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大权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71-72
张庆老师在《试说对话》一文中(《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6期)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这就是说,学生与文本要做到真正对话(发生碰撞),就应该具备与文本相关的“背景信息”(知识与生活体验)。这“背景信息”主要包含阅读经验图式、个人文化信息、个人的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三重。 相似文献
2.
王明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50-15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其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师辛苦地"讲"出来的,而是靠"主体"自身不断在语文阅读实践中"习得"的。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主体"的存在,无视"主体"的感受,有意无意地扮演着"独角戏"不光彩的角色,一味地讲呀,一味地灌呀(当然,笔者无意非议有必要的讲解与阐析),让学生没有了自主阅读的时空,全然置身于老师的掌控之下。长此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无法提高。 相似文献
3.
陈旭民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9):71-72
阅读,尤其是文本的阅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向来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 相似文献
4.
廖小冬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儿童成长的基石是什么?阅读是建筑的基础,成长的基石!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见注)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现有语文材料,挖掘儿童阅读潜力,妥帖指导,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并通过一次次精彩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6.
今天经典文本的阅读仍然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经典文本的阅读不仅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摇篮,而且可能成为孕育、揭示规律的母体。但是基于种种原因,中文专业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重视不够。结合《文学理论》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树立经典文本阅读的培养理念以及具本实施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倪妙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品位文本,从而与文本、与作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内心中、在情感上与 相似文献
8.
高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
针对特定的教学实际,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提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重视文本阅读,该类课堂的教学应回归“原生态”教育.从教学的目的看,无论怎样的阅读目的,怎样的阅读材料,都需要给学生以阅读指导,把本属于学生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以读来贯穿课堂教学,切实地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同时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要对学生的读给予适当的规划、设计与指导,从而达到原生态语文教学课堂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三者之间在教学本质上的合作与沟通。语文教育满含主体情感,充满情感体验,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当文本进入教学流程之后,随着师生活动的不断发展,师生与文本之间就产生“人本”对话,使接受者(师生)从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间接获得理解信息,进而凭借文本信息唤起记忆、储存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探究文本,在“人本”互动中感悟新意,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海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高尚的有学问的智者交谈,书籍能把我们从狭窄的地方带入更加宽广的地域,读书能增长知识,能拓宽视野,能陶冶情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为日后说话作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立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5):533-542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变化。学术共识日益增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频频问世,学术研究参与并引领现实生活的水平不断提升,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成就固然让人欣慰,但观点分歧依然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 相似文献
12.
林其雨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5):74-77
原生态阅读体验是阅读主体在不借外力的情况下,凭借固有的阅读视界直面文本,展开自主阅读,“倾听”文本的召唤,感受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虽是在文本语境中完成解读活动的,但它更多的是借鉴固有的感受与经验,对文本做出直接反应,建构出意义彰显着浓郁的个体色彩。与文本规定的内在意义相比照,或肤浅,或偏离,或一致,或相悖, 相似文献
13.
陈先羽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2):23-24
阅读是需要感悟的,阅读中的感悟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相互碰撞、情与情相互冲激后的融合,是读者好似心中要说的话被作者说出了,读者要表达的情,在作者处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达到了共鸣;读者在阅读时走进作者的心,作者则与此同时占据了读者的情。阅读产生了感悟,而使文字复活、情趣相通。 相似文献
14.
吕英姿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7):21-21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智慧也体现在如何更好地给出充分的时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空间,与文本发生碰撞。感悟文章的内涵,走进人物情感世界,实现师生与作者、读者与文中人物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徐程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8-159
近些年来,我所任教的班级一直坚持办图书角,每学期小小的图书橱摆放500多册图书。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为学生阅读找个理由,让学生在阅读中行走,品尝阅读的乐趣,体会阅读的成功,形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增长灵气,滋养底气。 相似文献
16.
娜仁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49-151
在现代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教师没有起到桥梁的作用,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和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介,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这样才能发挥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海妹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韩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7-127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师要做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个载体,充分体验文本所承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建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记得有位语言学家说过,学生与文本犹如一对青年男女谈恋爱,你只需让他们亲密接触便是,可有时作为媒人的教师却一个劲地介绍着他们而不让其接触, 相似文献
20.
阅读过程常常伴随着创造思维活动。创造域是指阅读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具体地讲,是指阅读主体对阅读文本客体的完善、延伸、类化、运用、变形、生发等的范围和程度。它由三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