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跳丧"又称"打丧鼓"、"跳撒尔嗬",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土家"跳丧"与巴楚文化、与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土家族先祖巴人威武强劲的军阵战舞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彝语支土家族族称看及乌白蛮源流问题朱文旭一、土家族族称问题土家族族属问题目前有四种说法:巴人说;乌蛮说;土著民说;古羌人说。①土家族自称“比际卡”Pi33ti55khα33,“毕兹卡”Pi33ts55kha33,“毕兹刹”Pi33ts55s...  相似文献   

3.
清江流域巴东县清太坪桥河落婆坪是土家族八坪谭姓发源地。有关谭氏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说法有三种:赢姓说、姒姓说和巴人说。笔者认同谭姓起源予黄帝裔孙伯益后裔之说。而巴东八坪谭姓自始祖谭天飞至今已有600余年,相传24代,相关墓碑及谱书为研究八坪谭姓族源乃至鄂西土家族历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光谷似火"、"富康入沪"、"川渝中烟"、"西水东开"、"周庄阆中"等发生在东中西部区域"合作"中的几个"随机事件"说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制度机制下,需要"仰视"亦需"环视";而随着制度和体制的转型,"环视"的作用会日益突出和重要.川渝鄂湘黔"五边"的"巴人土家族",实在是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好"素材".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毕兹卡,译成汉语就是本地人的意思,主要聚居于湘西、鄂西一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有六十六万人。主要聚居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花垣等县;桑植、泸溪、吉首、凤凰、大庸等县,亦有少量的土家族。此外,湖北恩施专区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等地有二十一万人;川东、黔东也有少量的土家族。据了解,目前我州在土家族来源问题上,存在两种说法:一是西来说:是古代巴人之后,世居川东、湘鄂西;一是东来说:来自江西。两种说法,各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廪君”巴人起源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战国以来人世本》、《后汉书人《水经注》、《晋书》、《通典》、《蛮书》等典籍中都见有“虞君”传说的历史记载。在论述“摩君”巴人历史时,学术界一般多根据《世本》中有关“摩君”出赤穴的一些历史传说记载,从而认为“廪君”是巴人的祖先,并且还认为“摩君巴人”就起源于清江流域。不仅学术界十分流行这一说法,而且分布在湘西、鄂西、川东、贵州等地区巴人后裔土家族居民中,人们世世代代都广为流传说“感君”巴人是他们的祖先。那么,“‘摩君”到底是不是巴人始祖?“质君”又是不是起源于清江流域?““廪君”其人究竟出现在中…  相似文献   

7.
聚居在今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土家族是以古代巴人的一支为主体,融合汉、僚等多个民族而形成的单一民族,土家族文化则与巴、汉、僚等多族文化有着天然联系。本文拟就土家族文化与土家族先民巴人文化的关系作总体考察,探讨巴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和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特点。一、巴人和土家族“巴”最早见于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巴方”的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今陕西、甘肃一带。“西南有巴国,太皞(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放厘),乘(放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他们在那里渡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母系社会末期,巴人迁居到今湖北长阳一带,过着“未有君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先民--巴人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大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有关土家族及其先民巴人历史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包括早期巴文化遗存的发现,对"廪君巴人"和巴族起源的认识,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等.在肯定了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过去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宏观设想.  相似文献   

9.
"巴人"是今天土家人祖先认同中的始祖,但与土家及其先民的关系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变化阶段:东汉时期,"巴人"祖先是土家先民三个主要族群祖系盘瓠蛮、廪君蛮、板蛮的祖先传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蛮族融合并逐步遗弃了巴人祖先传说;唐宋以后,去蛮夷化潮流使"移民说"逐渐成为主流,逐步覆盖整个土家社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土家的重建和复兴,"巴人族源说"成为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工具.以此证明,祖先认同往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标志;土家人的"巴人祖先"认同,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边界意识;祖先认同的历史变化,反映了民族自我意识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在土家族的民族认同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族源、文化等问题的争论和整合现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民族认同当中,实践的偶然性往往大干理论的规范性,实践丰富了理论,理论又为新一轮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即以土家族的认同来说,随着土家族的人群越来越多,土家族的族源就已经从潘光旦的古代巴人说发展为多元说。而为了使族源说符合一个“民族”的规范,就出现了整合巴人说和多元说为一体的巴人主体说。在土家族当中存在着的文化差异现象,也伴随着土家族的认同进程而不断被弥合。这种整合的结果使得土家族的认同标准被不断宽泛化,标准宽泛化的结果可能将会导致新的认同实践的发生,而新的实践又必将引起新的理论上的整合。民族学就是因为这样的实践和整合而成为一门与时俱进的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九黎"之后"九夷"中"淮夷"西迁发展成巴人,与秦及淮河流域诸古国,都是"赢姓国"。巴人与苗族(主要是"花苗""白苗"等支系)的语言和葬俗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个问题。巴人首领入西北"氐羌"中做官,西晋末年,巴人为"氐羌""流人"首领回迁巴蜀建成汉政权。苻坚淝水之战遗兵及南诏国兵(都是氐羌人)入渝黔鄂交区,发展成土家族,从土家族语言接近彝藏语言说明这个问题。巴人后裔分化,加入汉苗土家彝瑶等。  相似文献   

13.
湘鄂渝黔边民族娱乐体育土家摆手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鄂、渝、黔边民族娱乐体育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里社会生产发展的缩影和艺术性的表现。在土家族的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功能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只有使它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花鼓子"是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但对土家人的生活却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土家人对几大重要人生礼仪的庆贺,是土家族地区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巴人崇虎习俗自夏商时始,经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现代。从战国时期巴人的墓葬形制、随葬物、丧葬习俗及文化事象进行对比分析,可见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显要的神圣位置,成为土家族心理意识的一个历史性内核。  相似文献   

16.
清江中下游土家踩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踩生,又叫逢生、踏生,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生育习俗。作者通过对清江中下游的巴东、长阳土家踩生的田野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土家踩生是利用朕兆来占卜吉凶的奇特巫术,是土家族先民们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企图支配自然为人所用、相信人可以利用外在力量为自己造福的古老的巫术信仰和巫术活动的承传。踩生中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柔弱胜刚强"的观念,表现出土家族强烈的生命意识及其与道家阴阳观、老庄哲学思想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土家人的现代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代表着土家族传统的喜俗文化,构成了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将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面相、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现今流传于三峡地区的关于巴人祖先禀君的传说的解析表示,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文化心理对历史的表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溇水流域土家族民间信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描述了湖北、湖南两省接壤地区水流域土家族的民间信仰 ,通过比较水上、中、下游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异同 ,揭示了水流域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多源性和混融性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土家族的蛮悍精神,表现为不信邪的民族性格,服软不服硬的英雄本色和不服输的顽强意志。这种变悍精神,是古代巴文化崇虎尚武基因的传承,也是湘西山重水复自然环境的铸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