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长株潭城市群"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的框架下,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长株潭城市群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等数理方法,结合当地实际,将长株潭城市群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一般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五类主体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与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安全、边疆安全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地区。文章在分析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补偿状况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对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虽在一定程度有促进作用,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加,但影响不显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退牧还草补偿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导致居民收入减少,生态补偿"组合体"、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补偿、退牧还草补偿的"城镇"效应挤占"农村"效应。因此,需建立生态补偿主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的多样化格局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疆产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格局,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创新.主体功能区划分之后,设计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就成为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学术界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均衡分析引入区域政策研究.认为政策均衡是一种政府政策供给主导下的折衷均衡.本文还探讨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研究的技术路线,并从提高区域政策效率、增强区域政策的有效供给能力的角度,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区域政策所针对的区域问题,以及区域政策供给重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项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将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模式对于正在谋求中原崛起的河南无疑是一大机遇.河南省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具有典型价值,因此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河南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层面推进国土开发格局优化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区域经济差异分解中把河北省划分为环首都经济圈、冀东沿海经济带和冀中南经济区三大区域。利用Theil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11年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区际经济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快速增加,但区内经济差异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并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河北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认为应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区域主体广泛参与、出台配套法规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区别对待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及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政策措施推进河北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规划旨在立足国情,通过科学方法解决区域问题。由于目前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应结合GIS技术、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的云服务平台进行研究与设计,以满足主体功能区管理的需求,并为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划分、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作为重大创新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能够助推民族地区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亦会受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影响,而教育发展也影响着规划实施的质量.主体功能区规划下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强调政府责任,在发展中全方位体现主体功能类型,并实现教育政策与其他配套政策的协调.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这些区域的教育结构调整、补偿制度建设和教育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推进改革,回应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该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兵团13个师为基本空间单元,用综合指数法对兵团主体功能区进行了试划,根据划分结果,结合兵团"十二五"规划和各师"十二五"发展纲要确定出兵团师域的发展方向及功能,以此作为各师统筹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依据,明确各师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定位。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必要性和内涵,认为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区域国土资源主体功能互补与开发秩序重组、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有力举措。提出了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术界已形成通说的生态补偿正当性理论有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鉴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效益或生态服务功能无法予以科学确定,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各类大规模开发行为的禁止或限制到底是为了"防止损害"还是"增进利益"难以界定,生态补偿的一般正当性理论在解释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上存在论证缺陷,难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提供支撑。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伴随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战略的实施而出现的新兴事物,它实质上是土地用途管制下的行政补偿。行政补偿理论、土地发展权理论及特别牺牲理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边疆多为信仰、语言与文化不同的多民族的聚居地,不仅"守边、管边、控边"的分散性和涉外性明显,而且"固边、治边、富边"的复杂性和自治性突出.中国历史上有以夷制夷、羁縻州府、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盟旗制、伯克制及屯田制等独特的边安经验,也有民族区域自治的丰富实践.然而,着眼于历史的逻辑、现实的语境及未来的图景,边安问题研究的缺失与边安政策的摇摆凸显了建构"边安学"的价值."边安学"是以边疆安全为研究对象、以探索边疆安全治理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交叉性学科,其问题域是边疆安全治理,价值基点是"人的安全",理论范式是"和合主义",研究重点是边疆安全能力建设."边安学"将丰富边疆治理的内容、方法、途径与实效,使边安研究从零散、被动、经验化转向系统、主动、理论化.  相似文献   

12.
从云南的情况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内地农村有明显差异:种粮补贴对粮食增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明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机补贴多用于改善山区农村交通状况,而非政策目标所指向的提高机耕作业率;退耕还林补贴效果显著,并非由于退耕还林补贴的发放,而是林权制度的明晰化和规范化。由此我们认识到,应充分考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境内的人口流动和民族迁徙,自秦汉以来便以汉族呈放射状向周边地区逐步蔓延扩散和少数民族呈向心状往靠内地区迁徙流动的总体趋势。延至当代,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类内地人员前往边疆民族地区"支边",以后是风起云涌的全国性人口流动大潮,其中既有少数民族流往内地,又有内地汉族流往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上和现阶段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整体格局的形成,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沿边开放型经济体制是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沿边与沿海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特点,我国沿边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差异,其开放型经济体制构建路径也存在巨大差异。本文论述了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与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差别,并提出沿边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国际化合作的大背景下,边境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规划并合理利用有限的珍贵土地资源成为当今边境地区经济开发和振兴的首要问题。恰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深化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在深入研究东北边境口岸东宁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东宁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进行分析,以寻求符合东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边陲,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再加上观念滞后、生态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步履迟缓,但同时也显得格外迫切。面对西部民族地区还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一现实,加快工业发展、进行技术创新就成为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物权的激励功能相结合予以初步探讨,我们认为,要进行技术创新,就需要完善的物权制度;充分发挥物权的激励功能,是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兵团精神,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边疆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主要依托广大大学毕业生,为改善西部落后地区教育现状而开展的西部支援活动。这项活动与兵团建设有着共同的宗旨,二者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支教精神是兵团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对促进西部支教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今世界跨国民族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往往受主体民族与母族文化的影响;对于跨国民族的发展需要始终关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否促进所在国与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其二,是否影响所在国和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同源跨国民族形成的原因是历史的变迁。当前,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问题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民族主义的泛滥,成为影响主位国和客位国社会稳定乃至边疆安全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试就中国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道路进行探讨。指出西北地区乡村城市化发展,要依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经济、历史、文化背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主要包括1.注意产业调整,充分发挥现有城市的增长极作用;2.在经济、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走适当集中城市化道路,即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化方式;3.在沿边地区,积极推进口岸城镇的城市化作用;4.强化开拓西北景观资源的城市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主要关注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基于2003—2018年我国8个沿边省份的7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模型、分位数回归、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经济增长率分位数点的增加,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变小、再变大的U型特征;(3)门槛效应发现,随着制度质量水平提升,沿边开放地区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4)异质性发现,城镇化方面,高城镇化的沿边地区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低城镇化地区。创新水平方面,在高创新水平地区,沿边开放的制度变迁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低创新水平地区不显著;(5)中介效应发现,沿边开放地区的制度变迁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一定经验依据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