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于1926年4月1日,同年6月10日终刊。共出十一期,周各一期,由徐志摩主编。《诗镌》是五四以来继《诗》月刊、《诗学半月刊》、《诗坛》和《支那二月》之后的又一个新诗专刊。它曾为我国的新诗建设作出过较大贡献,在新诗发展史上,应该有它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诗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的诞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既给“收获极其薄弱”的诗坛开垦了一片创作园地,又使极为“寥落”的批评界有了自己的阵地。从此,处在“筚路褴褛”的时代的新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刊物,新诗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本文评述了《诗》月刊创刊的经过,及其为新诗发展作出的“光荣”的实绩。  相似文献   

3.
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6卷4号上,发表有鲁迅的一首新诗《他》(署名唐俟)。这实在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首珍宝般的佳作,可惜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几乎所有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中都没有提到它,也没有提到鲁迅在同一时期所发表的其他五首新诗,包括另一首难得的佳作《他们的花园》;在臧克家同志编选的《中国新诗选》中,这首诗及鲁迅的其他新诗亦均未能入选。这都是不妥当的。在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初期,是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新诗和新诗理论都是从胡适开始的。他的新诗理论集中体现在1919年写的《谈新诗》一文中,也散见在评论、序言、通信中。尽管其理论并不系统,也欠深刻,但却代表了新诗开创初期的理论水平。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胡适的诗歌主张,“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者,大体上也这般作他们的诗。《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5.
《努力周报》在论政的同时一直兼顾新诗的建设:扶持新人,发表多种题材、体裁和风格的诗作品,积极探讨新诗理论,重视译诗及歌谣的发掘。《努力周报》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到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研究中国现代新诗的一部著作。朱先生在这部诗学著作中,坚守诗歌文本的分析,坚持对诗歌意义进进缜密详实的“解读”,并认为这是新诗研究的基础。论及范围宽泛,富于创见性,是这部著作的显著特点。以“解诗”为出发点,《新诗杂话》探讨了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抗战与诗、诗与建国、诗的形式、歌谣与译诗、新诗的进步性、新诗的发展趋势等诸多关系,平实而深刻,精确而简洁,“将深化为浅”是《新诗杂话》最富于生机与活力的语言叙述原则。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而新诗革命则是从诗歌形式上的解放入手。诗体的解放,关键在于外国诗歌形式的输入。没有外国诗歌形式的输入,就没有中国现代新诗。朱自清在《新诗杂话·真诗》中提出:“按诗的发展的旧路,各体都出于歌谣,四言出于《国风》、《小雅》,五七言出于乐府诗”,而新诗却是直接“接受了外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的新诗民刊是汉语新诗史上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剃须刀》、《东北亚》、《过渡》、《诗参考》等培育出了张曙光、桑克、杨勇、中岛等在汉语新诗创作历程中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它们的成长历程、所形成的美学风格、诗人群的组成都已经是汉语新诗领域乃至现代文学中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9.
吴欢章同志,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喜欢诗,研究诗,写过不少有关现代新诗的论著。现在,他又编选了《中国现代十大流派诗选》。他有诗人的激情和气质,对现代新诗的演变和发展,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对现代新诗的甘苦和滋味,也有比较亲切的体会;因此,由他主持,来编选这样一部《诗选》,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我看了他的选目,也觉得自有其特点。但是,他要我写篇序,我却感到为难了。因为对于中国现代的新诗,我不仅从来没有研究过,而且看都很少看,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现代新诗盲”。但是,他坚持要我写,我也只好勉为其难,胡诌几句了。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大国。诗人之众,诗作之盛,世界上罕与其匹。可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不仅暴露了我们这个封建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严重毛病,而且也暴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新梳理和审视了废名诗学的核心、创作观、新诗的标准以及诗与非诗的问题,试图把废名对新诗的理解还原到他《谈新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沈祖棻先生、程千帆先生是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时敬重的老师。他们最初写新诗,是在20年代末,开始产生较大影响,是30年代前期。当时,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几位青年诗人汪铭竹、程千帆、孙望、常任侠、艾珂、滕刚、章铁昭、绛燕等先生于1934年9月组织了土星笔会,创办了司人刊物新诗半月刊《诗帆》。这杂志共出版了17期(第3卷6期稿件和程先生的新诗集《三问》书稿交印刷厂付印时,正值战火波及而下落不明)。它既无创刊弁言,也无休刊致语,但从“土星笔会”的取名,也可推知其诗风。大家知道,法国象征派前驱魏尔伦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土星人诗集》,在卷首诗中引述了古时智者的说法:每人在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谈他的诗歌,他也未给自己编过一本诗集,这真是件憾事。 朱自清的新诗作品并不丰饶,而且多数作于青年时期,但他一生与新诗有不解之缘。从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他创作第一首题画诗《睡吧,小小的人》开始,他先后在《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诗》等报刊发表了六七十首诗作。一九二一年他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次年创办中国第一本诗刊《诗》,由朱自清和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主办。一九二二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了文学丛书之一《雪朝》,内收八位诗人作品,公推朱自清首席。后又编成诗、散文合集《踪迹》。此后,他潜心新诗理论研究,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诗论。《新诗杂话》一书是他研究成果的集萃。与此同时,他仍不断受诗兴趋遣,写出一些新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新梳理和审视了废名诗学的核心、创作观、新诗的标准以及诗与非诗的问题,试图把废名对新诗的理解"还原"到他《谈新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4.
1926年5月,闻一多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第七号发表了“断言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的时期”,并且“应该承认这在新诗的历史里是一个轩然大波”的诗学论文《诗的格律》。《诗的格律》的第一部分讨论“格律”的定义即“节奏”及“诗为什么不当废除格律”,第二部分解析诗  相似文献   

