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以生命寓言的形式揭示了生存的苦难和绝望,并讴歌了对此进行的声明抗争。这种主题的选择源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也反映了他惶惑的生命观。他的乡村小说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阎连科乡村小说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叙事是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对生命生活的厌恶与恐惧是阎连科乡村小说苦难意识产生的根源,疾病、权力、自然、贫穷、爱情缺失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是苦难意识表现的具体形态,抗争苦难是作品人物应对苦难的最重要方式,也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运抟 《江汉论坛》2007,(4):117-120
关注乡村权力状况是新时期乡村小说一个贯穿性主题,包括四个方面:权力与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与经济,官场权力游戏.它们有所关联,但存在明显的递进演变,显示了文学与时代的联系以及乡村权力的时代特征.同时表现了创作主体意识走向自觉的趋势.乡村小说的权力主题针对着乡村重要现实问题,体现了强烈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的乡村小说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城乡文化的冲突.贾平凹、陈应松和孙惠芬等作家的乡村小说展示了乡村家园在城市挤压下的艰难现实,突出了"地域故土"的失落,彰显出城乡交融中的较量与冲突,追寻着失落的精神家园,悼挽着乡村文明的衰落,思考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等重大生存问题,揭示了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痛苦与内心困惑.当然,这种城乡冲突叙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识的诗意追求——略论阿来的中短篇小说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来以小说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审美世界,建构了表现生命意识为主题的藏族文学的一个艺术世界.他直面现实人生,直视社会变革大潮,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透视他本民族同胞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城市/乡村小说几乎涵盖了小说艺术观照社会生活的全部,但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小说普遍存在着重乡村、轻城市的倾向。为此,以场域为视角探讨现代城市/乡村小说理论与创作上的流变及互动关系,对于总结现代城市/乡村小说的创作特点,分析其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形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面对乡村脱序的现实,新世纪的一些作家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乡村生活整体性的瓦解,他们主要运用了非愚即痴的叙述者、狂欢与荒诞等艺术手法来表述碎片化的乡村世界,这在阎连科、林白、贾平凹与莫言等作家近年来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新世纪乡村小说形象地再现了当代乡村的脱序景观,传达出混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的语言成为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特点是基于作者自己内心的感觉、知觉和想象,充盈着生命的新鲜汁液,更加贴近心灵和精神,更加贴近心理真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童年经验和乡村生活的限制.莫言没有浓厚的学院背景,较少约束,容易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界限.主要是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白话口语和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率性而为并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9.
林霆 《齐鲁学刊》2014,(2):143-146
在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土地革命以后的乡村变革主要体现为旧式乡村势力与新兴政治代表之间的权力斗争。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将农村新旧权力之争转换为两条道路之争,这一叙事方式是为增强政治话语的真实性、有效性而对特定的生活素材做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这种叙事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意识形态控制下的乡村权力书写范式,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确立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0.
张文诺 《学术探索》2011,(4):103-108
在农村题材小说中,鲁迅描述了酒店、土场、茶馆、书房、街头等乡村场所,建构、想象了自己的乡村空间。运用空间理论,我们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乡村空间想象的方法、过程、特征,探究乡村空间想象背后鲁迅的思想情绪以及乡村空间背后所隐匿的意识形态、权力机制、文化规约,从而揭示鲁迅小说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11,32(4):90-94
近三十年来政治与社会的重大转型带来了文学观念的巨大变化,关于当代乡村小说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大体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个是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上的,一个是学术文化层面上的。学术文化层面上,在乡村小说概念的甄别、50-70年代乡村小说的再解读、九十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文化意义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研究的思维方式上仍然未能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对立式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小说中充斥着生命意识的刻意书写,它们汇聚成了当代文学中壮观的生命大潮.本文对这一生命大潮凝聚成的主题群进行分析,力图剖析当代小说中人的生命意识探索的历程和特点.20世纪 80年代小说中奏响的生命旋律,加深了文学对人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解放区小说中的乡村空间叙述,突出强调革命意义上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以表达解放区农民的解放诉求.解放区小说的乡村空间表现有三种类型:一是把地主大院表征为阶级压迫的空间;二是叙述乡村公共场所控制权的更替,突出权力的文化网络意义;三是强调农民住宅的公共性意义,弱化其私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厚均 《学术论坛》2003,(1):99-102
尽管中国现代乡村小说是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品格 ,但是 ,由于乡村传统的巨大惯性 ,其反现代性倾向也非常的强烈 ,在乡土问题小说中表现为对乡村的理性批判的不彻底性 ,在乡土抒情小说中则表现为创作上的鲜明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和谐性和经验性等。  相似文献   

15.
孙立华 《理论界》2008,(2):151-152
《尘埃落定》以土司傻瓜儿子的个体生命经历和傻子所特有的眼光作为小说叙述的视角,呈现了土司制度下延续多代的沉重生活,见证了土司制度走向消亡的历史过程。在反讽式的故事叙述中,作者臆喻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通过对一个完整故事的寓言化来蕴涵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小说感悟人性,生发出对人生价值、意义、永恒、失落等问题的哲理性思考,是一部当代史诗性的寓言。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贾平凹的《高老庄》、阎连科的《风雅颂》这三部小说讲述的都是农裔知识分子还乡的故事,从时间跨度上持续长达近三十年,涵盖了新时期以来三个十年的农裔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透过书中主人公农裔知识分子这一“他者”之镜,不仅折射出新时期以来城乡交互变动的现实风貌,也为我们勾勒出新时期以来三十年间农裔知识分子人格逐步退化、萎缩的现实图景.同时,这三部小说借助“离乡—返乡—离乡”的文化寓言,隐现了农裔知识分子屡屡渴望返回到精神母本,却又终要脱离的内心焦虑和文化忧思.此外,这三部小说在男性中心意识主导下无一例外地将女性加以美化或者丑化,而非按照生活实际如实塑造,不自觉地对小说文本中的农裔知识分子倾注了更多的同情,其用意则是为了减弱男性主人公背弃爱情的罪恶感和愧疚心理,从中也折射出作者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述中国当代史乡村小说由于采用生存视阈、民间立场及多重视角叙述等,乡村和村民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开始众声喧哗;不再是单向的被“奇观”化,而是开始反观城市;城乡在对视中互为“奇观”。这既对特定时代的历史进行了反思批判,又对文化和人性进行了剖析审视,更洞开了丰富驳杂、幽微深邃的乡村世界,实现文学对人性、生命与存在的无碍贴近与追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时代变化,1990年代乡村小说叙事呈现出现实凸显、观念尚存的形态。以关注现实和偏离现实为标志,具体分析现实主义冲击波和以陈忠实、莫言等作品为代表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试图从宏观上对1990年代的乡村小说叙事作整体的归纳、概括,并进一步对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之流变及其特征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在乡村题材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城市意象,而且城市意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城市意象的变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产物,与作家价值取向的改变有着内在的关联.城市意象的大量书写对乡村题材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城市意象也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的特点是:构筑一个具有整体象征性的叙事结构,通过叙事逻辑的完成隐喻对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九月寓言》以独特的时间处理、"融入野地"的生命感知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现代性的反思,同时这种反思又暴露出诗性言说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