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于13世纪甚至更早年代在西欧诞生以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建构现代性社会制度—直是人类现代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人类由素朴现代性向反思现代性的逐步转型,作为解决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矛盾与问题的社会工作逐步被英、美等国纳入制度范围,成为建构现代性社会制度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仍然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批判性、颠覆性的那一部分.而现代性是根植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一种业已意识形态化了的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渗透到世界各地的观念形态.本文认为,阿拉伯-伊斯兰传统虽然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性的逼仄,但却仍然是独立于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可为思考西方现代性问题提供借鉴的一种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综合考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而提出的发展方案。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统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支持?首先基于20世纪初的经典文献分析,认为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中层理论的建设和对物质实体层面的考量,然后结合理论和"匠人"发展的实践,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建构"的两种意义,尤其是对文化秩序、自由民主政治秩序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资本主义的本质,工业主义的发展,监控系统的完善,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吉登斯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本解读,内容主要涉及现代性的制度分析.吉登斯对现代性极富压缩式的分析和扩张性的演绎,充分论证了他在社会学理论进程中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展.  相似文献   

5.
养成教育的人文向度与美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西教育文化传统中都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资源,重塑教育理性的重要路径之一即是呼唤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同时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构筑新的理性原则和制度设计,从而使教育克服现代性的种种负面影响,形成关于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文向度、理性自觉和美学精神,使教育真正属于人本身.养成教育是教育回归人性和人本原则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中国传统教化的升华,是教育现代性走向未来的伟大乌托邦和崇高社会理想,它有可能真正克服教育现代性问题而实现现代性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政治与人的关系是政治学经典问题,也是当今时代面临的国家治理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本文通过对先秦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中探讨政治与人的关系,分别得出儒家臣民观,法家公民观和道家市民观的结论,并挖掘其中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博会鲜为人知的是其人文气息、人文关怀,以及它对人类发展前号的关注?在技术与艺术、现代与传统的对峙和比较过程中,世博会并没有完成倒向技术和现代性这一端,没有成为纯粹的工具理性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每个人也不得不承担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的现代性带来后果。英国结构化理论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其代表作《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的研究笔调,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和描述方式,对现代性作出了一种制度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既有对于传统的借鉴,亦有对于西方思想精华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这基本已是我们的共识.当然要实现本土化思想与非本土化的思想交流融合,需要寻找两种思想的融合的契机.道家的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精华集合,既突出人本又重视自然的现代性生态观值得我们肯定.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探究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反现代的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连续性与转型、决裂与突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自改革开放和经济后的主体性丧失以及是否真正实现了去权威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哲学话语"是一种宏大叙事。它往往将现代性原则同启蒙精神联系在一起,对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是其基本主题。透过学术界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的对话,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很难离开马克思所开启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示,正是对现代性问题辩证的历史的扬弃。笔者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不仅指出了启蒙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困境,而且进一步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的异化。这些观点摈弃了针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立足于现实,成为当今考察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13.
《上帝的宠儿》是一部以18世纪奥地利乐坛为创作背景的艺术家戏剧,有着独立于剧本时代之外的审美意义。基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与交往行动理论,结合波德莱尔的审美主张,从人物设置、创作动机和剧本设置三个方面分析文本隐含的现代性审美张力,指出感性伦理与理性伦理的冲突对抗、剧本与观众间的"对话"以及作品对"恶"的书写,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性美学艺术的特点。这种跨时代的审美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程劲松 《现代交际》2012,(12):74+73
信任危机在中国的出现与现代性的到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抛弃道德沦丧观的信任危机解释,从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出发,借用其对信任研究的独特理论视角,对中国信任危机的出现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研究资本主义现代性一书<巴黎,19世纪的首都>通过对文化幻象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变迁,提出了现代性的"恶之花"--即是现代生活导致人们体验方式的转变.本文论述了<巴黎,19世纪的首都>的主要学术思想,并结合书中抒情诗人的诗歌立场引出对建筑师面对现代性体验的三种立场(迎合,批判性的介入,抵抗)的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珠江三角洲研究的系列报告之一。主要通过问卷资料的分析,了解三角洲乡村文化教育和现代性的状况,进而对影响文化教育和现代性的一些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尤其是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联,并对该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问题和建议。本文还应用了非三角洲的材料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浅谈现代性背景下的农村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志文  毕普云 《城市》2011,(2):18-21
我们对农村城市化实践的反思在理论上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结合到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理论与历史来梳理这种理论渊源,最简洁的方式莫过于从现代化与现代性这两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入手。对于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研究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已经成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热门课题。就现实社会生活而言,现代化与现代性其实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它们只不过是“日用而不知”。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之间风行的手机短信是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作为一种言语表达方式,手机短信具有非常明显的私密性,作为一种具体的言说内容,手机短信又属于私密话语,存在着表达的自由性和内容的安全真实性的矛盾,即私密话语自由与信息安全的矛盾,这种矛盾暴露了后现代性的部分困难.本文认为,青少年这种后现代性的自由言说方式不能代替现代性的制度性安全.并据此认为,底线的道德良知仍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互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胡全柱 《社会学》2008,(3):5-12
社会学是现代性的科学;现代性逐渐分裂为科学现代性和人文现代性并且日益加剧,导致了社会学的困境;作为走出困境的一种尝试,社会学出现了后现代转向,产生了后现代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是在对现代性和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传统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后现代社会学对其自身反思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其话语的,它没有超越现代性的框架,这种多重反思的目的是追求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仍然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批判性、颠覆性的那一部分。而现代性是根植于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一种业已意识形态化了的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渗透到世界各地的观念形态。本文认为,阿拉伯—伊斯兰传统虽然日益受到西方现代性的逼仄,但却仍然是独立于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可为思考西方现代性问题提供借鉴的一种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