15.
一、新诗形式的营造及贡献———从《死水》和《再别康桥》看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形式尤其是新“格律诗”的贡献要了解《死水》和《再别康桥》的意义,我们需首先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历史上“新格律诗”的产生及其背景。从多种意义上来看,如有人所说,诗歌都是一种“在自由和限制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从早期白话诗运动兴起时胡适所提倡的“诗体大解放”(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与“旧传统”决裂,“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胡适《谈新诗》),到郭沫若的火山爆发式的自由反叛诗歌,中国现代新诗在其…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五年八月,朱自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所写的《导言》中指出,闻一多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的确,闻一多不但是杰出的爱国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新诗理论家。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闻一多和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等人一起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他们面对新诗中衰的现状,决心研究新诗的新格律和新音节。虽然在此之前,刘半农、陆志苇、钱玄同、周无  相似文献   

17.
论诗歌的艺术美刘晔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刚刚兴盛起来的新诗彻底摒弃诗的格律,主张无任何格律束缚的自由体。针对新诗创作上的这一极端自由主义的倾向,新月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在《诗镌》上发表了《诗要格律》一文,提出重建新诗格律,要求诗人“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所...  相似文献   

18.
公刘是跟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诗人。其短诗结集的有:《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等,还有《阿诗玛》(合作)、《望夫云》、《尹灵芝》等长诗。拜读这些诗篇,回顾诗人在创作上走过的路程,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艰难曲折,诗人还是创作出了许多构思新颖、立意深邃、风骨遒劲、音韵铿锵、具有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诗篇,对我国建国以来的新诗创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诗的复活”的今天,对公刘的诗歌创作道路加以探索,肯定会对今后新诗的发展起  相似文献   

19.
新诗的内容是诗的是废名在《谈新诗》中的核心观点。废名是从诗质的角度来谈新诗的内容的 ,概括说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情 ,一是诗感。废名的观点对当时处于困境中的诗人们是一个指引 ,对今天人们理解和认识诗歌也是一个可贵的启示。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感情有余 ,理性不足。二、缺乏用西方诗歌理论观点作参照。  相似文献   

20.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王粲:《登楼赋》对中国现代新诗的阐释,曾经在两个层次上取得了众所周知的实绩。其一,中国现代新诗是西方近现代诗潮在现代中国的回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