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至关重要。为了给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本文从近代中国思想家公德观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近代思想家从救亡图存的爱国之情出发,批判"各恤其私"的传统观念,认为公德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是群体之灵魂,国家之元气,提倡培养民众的公德意识。合群进化是近代中国公德思想的理论基础。近代公德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冷伟 《天府新论》2007,(6):132-134,138
近代中国飞行员培养有三种模式:公派留学、国内培训、海外办校,以国内培训为主。国内培训模式在抗日战争前基本形成,根据对这一模式的培养机构、培养目标、师资来源、招生对象、训练模式、人才出口等要素的分析,归纳出其模式特征为:国家控制,以军方办学为主体,以服务空军,兼备民航为培养目标,以分级训练,内(培)外(训)结合为训练模式,在设备、技术、师资上仰赖外援。这一培养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也发挥了其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银行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大致由早期的诱致性向南京政府时期的强制性交替的路径演进,经历了晚清的混合管理、北洋时期的独立于其他部门而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南京政府时期的逐渐统一等三个阶段.南京政府以前,银行内部监督机制的功能由于受业务发展、风险增加等市场性力量影响,在吸收外资银行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权力的提升也得到了加强;之后受政府力量的干预,银行内部监督脱离早期的自发演进轨迹,纳入政府需求的轨道,随后在战争、机构内迁等因素作用下,监督机制日益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4.
桂万先 《学术研究》2007,(6):114-120
近代中国审检分立司法体制的建构始自清末司法改革。在近代中国,审判与检察机关在机构设置上先后存在过审检合署制、审检分设制与检察官配置制等几种模式。在职权配置上,基于分权与制约的原则,近代中国审判与检察机关之间既有因控审分离的制度设计而相互独立的一面,又有出于防止司法滥权的目的而相互制约的一面,其中尤以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行使职权活动的监督为重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变迁呈现两种极不协调的景观,一部分城市的畸形发展和另一部分城市的停滞与衰落。近代衰落城市的形成除了历史、地理等固有的客观性制约因素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的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频繁爆发的战争影响、自然灾害的打击以及城市本身的自我封闭等,都成为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的邮政人事制度沿袭了中国海关的人事制度,而我国的海关人事制度又以英国的文官制度为蓝本。因此,近代中国的邮政人事制度是一种资本主义的人事制度。这种制度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具有巨大的历史优越性,对近代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近代诗歌的综论。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价值论,主要从近代社会剧变对诗歌的期待和中国古典诗歌走向终端的矛盾中确认近代诗歌的价值。第二部分为流派论,在检讨历来划分近代诗派的基础上,将近代诗歌分为一重前瞻,一重后顾的两大潮流。第三部分为特征论。先从创作思想、审美意象、体裁和语言方向说明近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连结,再从诗风转变、题材拓展、语言增新、绝句见重、诗乐结合五点说明近代诗歌有别于古代诗歌的总体特征。通篇所论均有道他人所未道之见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性格及其命运,是由中国一百多年几代法科知识分子所铸就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从事研究的;受环境影响,当时优秀的知识分子一般选择了三种道路;"法科知识分子"的类型根据它的时代发展,可以分成若干类型;通过对中国近代法科知识分子的典型剖析,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关系;法科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法和法学的贡献以及所塑造的近代法学传统表现在诸方面。  相似文献   

9.
朱英 《天津社会科学》2001,4(5):126-131
中国的历史发展至近代,进入了一个充满着变革的转型过渡时代.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出现,有的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社会力量,有的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反动势力,还有的扮演着错综复杂的角色,不能以进步与反动简而言之.中国近代的商人,即是这样一种新兴的群体.对于类似这样在社会变革进程中常常转换角色和地位的复杂群体,当然不能用简单的定性方式作出历史的评判,而应进行具体的论述和分析.本文仅就近代中国商人在社会变革中求稳求变的矛盾心态特点及其具体表现和影响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0.
近代小说中出现了不少中国女豪杰形象,她们迈出家门或国门,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新群体。本文认为这一形象群的出现与近代的社会思潮和女性观、先进女性的人生理想、小说家的小说观和责任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宋晓敏 《理论界》2009,(1):125-126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自近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西方自由主义的缘起和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传播历程,进而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关于自由主义的争鸣,以期为当前中国社会思想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报纸“政党化”特色的历史成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芳 《云梦学刊》2004,25(6):24-26
中国近代报刊诞生之际就承担了“救亡”重担,创办近代报刊是政治家们从事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因而中国最初的新闻人,从一开始就过分地强调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利器”这一特质。这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但媒体过多地承担宣传鼓动功能,过多地介入到政治斗争之中,势必削弱了其他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东 《河北学刊》2001,21(2):19-23
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实证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成为新史学建设的理论基石。本文以实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线索,分析了实证主义由最初的科学方法论向后来的泛科学主义转化的具体过程,并阐述了这种转化对新史学学科建设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无论在反抗侵略、改革内政还是在寻找救国真理 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孙中山对知识分子中的旧式 士大夫历来就不抱希望,而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则寄予厚望,把他们看成是革 命的原动力,在各个时期都希望他们承担救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晋商称雄500年的原因:一是票号资本的二重性适应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二是与清廷有牢固的结托关系,三是把握商机、充当清廷的财政工具,四是有严谨的经营作风和引进创新的金融制度。19世纪80年代晋商走向急剧衰落,原因是国势衰微,百业凋敝的生存环境,近代银行的兴起与外资银行的挤压,以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与剩余资本投向单一。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化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宪政政体的确立,虽然是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并无至高无上的权力,其权力受到宪政的约束,这不同于东方社会传统的一统天下的专制王权体制。这一不同,为日本在诸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而中国清末的立宪改革尽管意义深远,但是具有保护性、有限性、防御性和贵族性。从中国清末制度变迁的进程来看,清政府政治转型的阻力,一是来自于既得利益者对变革的抗拒,二是由于清政府自身欠缺领导改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演进的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演进逻辑。这种逻辑体现在通过知识分子组织政党,以政党开展政治动员,以追求民主政治为核心,围绕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展开,并经过反复曲折的选择过程,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党民主引领社会民主发展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作物育种事业发端于19世纪末,从美国引进陆地棉运用近代方法选育良种.自此,先后选育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其中水稻的品种改良交流与合作过程尤给人以启发.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的成立,中国的水稻育种事业得到统一和协调.在水稻品种改良的过程中,中国农科留美学生和美国来华育种专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1840-1949,是中国现代化艰难破生和崎岖发展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历史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一、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审视;二、现代政治理念和实践的艰难破生;三、生产力水平的缓慢进展;四、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滞缓之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24-129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奇迹在近代电业发展领域早有先例。传统的观点认为动荡的政治经济环境制约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但实际数据表明,近代中国电业发展技术趋同世界水平。这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技术和制度因素的联合作用。但也还有近代中国特殊的比较优势,如没有对旧能源工业的过分依赖从而减少了发展的阻力,以及民族企业迅速跟进中展示出来的产业革命精神和企业家的能动因素等。这些特殊因素或许正是创造当年电业发展奇迹乃至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真正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