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状元小学地处素有"状元之乡"的德州市武城县状元湖畔,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就是武城人,有据可证的武城籍状元就有16位之多。因此,这里有着丰富的状元文化底蕴和一份独享其荣的人文资源。深度挖掘当地的状元文化,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一人文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不仅有利于状元小学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  相似文献   

2.
10月中旬,云梦县10名状元和50名致富明星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通报表彰,并获得了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大红状元匾牌和致富明星证书。10名状元有实行规模经营,坚持科学种田,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种粮状元余忠想;有推行高效农业,实行立体种植,亩平收入超万元的种菜状元龙德明;有  相似文献   

3.
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协状元》以其市民阶层立场,反旧有状元系统文学思路,予以改弦更张,其目的是为迎合市民趣味的娱乐需求,追求情感与感官刺激、剧场效果.其结果则重新组合了宋代状元文学的样式及内容,从而竟使《张协状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成为宋代状元文化背景下的市民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4.
历代状元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余年来所搜集的历代状元资料的整理、统计,考证出历朝应有状元:886名;可考出姓名或姓的状元:674人;其中,除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外,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传记资料的:507人。  相似文献   

5.
古籍中乐史的状元地位并不明确,早期相关记载即有矛盾。近年的相关著作或将乐史和邱旭遗漏,或将两人都列为状元。从乐史的应试能力及日后所体现的文才、业绩与影响可以看出,乐史不仅是该科状元,而且是五代不可多得的名状元。  相似文献   

6.
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所有书本的、网络的“状元录”“状元谱”类文献均遗漏了大夏状元。其实大夏政权在称帝至灭亡的9年内成功举行过两次进士举,产生了两名状元:董崇璧(或作董璧、崇璧)、庞百里。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为文本,探讨状元殿试卷的价值,认为唐宋元明清历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学,尤其是科举制度皆可以从状元卷中得到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状元殿试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部凝结着政治智慧与爱国爱民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宋代登科总录》收录了大量宋代状元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确定,除118 位文科状元外,宋代还诞生了72位武科状元、12位贡士及第状元. 宋代文状元有近八成来自于低层官员与平民家庭,与唐代形成极大反差,折射出科举考试对整个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 宋代武科状元仕途不显,而文科状元中近六成曾在政府机构中担任宰执与侍从官等重要职务,这既是国家“右文”政策导向的结果,也验证了科举取士在人才流动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唐代守选、释褐制度之后有案可稽的14位晚唐状元的初始职任进行考证,可以发现,晚唐状元夺魁后初始职任并不像明、清状元那样统一与固定,而是比较随意.晚唐政府对状元初始官阶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偶尔还有较大的向上浮动.晚唐状元释褐任京职的是少数,任地方职的更少,而从幕的是大多数.  相似文献   

10.
华明 《小康生活》2005,(9):42-42
6月27日上午,陕西省今年高考的两名状元谢尼和冯字宁,身着古代状元服,头戴状元帽,坐上状元车,在一阵喧哗声中,两状元畅游大唐芙蓉园,他们就像穿越了时空,再现了1300多年前大唐时状元新科及第的盛况。诚然,能顶冠状元,当是喜出望外,但硬要寓意什么“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1.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5,25(5):65-71
《张协状元》产生在1202年之后。具体理由为:第一,《张协状元》作者使用北宋末期产生的[烛影摇红]词调、南宋初期的[唐多令]等词牌;第二,《张协状元》作者引用曹豳“山南山北梧桐树”诗歌;第三,《张协状元》的词牌涉及南宋时期的一些特殊技艺,“大影戏”、“刮鼓戏”、“赚”;第四,《张协状元》作者标榜“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第五,《张协状元》与之后的南戏作品的形态体制有别。《张协状元》代表着戏剧家的戏剧观念:追求故事的市民情趣与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戏剧”是“别样门庭”和“别是一家风”;重视娱乐的戏剧功能作用论;滑稽调笑角色与歌舞类角色的混合;初步确立了时空自由处理原则与演员虚拟表演观念。总之,《张协状元》确定了南戏的干预生活的创作态度、市民审美趣味以及虚拟表演观念,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至今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卷,这就是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中国近1300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3.
阆中历史上曾出现过两对兄弟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佳话。伴随着四大状元的出现,自放状头、陈母教子等众多关于状元的传说也随之产生并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是古城科举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阳 《新天地》2013,(7):17
6月底是高考发榜的日子。各地文理"状元"纷纷出炉,成为媒体热点。状元一词本是借用科举制而来,唐代首创殿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状头",但这并非官方称谓,仅仅是民间约定俗成,后逐渐衍化为"状元"。从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史上留名的文状元约600人,武状元约170人,他们的种种故事成为史上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5.
戴学群 《老友》2012,(10):57
"独占鳌头"是明清科举考试对高中状元的美称。因状元才有资格站在皇宫前刻有巨鳌头形浮雕的石阶上迎接皇帝亲自颁发的殿试金榜,故把中了状元称作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科举制度创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那么,既然科举取仕始于隋,为什么"状元"一词和第一名状元却始于唐呢?原来,隋开科考时第一名并不叫"状元",到唐始称"状元","状元"这一称呼始于唐代民间。唐制,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选拔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类似现在考试报名时要填写简历等学籍资料一样。考试  相似文献   

17.
明代状元策中,帝王与士子们就民风问题所进行的双向互动勾勒出时局变化背景下,对世道人心关注的多个层面,彰显了殿试策"经济之文"的价值与意义。明初状元策侧重于敬天保民,完善礼乐制度建设,养成醇厚民风。成化年间,君臣溺于宴安,风尚趋变,状元策多着眼于学校教育、乡党守令的教化职责。正德、嘉靖以降,世教寖衰,奢僭成风,状元策关注如何行政才有移风易俗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女真族政权之下的金代科举兴盛,出现了刘撝、孙九鼎、张行简、杨云翼、阎长言等七个状元家族。这些状元虽然科场夺魁,但总体上文学成就不高,反映出金代科举未能选拔出真正的文学之士,对金代文学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然而,这些状元家族对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华北大 华山论剑 高考过后,全国各地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招生季节。而其中最惹眼的依然是“双子星座”清华、北大对各地状元的争夺。北京地区的文理状元尘埃落定。文科状元王钥非北大新闻系不去,而理科状元陈鑫对清华计算机情有独钟。广东的三名高考状元,一名被北大录取,两名被清华收获,江苏的外语状元则花落北大……除此之外,在上海,清华、北大“抢走”130名高分考生,在广东、江苏、湖南等许多省,因生源较往年普遍看好,两校纷纷临时增招扩招。  相似文献   

20.
文天祥的前期诗歌创作多是题咏匆匆、酬应琐琐之作.这与他的状元出身及当时的一般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在当时社会普遍崇尚进士,尤其是状元的科举文化大背景下,文天祥也难以免俗而写作了一些无聊作品.如果不是遭遇世事板荡,国难当头的大变动,那么他也不过是位平庸的状元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