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紧缩句可按一般句子去分析,而不必先论来历.(1)刚装上车又卸了下来.(张静主编《现代汉语》)(2)一问三不知.(3)你去我也去.这类以往叫作紧缩句的句子去掉句调,剩下的短语有个共同特征:多核心(核心谓词不止一个).居此,可叫“多心”短语,但是听着不雅,不如叫作多元短语.这类句子就命名为多元句.多元句中间没标点没停顿,无分句标志,里面不存在分句,显然属于单句.确立多元短语,多元句还会为解释相关现象提供方便.(4)你去我也去,咱俩都去.(5)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6)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人,你能问出个啥?例(4)、例(5)两个复句的第一分句都是多元分句.例(6)“人”的定语由多元短语充当.以往把紧缩句划归复句,管它叫紧缩复句.这中间存在一系列问题:(一)为了把紧缩句归入复句而特设紧缩复句,又为设立紧缩复句而不借修改复句的判定标准.不再把分句间的语音停顿(分句调)视为必备条件.这里采取的是让复句迁就紧缩句的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归类原则.(二)紧缩复句的分析,不具备可操作性.分析复句,一般都要划分分句,标示分句的关系;而分析所谓紧缩复句却“光说不作”(参见(七)),说里头怎样怎样,可从未见到有谁正儿八经地象分析一般复句那样演示过,因为划出分句这一步就做不到——紧缩句整个儿就是一句!(三)紧缩复句  相似文献   

2.
语法系统论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法则。语法系统,是语言结构法则的系统,也叫语法体系。语法系统的核心之一,是对语言单位的认识。暂拟体系认为语言有了级单位:词、词组、句子;它的系统是3级单位的语法系统。提要认为语言有5级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它的系统是5级单位的语法系统。我们认为语言有8级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段落、段组、篇章;我们的系统是8级单位的语法系统。 汉语8级单位的语法系统,是有别于传统语法的汉语文章学的语法系统。这个语法系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德鹏 《学术探索》2008,(6):98-101
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相比,在词一级语法单位的差异性表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短语一级表现为变异搭配;在句子一级表现为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旬群一级表现为整体设喻,在特殊的句群——篇章层级就表现为童话、散文诗等不同的语体。  相似文献   

4.
论词组(上)     
一 词组的名称和定义 1.词组的名称 在谈词组的名称之前,先谈谈汉语里究竟有没有既不同于词,又不同于句子的语法单位——词组。许多语法著作承认有这样的语法单位,但也有不少语法著作否认这种语法单位的存在。如丁树声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就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结构的分析跟句子结构的分析合为一体,说“除了一个词的句子以外,每个句子都可以分成多少个成分,这些成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句法关系,造成一定的句法结构。”(9页)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也不讲词组,而是把词组和句子都混合在词的配合关系之中,说:“词和词  相似文献   

5.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6.
语言结构论     
汉语有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段落、段组、篇章8级结构单位。在这8级单位中,语素是原始单位,词至篇章是组合单位。所谓原始单位,是说它是初始单位,只有结构体没有构件;所谓组合单位,是说它是由构件组成的单位,既有结构体又有构件。 在组合单位中,词以语素为构件,词组以词为构件,句子以词和词组为构件,句组以句子为构件,段落以句子和句组为构件,段组以段落为构件,篇章以段落和段组为构件。另外,在这7级组合单位中,词、句子、段落、篇章是基本的组合单位,词组、句组、段组是过渡性的单位。基本单位的特点是:它们都有形式标志;过渡性单位的特点是:它们没有形式标志。  相似文献   

7.
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区别词法现象同句法现象,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语法分析;有助于词典编纂中选词定目的工作;有助于解决汉字拼音化工作中的词儿连写或分写问题;有助于阅读和写作,避免犯语法错误。但是,现代汉语中词同短语的划界是一项极为棘手的工作。单音节词同短语区别起来没什么问题;困难主要出在多音节词,特别是合成词同短语难以区别。合成词和短语都是由两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语法学界对要不要区分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词组分析),要不要区分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词组成分),持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分析;正确区分它们的不同,并把句子分析与归纳句型紧密结合起来,是汉语析句方法上的一项改革。一要认识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词组分析)的不同性质,首先须明确句子和词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性质不同的语法单位。许多语法书上都认为,句子是语言的动态单位,是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词组是语言的  相似文献   

9.
句子功能是语言学界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语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之前的研究多从语义和语用出发,是舍语法而就其他的思路,语法学意义下的句子功能应当是句法形式上得到体现的功能性特征。句子功能是句子区别于小句和短语的重要特征,是依附于句子的非线性句法功能特征,它们必须通过有限的句法操作手段改变句子的线性结构在句子的表层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话语(discourse)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text),通常限于指单个说话者传递的连续话语.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则是指对比句子更长的语言段(既话语)所作的语言分析(linguistic analysis),旨在找出带有相似的语境(context)的话语系列并确定其分布(disteibution)规律.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也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之所以产生语言,正是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人们用于交流最基本的单位是语言信息,交流的过程就是已知信息、新信息、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传递.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组的语言单位就是话语.话语可以由一个词充当,也可以由一个分句、短语、句子乃至一组句子构成.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说:  相似文献   

