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什么标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一、生产劳动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正是从这两方面出发的。首先,马克思从生产力的角度,即从简单劳动过程的结果,考察了生产劳动的一般。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加以考察。”①“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②所以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所作的最抽象最一般的表述来看,或者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看,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含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论述生产劳动之处很多。归纳起来,马克思是从如下几方面考察生产劳动的。第一,从一般生产劳动考察。从一般劳动过程看,一切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第二,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考察。资本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种不妥当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说成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无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只是分别考察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和生产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5.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全新的观点:1、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2、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是雇佣劳动,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都是雇佣劳动。3、马克思有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物质产品生产领域里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劳动;一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即资本主义劳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资本论》由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中介性,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适用性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阐释了对《资本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本意的理解。其逻辑结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传统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8.
李春建 《理论界》2010,(10):27-29
非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一种,一度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微不足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越来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和改造,非物质生产劳动开始历史性地存在。在当代,《帝国》的作者哈特(Michael Hardt)与内格里(Antonio Negri),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传统,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劳动概念,提出了非物质劳动霸权的观点。他们的非物质劳动理论,在后现代的意义上激活了马克思的思想,恢复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只有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纳入他的整个剩余价值理论体系中,透彻地研究马克思规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并着重探讨马克思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论,才能克服简单化地理解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问题,纠正在生产劳动范畴上“宽”和“窄”两种极端的认识倾向,从而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一、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的逻辑起点及其最初规定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等论著中,马克思在一些场合肯定“从简单劳动过程结果”考察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在另一些场合又断然指出生产劳动的规定同劳动的特定内容和特殊有用性“绝对没有关系”。如何把此类从不同角度作出的论断统一起来,找出其内在联系,成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中外研究者们所公认的难题和争论的焦点。笔者曾在拙文《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再探讨》(载《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4期)、《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中指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劳动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始终。生产劳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论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创造出的生产关系,又进一步规定着生产劳动的内涵与范围。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本雇佣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而生产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定义,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劳动内涵的一般分析与具体考察,抽象出分析生产劳动内涵的方法框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既要肯定其以创造利润为发展目的,也要坚持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存在价值,自觉维护好生产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严防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基于"劳动发展史"的理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但是,由于马克思没有建立起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理论体系,其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这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的相关文本为依据,对劳动范畴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次序界定了劳动、生产、社会劳动、社会生产这四个基本概念,并明确了其相互关系,理清了劳动范畴的基本概念结构,为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生产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关系中得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生产剩余价值和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则受雇于资本的商业劳动和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仅适用于产品生产的社会。斯密在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发生了二重性的错误,同一种劳动按两个定义来界定,既可以是生产劳动又可以是非生产劳动。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正统”观念,恰恰落入了斯密的窠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在讨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歌唱家、医生、教师以及一切服务行业、政府管理工作者,乃至解放军的活动等等,都是生产性的劳动。我觉得这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先从马克思怎样提出这个问题说起。马克思早在他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已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随后,在他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则以大量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这个问题;在《1863—1865年经济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斯密的“两个生产劳动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 ,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的理论。马克思认为 ,任何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黎玉琴 《东岳论丛》2002,23(2):112-115
从哲学范式转换的角度 ,对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进行了考察 ,认为在马克思那里 ,自由概念存在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即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和改变资本作为生产的社会关系之后实现的自主劳动 ;马克思的自由理念也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在后期已经不再充满积极精神而出现了悲观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结合实际,对生产劳动的定义或“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所谓“宽中窄”三派,我认为这三派似乎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我认为,只有既坚持马克思在价值论上的重大贡献(商品的价值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又发展马克思的价值论的某些结论(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物的自然属性),坚持商品的使用价值不仅仅是物,也是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才可能正确和全面地回答什么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9.
关于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研究这一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正确安排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比例,确切统计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从而为制订辩学的经济计划创造前提条件。但是,对这个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因而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学说告诉我们,必须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两个方面,来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即:一方面,从简单劳动过程的本性出发,来考察一般意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从具体的生产方式的本质出发,即从不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一个涉及到剩余价值起源和财富起源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研究了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关于生产劳动的见解,以后又在专门收集马克思手稿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中,从理论史的角度论述了这个问题.到了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对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定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国内研究学习这部份理论为时已久,争鸣意见颇多,特别对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众说纷纭,也都很有见解。我认为要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必须先弄清马克思关于这个理论的本来意义,从中汲取研究问题的正确出发点与研究方法,才能较好地理解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意义,找出区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才能使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对当前经济建设与改革有促进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