感主题,推动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同时,这些诗歌也进一步奠定了洪亮吉作为清中叶诗坛名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銮宣是清代中叶亦官亦诗的杰出人物,诗作数量可观。对其谪戍新疆期间创作的二百余首诗进行研究,发现其在戍地的诗歌异于前作,风格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呈现出汪洋恣肆、怪奇多变、豪迈激荡的特点;多采用歌行体进行创作。究其变化的原因有创作空间的变迁、西域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固有的诗歌传统等几个方面。谪戍新疆,成就了李銮宣诗歌创作的提升,丰富了诗人的创作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1.
史善长洒脱乐观的性格使他的流放生涯少了些许失意的悲愤和不平的愁苦,多了一种平和从容和新鲜好奇,因此有助于他发现西域文化中原生态的美。其流放诗体现的西域民族风味、自然风光、风俗人情,形成了其流放诗浓郁的西域文化特征,从而使他的流放诗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和神奇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华夷一体”是元代文坛的重要特征。高昌偰氏家族在元代多族士人圈中活动频繁。偰百辽逊的别集孤本藏于韩国,待阐发处甚多。其送别诗投赠对象有汉儒、西域亲友、入华穆斯林、僧道等,这证实了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有之精神财富。其诗歌呈现出西域人善于理财的文化特征,乐观幽默、勇武任侠的民族性格,为诗坛增添了新的光彩。在体裁选择上,偰百辽逊将西域音乐特点融于汉语诗歌创作中,五句诗、六言诗等“杂体诗”别具一格。其诗感情真挚,证实了元代多族士人间关系之紧密。西域诗人对于科举的关注,畏兀家族连胜科场,当是元代文史不同往古的新异之处。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元代诗歌有别于唐宋的“异量之美”,更好地构建涵括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其中教益,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元代著名诗人耶律楚材,在西域生活过多年,其西域诗既传承前贤,又别有风貌,展示出"华夷一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热爱大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厚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祭奠、悼亡死者的诗歌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悼亡诗,一类是哀伤诗。清代诗人乔亿集中共有此类诗歌58首,数量较大,成就较为突出。本文拟从其该类诗歌的数量、内容、特点及原因探析来研究,以期更好地走近和了解乔亿其人其诗,并给予其悼亡诗、哀伤诗一个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在遣戍伊犁期间,驱驰万里,遍历新疆,先后撰写了被称为"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史地特色而广为流传。《新疆赋》《西域水道记》对清代新疆屯田多有记述,是了解和研究18至19世纪新疆屯垦开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陈诚是明代著名的西域使者 ,除传世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外 ,还留下《西域往回记行诗》 92首 ,可视为明代西域的一幅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的西北史地学中,西域是研究热点之一。李光廷的《汉西域图考》是在19世纪陕甘回民起义、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西北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意义的西北史地学巨著。李光廷及其《汉西域图考》,以开阔的眼光、翔实的资料,配以先进的西方绘图技术,图文并茂地对汉代以来西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乃至民俗和宗教等进行了细致考证,为拓宽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的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代西域诗句释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盛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达到了顶峰。诗歌创作也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随着对西域的大力开发和苦心经营,诗人写西域诗者风靡一时。然而,唐代诗人真正到过天山一带的,只有骆宾王和岑参二人而已。其他诗人写作西域诗,不是凭经据典,就是捕风捉影再加以主观想象罢了。因而,在唐代西域诗中出现的山水地名,除骆、岑二人为实指,其他人多为虚指。有的出于对仗的需  相似文献   

19.
唐代在西域的军政、行政机构设置中不用"西域"之名,而代之以安西、北庭、碛西、镇西等名称。岑参的西域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变迁,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西域是清代主要的流放地,流人作家将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以诗歌的形式呈现。面对自我内心,流人作家在现实中抒发思乡之愁情,在理想中以梦的形式回归故乡;面对戍地的他人,他们称赞上官渴求早日赦还,他们与同人互相宽慰帮助;面对国家与民族,他们感慨祖国历史与山河,赞美自然与西域民俗。清代西域流人流放经历令他们的诗歌表现出与中原诗歌迥异的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