11.
刘林 《理论界》2013,(2):177-180
本文提出了句子焦点的选择机制,解决了书面语中焦点判断的问题。在没有焦点标记词的句中,焦点性越强的成分越容易成为焦点;在有焦点标记词的句中,如果句中没有强焦点性成分,I型单联但能够指向句中不只一个成分的焦点标记词一般指向的焦点为其紧邻成分,II型双联的焦点标记词有其自身的指向倾向;如果句中有强焦点性成分,I型和II型焦点标记词都倾向指向这些成分而使之成为焦点,II型焦点标记词甚至会因之而改变其指向倾向,但当前后是同等级的强焦点性成分时,II型焦点标记词又恢复其原来的指向倾向;当句中有两个以上焦点标记词时,位于前面的焦点标记词标记的成分是句子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句子是能独立存在并表达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从结构来看,句子可分为完全句(fullsentence)和不完全句(minor sentence),完全句,是指至少有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结构齐全完整的句子;不完全句,是指在一定上下文中省略了某些成份的句子。句子片段(sen-tence fragment)属于不完全句中的一类,按层次分析法,可分为词语片段、短语片段和从句片段。它们本身不是句子,只能充当句子的组成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句子片段,因结构和语义不完整而不能用句号断开,亦不可代替句子单独使用。否则会被看作是语法错误,它表明作者缺乏对谴词造句的基本原则的理解,而且没能把握住要表达的思想。然而从语言的实际使用来看,这种从概念出发所作的结论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在日常交际的特定情形中,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从句同样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如“Who?,”“When?”,“Never!”,“May be”等。又如:在会话中。“While he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这一从句片段同样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When did the car hit him?由此可见,一个语言单位是否表达完整的意思,不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语法结构是否齐全,而取决于交际者对它的感受。英语句子片段用于以下特定场合或语境中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梳理了汉语语序的研究历史,特别是汉语“句序”的研究成果,重点总结了代表我国复句研究最高水平的《汉语复句研究》中的“句序”研究成就。研究表明:第一,小句的排列次序不单单是语用表达的需要,在联结关系、逻辑基础上,在关系词语的使用上都有条件限制;第二,小句句序和小句特性协调统一;第三,小句类型和小句次序有密切联系。“句序”研究充分证明:不能机械地套用短语规则来解释句子,要从句子事实出发,研究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古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给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标点符号标点古书,这是本世纪初的事。其实远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了句号和逗号,因为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子。正确的断句,是读懂古书的初步标志和基础。古时孩提入学读书,开头便是训练识字、朗读、断句子。《礼记·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点断经书。古人把这一点断经书的工作叫做“句读(dou)”。“句读”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黄季刚先生说“连言句读者,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文心雕龙札记》,下引同)最初,句和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古代句读有时用“、”作为标志,一般说  相似文献   

15.
语段是大干句子的语言单位,又是构成篇章的一个基本单位,它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围绕一两个中心意思组合而成,能较准确地阐明一个观点或描写一个细节。就其结构而言,它已突破了一般语法研究的范畴,而又不排除有的还存在语法关系,但主要是以其表述的意义为内在联系组合而成。我们把由语言到篇章的若干单位,按其大小顺序排出如下队列:篇章>意义段>自然段>语段>句>词组>词从逻缉的角度来说,词是表达概念的,句则完成一个判断,而语段就要表达一个推理过程。正因它反映的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因此重视和加强语段教学,  相似文献   

16.
论超句     
1、什么是超句。 超句是句子或句群等更大的语言单位作成分的超级句子。如: ①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一看,第一句是:——“你改悔吧!” (鲁迅《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7.
“词有定类,类有定职”,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语法规律。不过语言现象又是复杂的,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有时也会因为某种原因临时打破这个规律。“词类活用”就是对这个规律的一种突破。 “词类活用”指的是原属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作乙类词这种临时性的词性变化。例如:在《鸿门宴》中有“瞋目视项王”和“范增数目项王”这样两个句子。两句中都有“目”这个词。“目”表示的是视觉器官的名称,是名词。“目”就是眼睛,“瞋目视项王”中的“目”就是名词,当眼睛讲。而在“范增数目项王”这个句子里,“目”的词性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1)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①②③④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⑤⑥(着重号和为分句编的序号①②③等是引者加的。下同)好多书都把这个句子分析成了转折复句(有的把第一层次划在③、④分句之间,有的又把第一层次划在⑤、⑥分句之间)。《语文知识》1988年第3期刊登了孟治荣同志的《关于一个复句分析的质疑》一文,指出了这种分析的错误,提出了第一层次应划在③、④分句之间,全句应为假设复句。笔者完全同意孟同志的意见,但对孟文中的下面这  相似文献   

19.
联合短语与联合复句充当句子成分,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容易产生分歧,搞清其区别,很有意义。笔者提出如下讨论,请批评。 先看例句: ①习惯了的东西,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 这个句子的主语部分是“习惯了的东西”,谓语部分是“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这句的谓语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的”。(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第128页)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妥,提出来,与黄、廖二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0.
冯胜利的"右向构词、左向造语"的韵律形态句法学理论,初期面临两大主要实践考验,但并非没有解释力。事实上,这一理论有其作用范围:即只有句法上合法的单位才能运用这一理论,其更多地用来判定句法单位的语法性质为词还是短语,而不在于判定句法单位是否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