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是整个 2 0世纪尤其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极为关注并不断探讨的问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去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更是当代中国人孜孜探索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由刘怀玉、张锐、王友洛等撰写的专著《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该专著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大主题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成果形式 ,2 0 0 1年 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结合一个半世纪…  相似文献   

2.
于波  王员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04-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多维度的现实指向,涉及民族文明、世界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领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总体性反思,是对东西方文明基础上的旧有文明形态的一种扬弃与超越,能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提供积极启示和路径参考。中华民族文明复兴、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四重蕴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一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性创造,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公共主义的文明观指引,具有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厚蕴涵。  相似文献   

3.
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观,从人类历史高度积极回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回应。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深化“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理论渊源与文化底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遵循平等性、多样性、包容开放性、共享性的基本原则,依托中华文明,才能形成“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机制;只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才能构筑“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外在机理,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一次伟大的“术语革命”,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性意识形态价值: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优势,展现了作为文明超越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石的文明形态,实现了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展现了作为理论创造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结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展现了作为文化融合形态的意识形态价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天下情怀,彰显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迸射出意蕴深远的意识形态价值,展现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彰显着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理论品格和成长逻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支强大队伍。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前提,也为其成长赋予了历史性规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在走出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中成功地回答了马克思东方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命题,原创性地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民族篇和时代篇。中国共产党在成功书写21世纪中国以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答卷中,投射了对无产阶级执政党长期执政规律、社会主义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揭示,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辉煌成就,从而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地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中轴性内容和中坚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提出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过科学的论述,已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关系,理论基石是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与自然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优化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等。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仅能为人类破解当今世界性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撑,更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思考与阐发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展开的全过程。习近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从多个层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正本清源的回答,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既奠定了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是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主题和基本理论四个部分.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是立足中国实际,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而形成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基础,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贯穿始终,其基本原理都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主要由15个方面基本理论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矛盾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现代化论、物质文明论、社会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精神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外交关系论、执政党建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显示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2007年10月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这是一种新的和谐论生态观,反映了当代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方向,包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论生态观克服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局限,包含着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的实际,使二者正确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曲折后进入成熟时期,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2.
佟维 《兰州学刊》2008,(Z1):33-35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诠释和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3.
文明多样性兼容性思想是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大变动、中国大变动的新形势下 ,作为我们党一项重大的政治新思维、理论新思维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社会历史观的发展创新 ,是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成果 ,最终完成了社会主义观的第三次飞跃。这一思想深化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种文明长期共存互补兼容的趋势出发 ,提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政治新思维。这一思想的根本意义还在于 ,是从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历史条件出发 ,深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与执政规律的认识 ,揭示了我们党的又一大理论品质与政治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发展;在实践上,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步推进,有机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成为党的意志、国家意识、社会时尚和全民追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物质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生产力,精神文明的核心特质在于先进文化,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则在于先进的制度,政治文明的本质在于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慈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地平线上打开马克思主义慈善观具有重大意义.今天,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慈善观,既需要全面梳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慈善思想并与之对接,更需要积极与当代中西方各种慈善理论展开对话,借鉴其合理的思想精华.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立场,反思地解答中国慈善问题,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依然是探索"时代精神的精华"、建构"时代文明的灵魂",阐释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凝结出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意志,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理性指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论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取无穷的营养,才能跃上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真理和道义之巅的新境界。发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总结和凝练中国道路中蕴含的"中国智慧"——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二者的有机统一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逻辑,以便在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中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哲学框架 ,“自主创新”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 ,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同具体国情相结合 ,总结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这一基本哲学观念的提出 ,拓展并深化了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里的对立统一矛盾规律问题 ,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科学发展观通过解答当代哲学发展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是什么?是科学理性,还是文化理性?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是经济增长,还是文化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文明理念是什么?是生态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实际上是以文化理性为理性基础,选择文化发展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从而证明,科学发展观提出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